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81 ,大小:4.70MB ,
资源ID:671660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7166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

1、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山水之思中国人对山水自古情有独钟。中国许多成语与山水契合成妙语。有山无水,山便显得顽冥;有水无山,水便显得落寞。山与水,是一对甜蜜的情人。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没有水的山如同没有情感的男人,没有山的水就像没有韵味的女人。的确,中国人早已把山与水人格化,使它们成为托志言情的对应物。所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谓“有容乃大唯山水”,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寄寓了多少贤达仁人的豪情与壮志、希望与感慨每当吟诵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时,总令人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山与水各有各的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

2、变波蜿流蜒。山寓意正直,水寓意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不畏浮云遮望眼;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水滴石可穿也。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不过,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人的眼中,便有了不同的风采。同是剑门山路,在李白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陆游那里,却变得清秀可亲:“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同是洞庭湖水,在孟浩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逼人;在李白却是“将船买酒白云边”,变得温情可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来,要当个仁者智者就必须寄情山水,去接受山川河流那深奥而耐心的教诲。何况,好

3、山好脉,多有河流的芳影。五指山和万泉河,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巴颜喀拉山和黄河、长江,大兴安岭和黑龙江,长白山和松花江,阿里山和日月潭名山必有名水相伴,名水必有名山相托,山水依偎、缱绻缠绵的生死恋。一代散文大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皇祐三年(1051),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1067年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

4、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1069 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次年拜相。由于变法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上书直谏变法危害的贤良才能大臣均遭王安石罢黜或贬官或流放,导致税吏越发恣意妄为、胆大包天,此种情况愈演愈烈,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 1074年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

5、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精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褒禅山山色翠霭,多洞穴,常有游人。本文是王安石于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很早,到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

6、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皆通 二、古今异义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义: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不平凡 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作宾语)4于是余有叹焉古义:_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7、古义:今义:表整数的数词,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于是”为单音词连用十分之一三、一词多义1胜何可胜道也哉 _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_射者中,弈者胜醉翁亭记 _2道有碑仆道_ 何可胜道也哉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_尽 能承担,禁得起 优美的 胜利 名词,路,道路 动词,说,讲 名词,方法 3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_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_文过饰非_4盖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 _英才盖世,众人仰慕_ 5然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名

8、词,碑上残存的文字 名词,文章 动词,掩饰 副词,有“大概”的意思 名词,车盖 动词,超过,胜过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但,但是 形容词,对,正确 6其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_ _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代词,自己 代词,他们 副词,“其乎”是固定格式,用来 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代词,指古书 7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 于是余有叹焉_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于人为可讥 余于仆碑 _介词,在 介词,对 介

9、词,对 介词,引出处所,可以不译 介词,在 介词,对 8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险以远_ _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然力足以至焉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介词,因为 介词,因为 与“上”连用,表方向 介词,因为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 连词,表承接关系 连词,用来,表目的 连词,表目的,用来“以之”的省略,因此 9而而卒葬之 来而记之者已少_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10乃以

10、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_ 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 连词,表转折,然而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转折,却 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副词,于是 副词,才 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2)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筑舍定居命名,称呼识其本名在一侧2动词作名词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往往有得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常在于险远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见到的景象到达的人流传的

11、文字收获深度险远的地方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2)形容词作动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火尚足以明也(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尽、走到头照明弄错,使错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2)所谓前洞也(“也”表判断)(3)此余之所得也(“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于其址”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3省略句(1)而卒葬之(省略主语,应为“慧褒而卒葬之”)(2)有碑仆道(省略介词“于”,应为“有碑仆于道”)(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之”,

12、应为“不随之以止也”)(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了主语与“之”,应为“余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4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何可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课文主旨本文通过一次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脉络梳理一、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1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B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

13、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C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这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D本段行文顺序是:别名由来及证明不是本名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解析:D 项,本段行文顺序应是:不是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答案:D二、阅读第2段,回答问题。2下列句子中,属于总结“余亦悔”根本原因的一项是()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解析:A 项

14、,是记叙“余”游览到的位置;B 项,是作者推测洞深处游览人数的情况;C 项,是作者总结“我”有足够的条件进入,是“余亦悔”的根本原因;D 项,是有人责怪想出来的人,是“余亦悔”的外部原因。答案:C3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距离华山洞五六里的地方。B略写后洞,较详细地写了前洞的特点以及游前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C本段在记游洞时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相比,进洞时“其

15、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D本段记游为后文的议论作了铺垫,“后悔”也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解析:B 项,应为“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答案:B 三、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4下列句子中,属于“余之所得”的一项是()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解析:A 项,是“余有叹”的内容;B 项,概括世人游山时的不同状况;C 项,是强调“志”的重

16、要;D 项,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里所论述的即是游山所得。答案:D5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先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然后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B本段还阐述了宏伟目标和险远的道路与“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C作者在本段还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力,虽然力量足,但没

17、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D本段与前文相互照应。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与第2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照应;“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与第2段中的“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相照应。解析:C 项,应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

18、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答案:C四、阅读第45段,回答问题。6下列句子中,能体现作者在本文第二个心得体会的一项是()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解析:A、B 两项是针对上文碑文文字模糊和“花山”误传而说,D 项是古代游记格式。答案:C7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4段中的“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与第1段中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

19、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相照应。B作者从第1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的情况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C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D第5段是插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可使行文简诘紧凑。解析:D 项,第 5 段是“补叙”。答案:D五、阅读全文,回答问题。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0、是()A“古人之观于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作者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获,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B作者通过论述心得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C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双重否定,强调“有志”;提出“力”“物”这两个条件时,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条件,也强调了“志”。D作者写仆碑上的文字,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其目的也是表现“有志”的主题。解析:D 项,不是“表现有志的主题”,而是为了表现不人云亦云(“随以止”),必须深思慎取的主题。答案:D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21、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因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一开始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记仆碑情况时,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面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作铺垫。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总之,前面记游山,处处和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写体会,处处紧扣游山的经历。前后呼应,紧密结合。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

22、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2段记游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了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

23、,以至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状语后置考点对接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叫做“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考题印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24、,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下列句子中与“桓公问治民于管子”句式特点一致的一项是()A忧之以德 B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C又何以行之 D客有吹洞箫者解析:A 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B 项,判断句;C 项,宾语前置;D 项,定语后置。答案:A参考译文:桓公向管仲询问如何治理百姓。

25、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了解他们的疾苦,并且要厚施德惠,不要用刑罚恐吓他们,不要用强力禁止他们。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百姓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言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人所喜欢的,就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真好呀!”技法汇总分析状语后置句三大技巧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

26、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不能喻之于怀。(王羲之兰亭集序)分析:此句中的“于怀”介宾短语,应该移到“喻”的前面作状语,即译为“在心里明白”。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鸿门宴)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作“告”的状语。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分析:“穷困乎此时”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此时”应该移到“穷困”的前面作状语。游褒禅山记告诉了我们三个道理。第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27、险远”。第二,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王安石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课内素材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因盲从而后悔。第三,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应用角度:“伟大与渺小”“生命的价值”“追求”“从

28、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等。应用片段谈 志 向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这一游不是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从而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这一感慨。这是王安石游山而得出的感慨,而这一感慨又未尝不能用于学习与生活中。“有志者,事竟成。”纵观中华之数千年历史,这句话必然正确。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辱于敌国,但因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负重,最后不仅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振兴了国家。宋代范仲淹从小有志于天下。虽然他自幼贫苦,但刻苦好学,心系祖国。最终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令后人赞叹的句

29、子,他也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爱国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小立志要救国,长大后一心致力于变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但他临终前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的志向与爱国之心却得到了后世无限的景仰。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夜空中的明灯,更是人前进的动力。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永远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谈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诸努力也是不行的。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确立志向,还要像越王勾践一样不畏重重阻挠,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像谭嗣同一样永远心系祖国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经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30、书”,因此我们作为学生,志向应该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个好大学,还应尽自己全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来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往往志向设立得越高,一个人也就越有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把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停留或满足于眼前。人生即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尽志了,就永远无悔。(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鲜活素材登山也要量力而行2013年8月22日,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公安消防大队接到报警,有7名学生结伴攀爬浮山岭迷路被困山中。接到报警后,该大队官兵紧急出动,彻夜搜救7个小时,于23日清晨6时,终于成功将被困学生安全护送下山,交到焦急等待的家长手中。小鑫今年18岁,是市区某中学高三毕业生,下个月

31、就可以去大学报到了。想到很快就要离开家乡去异地读大学,他和几个玩得较好的同学商量在开学前去爬爬浮山岭。22日清晨,他们6个男生1个女生从市区出发前往高州根子镇。在根子镇游玩一番后,于中午11时许开始爬浮山岭,大约用了3个小时到达山顶。到达山顶后,他们又翻越了好几座山岭,来到了电白区霞洞镇境内。下午5时,他们开始下山。没想到,浮山岭霞洞镇地段的路十分难走,而且到处都是茂密的树林,往下摸索着走了两个小时左右,他们发现根本找不着路,而且天开始黑了,他们不敢贸然前行。几个人商量之后,拨打了110报警电话。热评 近年来,学生、市民爬山迷路被困山中的事件已发生多起,所幸的是,由于营救及时,被困人员基本都安

32、全脱险。但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并进行反思。爬山既要注意安全,更要量力而为。爬山不是玩耍,不注意安全,不留意天气情况,不顾自身体力就容易发生意外。前几年,就发生了学生登山中暑而身亡的惨剧。同时有关部门应做好适当的登山指引和爬山警示工作,对登山山路进行妥当的修缮,让爬山者有一个安全的登山环境。登山遇困对受困者是一种灵魂的伤害和身体的透支,希望此等事情以后不再发生。三游华山贾平凹 华山是天下名山,我在西安住了十多年了,却还没有去过一次。今年四月里,筹备了好些天,终于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去了。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

33、越不见了华山,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荫,树木一片一片的。偶尔从树林子里漫下一条河来,河里却全部没水,满是石头,大的如一间房的模样,小的也有瓮大的、盆大的、枕大的。颜色一律灰白,远远看去,在绿树林子之下,白花花地耀眼,像天地之间,忽然裸露了一条秘密,这便将我吸引过去。置身在那里,先觉得一河石头高高低低,密密疏疏,似乎是太杂乱了,慢慢地便看出它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本是一片死寂的顽石,却充满了运动和生命,这使我惊奇不已,高兴得从这块石上跳上那块石头,从那块石上又看这块石头的阴、阳、明、暗,不停地在石隙之间跑动出没,竟没有再向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到了五月,我又去了一趟华山。直

34、接搭车在桃下站下来,步行了七里赶到华山入谷口,忽见谷外有一处院落,很是好看,便抬脚进去,才知道这是华山下名叫“玉泉院”的寺庙。院内空寂无人,数十棵几搂粗的大树,全部遮了天日,树下的场地上,有着深深浅浅的绿,如铺了一层茸茸的地毯。坐上,仰头看见太阳在树梢碎纸片大的空隙激射,低眼看身下的绿,却并不是苔藓,是一种小得可怜的草,指甲盖般圆,裂五个七个瓣,伏地而生,中有数十个针尖大小的花蕊,嫩黄可爱。用手去抠草不能抠起,手却染成浅绿。这小草一棵挨着一棵,延续到草场边的斜砖栏上,几乎又生长在树的根部,如汗毛一般。我太喜欢这种环境了,觉得到了最好的地方,盘脚坐起,静静地听着自己的呼吸。忽见后边的朱红方格门推

35、开了,出现几个游客。再看时,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我就这么坐着,神静身爽,竟不觉几个小时过去,起来看天色不早,就又搭车返回西安。两次来华山,却未登山而归,友人都笑我荒唐,我只笑而不语。到了六月初,又邀我的一个学生再次去华山,终于进了谷口,逆一条河水深入。走了三里,本应再走十里便可上山了,河水却惹得我放慢了脚步,后来干脆就在水中列石上坐下。水很明净,河底石子清晰可见,脚伸进去,那汗毛上就显出一层银亮亮的小珠儿,在脚下形成无数旋涡,悠悠而去。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地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或在下

36、出现一个空轴儿的旋涡。河里没见到鱼,令我很遗憾,到了拐弯处,水骤起小潭,有几丈深的,依然能看到底。捡些小片石丢去,片石如树叶一样,先在水面上浮着飞,接着就没进水,左一漂,右一漂,自自在在好长时间才落水底。这么又玩了半天,学生催我赶路,我说:“回吧。”他有些疑惑了:“你这是怎么啦?三次上华山,都半途而归?”我说:“这就蛮够兴趣了。”学生说:“好的还在山上哩!”我说:“是的,山下都这么好,山上不知更是有多好了。”学生便怨我身懒。我说:“不。要是身懒,我能年年想着来吗?能在今年连来三次吗?之所以几年里一直不敢动身,是听别人说得多了,觉得越好越不敢去看。如今来了三次,还未上山,便得了这许多好处,若再去

37、山上,如何能再享用得了?如今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皮愈美,对人越有诱力。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学生说:“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我说:“天地大自然是知之无涯的,人的有限的知于大自然永远是无知,知之不知才要欲知。比如之所以有性格,在于人与人的差异。好朋友之间有了矛盾,往往不在大事上,而在于小事上伤了和气。体育场上百米跑,赛的其实并不在于百米,而是一步的距离。屋内屋外,也不是仅仅只一门之隔吗?可以说,大自然的一切奥秘,全在微妙二字,懂得这个道理,无事不可晓得,无时不产生乐趣和追求。”学生点头称是。两人一路返回。学生很乐道此游,要我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并要我将所说的道理写出送他。美文评点 本文写作者三次游华山而未到山顶的经历。文章充满情趣,语言朴实、风趣,最妙的还是归途中与学生的论道,意在告诉我们:美好的东西留在心底,慢慢去体会。应用体验之旅见课时跟踪检测(十)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