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文专题写作训练写出波澜班级: 姓名: 学号: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 课堂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记叙文记事生动曲折、跌宕起伏的技巧(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适当的写作技巧写出波澜2. 预习内容(一):赏析诗歌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一句句挥笔写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至亲。 如果你在现场,会有怎样的表现? 3. 预习内容(二):学习记事生动曲折、跌宕起伏的技巧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曾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即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从阅读心理上来说,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
2、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所写记叙文在做到真情实感动人心的同时,要注意情节的曲折含蓄,就是说要写出事件的波澜、曲折,多一点曲折起伏的情节设置意识。只有把一件事叙述得多些变化、起些波折,才能引人人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文章一波三折,使得文章富有波澜呢? (一)制造悬念 悬念就是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关注。巧设悬念,能使文章曲折生动,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一般地讲,它有三种情况:一是读者对将要发生的事件一点也不知道,急于弄清究竟。二是读者对所述的事件知道得比较粗略,但急于知道更多更详尽的细节。三是读者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虽然知之甚多,但更急于知
3、道事件的结局。不论是哪一种“悬念”,不论是对所叙述的事件一无所知,还是知之甚少,或是只知其始,不知其末,读者最初都是“有所不知”,最后呢,都应到达“无所不知”的境界。从“有所不知”到“无所不知”,读者的悬念由产生到消失时心理状态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便能形成“波澜”,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扣人心弦的场景。 我们看一下江苏卷满分作文忧与爱的开头一段文字:“不禁想起从早晨起床到进考场的一系列忧事。”这是一个简单的开头,这一句话给“我”的心底留下了一个深深的悬念什么“忧事”呢?其实如果阅卷者有了这样一个疑问的话,那么我们的写作目的就达到了,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制造悬念的四个关键:一是设置悬念要
4、巧妙。 二是展开悬念要强化。 三是释放悬念要轻巧。或反向解因,出乎意料,令人震惊;或一语中的,恍然大悟,使人释然。 四是解开悬念要明旨。谜底一旦揭开,就像黑夜中的电光一闪,照亮题旨,揭示中心。 (二)情节突转 情节突转,就是指记叙事件时,设置一个“对立面”,先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使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方法要注意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出其不意,情节的发展要符合事理逻辑,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二是要对比鲜明,情节的前因后果
5、要对比明显,落差要大。三是要详略得当,在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部分要注意详写,在结局部分要注意略写,点到为止,给人思索的余地。 我们还是看一下江苏卷满分作文忧与爱中结尾的一段文字:“但我不会告诉妈妈,不忍心让她再忧心。尽管忙活了一早上,忧心忡忡地进了考场,但此刻,我很安心。妈妈说了,别有负担,好好考,我在家等你回来吃饭。是的,我知道,不管以后我走多远,你都会一直在家里等着我。我虽然人在忧途,却能以爱为伴,已是我的大幸。”这一段文字是从开篇的“忧”写到文末的“爱”,就在这一“忧”一“爱”的突转中,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设计巧合 说书的人常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法也是使情节产
6、生波澜的一种好方法。合理地运用巧合法,可以增强事件的戏剧性,使各种矛盾集中在一起,既可以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更有利于揭示事件的本质,表达文章的中心。这种方法一般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预设伏笔,通过前文伏笔的设置,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使情节的“巧合”巧的合理,巧的自然;二是运用插叙或倒叙,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插叙或倒叙对情节作些必要的说明或补充,使之利于“巧合”的形成。巧合是生活中常见的情节,如何将巧合写得真实可信,这是此技巧的关键之处。 我们看一下湖南卷满分作文手上的语言的一段文字:回家乡办事的时候,她路过以前的学校。她起先决无半点念头要来这里怀旧,可走进大门的时候,她还是想起了一些以前
7、的事。其实这里出实在没什么东西再供她怀念。一切都在改变,教学楼变得高大气派许多,被骂了无数次的厕所终于修得宽敞洁净,食堂的东西依然是那几种,人却和以前不同,大概味道也是不相同的。永恒不变的就只有那几棵不知道几百年的古树,和小操场上的男孩大汗如雨,眼神明亮。 作者安排这样一个回乡办事的情节,看似巧合,实则在作者的有意安排之中,这是主人公的这次回乡,让她联想超生活中的往事,几次让她难忘的牵手,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的巧妙结合,让文章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人胜。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运用所学知识,共同评析鉴赏下面的文章神枪手当那颗子弹呼啸着击中他头边的壁画时,我知道,这一次,我败了;当那一颗不知从什么地方
8、射来的子弹向我呼啸而来时,我知道,这一次,我彻底完了我,是“神枪手”泰勒。这听上去或许有些夸张,但当杰瑞他们第一次看到有人可以在百米开外迅速而又准确地射中一个跳动的乒乓球时,他们便在目瞪口呆地望着球爆裂的瞬间想出了这个绰号,当然,我没有推脱,因为,这对我来说或许最合适不过了,不是吗?作为一名狙击手,我想我是优秀的。每次在执行长官所发出的命令时,我都能成做到万无一失。他们也曾问我制胜的玄机,我笑而不答在我眼中,输赢对我并不重要,我需要做的,只是瞄准,扣动扳机,射击,然后静静地等待着他们像对待英雄一般把我高高地抛向空中,因为我知道,即使一次失手,我仍会是人们心中的王者,毕竟,这只是练习。 于是,当
9、那个黄昏的下午,军营里传来“紧急集合”的命令时,我仍然非常自信。但是,这次却并不是训练了,而是一场战争。作为这支部队里最好的狙击手,我理所应当的被授予了最艰巨的任务消灭对方长官,一个叫福迪的长着大胡子的男人。长官告诉我,这个男人拥有绝对的指挥权,是敌方的中枢,一旦被毙,我们的优势将大大加强,胜利将不费吹灰之力我犹如往常训缘时一般镇定地听着长官交待作战区域的形势图,心却狂跳不止,因为,机会来了,这次我要的,并不仅仅是同伴的欢呼,长官的夸赞,我要的是军营中最高的荣誉那枚“特等射手”奖章。 按照命令,我潜伏于敌营外的丛林中,天色微暗,我已等待了一个昼夜,只为寻找一个合适的战机。我以一种雕塑般的姿势趴
10、在枝叶间,纹丝不动,因为,狙击手的原则是一枪命中,而一点细微的放松都可能让你死于对方同样精准的枪口之下。 继续等待着,我感到一条蛇正缓缓地从我的脖子上滑过,冰凉冰凉的,带来一种致命的压迫感,我告诉自己:没关系,它会当作一个树干,或是一具尸体。但是,我的心却没有因这意外而纠结,蛇从我的身边划过 终于,凝视了一天的窗口出现了那个早已记烂了的大胡子的身影,我再一次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对准目标,这一战,我必胜不可,为了那至高无上的荣誉!坚持!我的手开始颤抖我努力抬起枪口,尽量地去平静自己那颗因渴望胜利而“突突”跳动的心,稳住手,开枪,射击 我,曾经一个优秀地“神枪手”,死在了敌人的枪下,更是输给自己
11、! 1本文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小说,开头第一段为什么这样写? 2小说中写到了蛇从脖子上滑过的情节,它有何作用? 三、巩固训练,提升技能运用所学知识,续写下面的故事,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尽量让故事的情节变得有波澜。 爸爸,我借你10元钱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很累也有点烦,他发现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正等着他。 “爸,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道。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元。” “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
12、0元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父亲坐下来还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一这是你要的10元钱。” “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不解地问。 儿子是怎样
13、回答的?请在横线上续写完这篇小说。 四、反思总结,构建知网我的收获:我的困惑:五、作业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先生因病住进协和医院。经检查,医生发现其右肾有一黑点,诊断为肿瘤,遂手术割除。术后发现,病变反倒在左肾。一时间,舆论哗然。而当时西医刚刚进入中国,对西医的质疑之声更是甚嚣尘上。病榻上的梁先生得知此事,在晨报上发表了一篇声明,写道:“右肾是否一定要割,这是医学上的问题,我们门外汉无从判断。据当时的诊查结果,罪在右肾,断无可疑。”“我盼望社会上,不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之障碍。”而事实上,这次误诊确实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巨大伤害,由于病情恶化,梁先生于1929年1月19日病逝。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写一篇记叙文或小说,注意叙事的曲折性。【写作指导】参考立意:(1)顾全大局,不计得失;(2)宽容,大度;(3)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4)做事态度要严谨;(5)要支持新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