收藏 分享(赏)

2022高中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检测:(六) 中华文明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172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中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检测:(六) 中华文明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高中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检测:(六) 中华文明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高中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检测:(六) 中华文明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高中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检测:(六) 中华文明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高中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检测:(六) 中华文明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2高中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检测:(六) 中华文明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2高中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检测:(六) 中华文明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检测(六) 中华文明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武昌起义后,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宣布光复,袁世凯在婉拒清政府任命的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等职务之后,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要求。材料表明袁世凯当时的目的是()A统一南北,幕后操纵B实行民主,窃取果实C迎合革命,等待外援D投机革命,觊觎实权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袁世凯还没有足够的权力幕后操纵,故A项错误;实行民主是民主党人的目标,故B项错误;迎合革命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由材料“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要求”可知袁世

2、凯投机革命,觊觎实权,故D项正确。2(2019山东青岛期初调研)“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且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B社会结构未分化组合C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D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解析:选D“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是帝国主义扶植的直接结果,故A项错误;由材料“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可得出社会结构已经分裂,故B项错误;“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包含着思想危机,故C项错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上的原因,故D项正确

3、。3(2019山东烟台模拟)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今后将敷设无数之干线,以横贯全国各极端,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其意在说明铁路的修筑()A有助于实现中国近代化B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C有利于交通条件的改善D有利于实现民生主义解析:选B题意为通过完善交通设施来密切国内各地区的关系,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A、C两项只是表象而非本质,B项正确;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要是“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4(2019山东临沂期末)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

4、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B塑造新的意识形态C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D应对尊孔复古逆流解析:选B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参与政权,无法得出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的结论,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与封建思想以及忠君的儒家思想是相背离的,临时政府这一举措,更重要的是塑造新的意识形态,故B项正确,C项错误;尊孔复古逆流是在袁世凯准备称帝时期,故D项错误。5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

5、明()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解析:选D材料中宁波妇女的发式变化只能体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反专制的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A、B两项错误;近代新文化运动前,中国主流文化依然是封建儒学思想,因而材料中宁波妇女的发式变化不能代表社会主流方向,故C项错误;宁波妇女最初受“西化”的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由于向日本学习,日本风俗传入中国,宁波妇女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受反满的政治革命影响,宁波妇女又流行“兴汉头”,综合信息可知宁波妇女的发式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变化,故D项正确。6(2019山东东

6、营模拟)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说:“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梁启超的这一认识()A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B缘于戊戌变法的失败C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绝望D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解析:选A据材料“泰西思想界才得完成哩”表明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旅欧的感想不是戊戌变法的失败,故B项错误;材料“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说明并没有绝望,故C项错误;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的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故D项错误。7(2019山东威海一模)1917年,陈独秀说:“吾人

7、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D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解析:选B材料强调知识分子对国家未来的思考而非对革命的反思,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对欧美文明是崇尚学习的态度,故C项错误;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故D项错误。8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D对新

8、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解析:选A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创造新词,主体意识觉醒,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救国思潮就涌现了,故C项错误;材料未将新闻出版业与其他行业比较,故D项错误。9(2019山东枣庄一模)1917年12月,北洋政府税务处宣布:“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斤出口正税银1两外,其应纳50里内常关税项应予一体豁免。”这一规定旨在()A促进自然经济瓦解B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C改善对外贸易环境D推进民族工业近代化解析:选B北洋政府

9、为土布手工业减轻税收,有利于手工织布业的发展,有利于自然经济的发展,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不利于为民族工业提供自由劳动力,故A、D两项错误,B项正确;北洋政府保护的是国内市场,此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地位。10(2019山东德州期末)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出现众多新式社团,它们介绍、宣传来源于西方世界的新思想、新学说,既有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及其他各派学说,也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各种社会主义学说。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氛围民主开放B这些学说适应了中国发展的需要C传统文化失去价值D进步知识分子渴望改造中国社会解析:选D当时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氛围并不民主,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列举了当时流行的学说,还处于

10、探索阶段,并不能说明其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且C项说法太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新式社团,它们倡导不同的学说思想,积极探求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说明进步知识分子渴望改造中国社会,故D项正确。11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73人,代表12个城市、100多个工会组织、27万多名会员。这体现了()A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B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C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D五四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解析:选B材料强调工人组织

11、的扩大,并未说明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27万多名会员”说明共产党成立后,工人运动工作成效明显,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相结合可知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在1919年,故D项错误。12(2019山东日照期末)20世纪20年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的“象牌”水泥投放市场,逐渐在上海市场取得巨大的销售优势,但很快受到日本水泥会社等大水泥厂的冲击,并一度有所亏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B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C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

12、薄弱D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低解析:选B根据材料“但很快受到日本水泥会社等大水泥厂的冲击,并一度有所亏损”可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无关,故A项错误;刘鸿生的民族工业在竞争压制中艰难发展,这主要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这是基本原因,C、D两项是原因之一但非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 (2019山东泰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代文化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不外三者,即老庄思想、佛教和胡人习俗,其中后两种因素自外族传入,而且是经历数百年的流播而形成的。唐代对这三种文化因素的承袭,也以后两种

13、为主,这造成唐代文化的异彩特色。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从魏晋开始,即受这三种文化因素的压制,日渐衰微;直到唐代后期,儒学始开启复兴的机运,但在当时并没有多大影响。北宋时,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与收敛。南宋时,道统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型强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 摘编自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材料二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上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

14、新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1912年,有人撰文指出:“求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在“五四”前后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的主要差异,并说明形成差异的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代文化异彩特

15、色”结合所学得出唐朝多元、开放的特点;据材料一“北宋时,各派思想主流趋单纯与收敛”得出宋朝单一、内敛的特点。第二小问,唐朝,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文化胡人习俗”结合所学得出承袭魏晋南北朝文化,受宗教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影响;据材料一“至于中国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结合所学得出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趋于衰微;结合材料和所学得出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宋朝,据材料一“北宋时,各派思想主流民族本位文化益型强固”结合所学得出儒、佛、道融合产生理学,并逐步确立起主流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结合所学得出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

16、冲击;据材料二“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上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得出中西文化冲突加剧,论争逐步深入;据材料二“20世纪初期融合的意识”得出文化领域出现中西调和、新旧融合的意识。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上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据材料二“求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结合所学得出唤起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从文章的出处结合所学得出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新陈代谢。答案:(1)差异:唐:多元、开放;宋:单一、内敛。原因:唐:承袭

17、魏晋南北朝文化;受宗教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趋于衰微;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宋:儒、佛、道融合产生理学,并逐步确立起主流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 (2)新特点: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西文化冲突加剧,论争逐步深入;文化领域出现中西调和、新旧融合的意识。意义: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唤起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新陈代谢。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冰心创作的小说斯人独憔悴发表于1919年10月,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南京学堂学生

18、代表颖铭、颖石兄弟俩参加请愿斗争,身为军阀政府官僚的父亲收到了校长的来信,说他们两个都在学生会里,做什么代表和干事,恐怕他们是年幼无知,受人胁诱;请他们父亲叫他们回来,免得将来受到惩戒。面对父亲的质疑,颖石说:“就是因为近来青岛的问题,很是紧急,国民却仍然沉睡不醒。我们很觉得悲痛,便出去给他们演讲,并劝人购买国货,盼望他们一齐醒悟过来,鼓起民气,可以做政府的后援。”两天以后,颖铭也回来了,臂上的绷带裹得很厚,也隐隐的现出血迹,戴着一顶小帽,更显得面色惨白。为使儿子束手就范,他把他们软禁在家中,不得与外界接触。不仅如此,还禁锢他们的思想,扼杀他们的精神。他亲自动手搜查他们的书籍,并撕毁各种杂志和

19、印刷品。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12分)解析:根据提问可知答题分为三个步骤:情节、历史现象、概述和评价。根据材料结合时间可判断为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状况:学生为挽救民族危机走上街头表达政治主张、同时提倡抵制日货等。以示例1为例:情节为:颖铭、颖石兄弟俩参加学生请愿斗争;历史现象为:反映出五四运动期间各地青年学生纷纷上街游行;概述和评价:结合五四运动产生的背景概述五四运动的概况并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即可。答案:示例1: 情节:颖铭、颖石

20、兄弟俩参加学生请愿斗争。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五四运动期间各地青年学生纷纷上街游行。概述和评价:1919年5月4日,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北京大学等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爆发。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学生罢课的浪潮波及全国。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示例2情节:学生上街演讲劝人购买国货。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精神。概述和评价:五四运动爆发后,抵制日货立即成为爱国学生的自主行动,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这沉重打击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