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 生物与环境-题型突破卷.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159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 生物与环境-题型突破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 生物与环境-题型突破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 生物与环境-题型突破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 生物与环境-题型突破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 生物与环境-题型突破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 生物与环境-题型突破卷.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题型突破卷(四)1(14分)(2013山东高考)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只/m2。样方编号123456样方面积(m2)111111田螺数量(只)151815191514(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_(填“”或“”)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点时收益最大。(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使

2、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1)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有人的主观因素;田螺的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平均值:(151815191514)/616只/m2。(2)纵坐标表示“成本或价值”,由题干信息“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可判断纵坐标中的两条线,其一表示防治成本,其二表示作物价值。实际生活中,作物价值高于防治成本才有收益,由此推测曲线表示防治成本,曲线表示作物价值。从图中可看出,B点时作物价值与防治成本差值最大,所以该点收益最大。(3)进行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

3、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答案】(1)随机取样16(2)B(3)农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无机物2(16分)(2014山东理综)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

4、,该过程称为_。(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和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解析】(1)图甲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维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故捕捞后的数量应处于b点。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依据计算公式可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如果被标记的个体更容易被捕食,则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下降,因此计算得出的

5、估计值会偏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原来没有生物存在,后来依次出现了不同的生物群落,该过程为群落的初生演替。(3)A可以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A、C、D的能量均能流向B,则B为分解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其中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使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中,B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故两者在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是7.5106 J/(m2a),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是1.5106 J/(m2a),故两者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5106)(7.5106)100%20%。

6、(4)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生态系统难以维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从而难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答案】(1)b偏高(2)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3)AB(注:两空可颠倒)20%(2分)(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2分)3(20分)(2014安徽理综)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1)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_,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_。(2)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若调查玉米螟幼虫的密度,应采用_的方法。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种

7、间关系是_。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_。(3)取两份等质量同品种的玉米粉,一份经发酵做玉米馒头,另一份煮玉米粥,这两份食物中所含能量较少的是_。(4)纤维素分解菌可用于玉米秸秆还田。用_染色法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会形成透明圈,其大小能反映_。【解析】(1)物种种类增多,可以增加物种丰富度和遗传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豆根部有与其共生的根瘤菌,根瘤菌能够固氮,从而提高土壤肥力。(2)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同物种为了同样的食物而发生争斗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8、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进行物种内部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种群的繁衍,维持生殖隔离。(3)发酵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被微生物(酵母菌)利用,故玉米馒头所含能量较少。(4)刚果红能将纤维素染成红色,当纤维素被分解后,在纤维素分解菌的周围会出现透明圈,依据透明圈的大小可以判断纤维素分解菌产酶能力或酶活性强弱。【答案】(1)遗传(基因)多样性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具有固氮作用(2)样方法竞争生殖隔离(3)玉米馒头(4)刚果红菌株产酶能力或酶活性强弱1(14分)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以后由巴西引入广东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1)在南美洲亚马孙

9、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_而迅速蔓延,疯狂吞噬水稻、茭白等水生作物,直接导致_下降。科研人员将一定数量的鸭子放到稻田和茭白田中,一段时间之后,采用_法调查,发现福寿螺的数量明显减少,但是许多农作物的叶子却被鸭子毁坏了。(3)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因此可用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_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直接原因是_。(1) 实验结果证明:_。【答案】(1)捕食关系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2)天敌物种多样性(生物多

10、样性)样方(3)67(6月中旬7月中旬)成年(生殖期)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4)中华鳖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增长的效果十分明显(用中华鳖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增长比用鸭子好)(合理即可)2(18分)1986年,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从英国重新引入在我国已经灭绝的麇鹿39只(其中雄性13只、雌性26只)。麋鹿在接下来几年中的数量变化如下表:年份198719881989199019911992出生率%17.927.329.622.724.930.2存活数/只4454667896122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1)麋鹿引入保护区后,导致种群数量发生上述变化的环境因素可能是_。(2)1988年麇鹿种群

11、的死亡率约为_。 (3)请绘制该麇鹿种群从1986年以后性别比例(雌/雄)的变化趋势图。(4)在半散养环境下,由于麋鹿种群对植被的采食与践踏,造成栖息地环境的改变,如大多沼泽植物逐渐消失,某些植物数量有所增加等。麋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成分),其采食同化的碳主要通过_释放到无机环境中。保护区内生物群落发生改变,这属于群落的_演替。研究人员发现麇鹿喜食当地被列为外来入侵物种的互花米草,其生态学意义为_。【解析】(1)根据表中数据,麋鹿数量逐年增加,其原因是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天敌少。(2)1988年麋鹿的存活数为54只,比1987年增加了10只,增长率为10/4422.7%,增长率为出生率

12、与死亡率的差值,则死亡率为27.3%22.7%4.6%。(3)麋鹿为雌雄异体,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在其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其性别比例趋向于理论比11。(4)麇鹿以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其采食同化的碳大多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当地植被的变化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麇鹿喜食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有利于控制互花米草种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答案】(1)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天敌少(2)4.6%(3)如图:(4)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次生有利于控制互花米草种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3(18分)(2014广东揭阳一模)下表是一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表中的A、B、C表示生产者、消费

13、者、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图是该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单位:102千焦/(m2年)PgPnRA157.865.092.8B870.7369.4501.3C211.520.1191.4(1)据表分析回答:能量流动是从A、B、C中哪个成分开始的?为什么?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这个生态系统仍处于逐渐发展壮大之中,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据图分析回答: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_。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

14、替情况,其演替的过程是_。该演替类型属于_演替。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_,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_增长。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_(写出两种影响因素)等环境条件决定。【解析】(1)表中B所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开始。B生产者Pg为870.7102千焦(m2年),ABC三者R的和为92.8501.3191.4785.5102千焦/(m2年),Pg大于R(ABC),即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故这个生态系统仍处于逐渐发展壮大之中。(2)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水平结构。bd段,从各种植物出现先后时间,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该演替是在保留土壤条件或者种子等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为次生演替。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越来越多,最后趋于稳定,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决定。【答案】(1)BB所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或答Pg(生产者的)R(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2)水平结构先出现草木植物群落,再出现灌木群落,最后出现乔木群落(草木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次生逐渐增大直至稳定S型气候、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