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在农业生产中他们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粮食新品种,如玉米、西红柿、马铃薯、花生和烟草等,其中玉米的培植对人类贡献最大。”“他们”是指()A美洲人B欧洲人C非洲人D亚洲人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印第安人的成就之一就是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故“他们”是指美洲人,A项为正确答案。2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下面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A茶叶、丝绸B烟草、瓷器C玉米、烟草D香料、甘薯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茶叶、丝绸、瓷器、香料属于亚洲的特产,玉米、烟草和甘薯属于美洲的特产,故C项正确。3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
2、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黍,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A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材料中“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说明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美洲的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故C项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4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地区四川云南广西湖北陕西山东河北时间(年)17331735173617401
3、74917521758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从最早种植甘薯的地区来看,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5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美洲;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18世纪初,原产自非洲的咖啡传入美洲。据此可知()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B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C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D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美洲、中国、非洲的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使得不同洲际之间的物种实现了多向交流,并没
4、有表明美洲在物种交换中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物种交流,并未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故C项错误;题干表明新航路开辟实现了生物上的物种交流,并未涉及理性化,故D项错误。6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A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文明交流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A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烟叶、马铃薯等物种传入欧洲,而水稻等作物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美洲,由此可见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故选A项;资本主义
5、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新航路开辟后”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繁荣问题,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显然是错误的,排除D项。7甘蔗在1617世纪传入巴西和加勒比地区,很快就成为以非洲黑奴劳动力为基础的美洲种植园经济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源自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地区的咖啡也在18世纪成为美洲种植园作物,这些作物引入美洲()A导致种植园经济走向衰退B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C加剧了美洲地区对奴隶的需求D加速了美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C材料体现的是美洲在1617世纪开始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这必然会加剧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种植园经济走向繁荣,
6、A项排除;甘蔗和咖啡的引入并没有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B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81300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B物种的全球大交流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D生育观念有所变化B1500年左右进行的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人种和物种的交流,材料中1700年之后人口的增长主要是新航路开辟之后引起的物种交流,提高了全球粮食的产量,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是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不是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生育观念有所变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9下面是部分原
7、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品种传入中国备注玉米16世纪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甘薯16世纪自菲律宾传入中国马铃薯17世纪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D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弥补了中国粮食产量的不足,增加了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增长,D项正确。10梅里曼欧洲现代史写道:“350头猪被哥伦布带到古巴,到了1514年猪已繁殖到3万头。这些猪啃坏了途经的林地,破坏了原住民的梯田。”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A打破了当地生态平衡B
8、引发了物价飞速上涨C改变了商业经营方式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A材料“这些猪啃坏了途经的林地,破坏了原住民的梯田”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对美洲的生态平衡产生破坏,A项正确;B、C、D三项是对欧洲的影响,与材料无关,均可排除。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说英国海军上将沃尔特赖亲自种植的马铃薯成熟后曾邀请友人一起品尝用马铃薯制作的菜品,令他尴尬的是,面对沃尔特赖精心准备的马铃薯菜肴,众人纷纷表示难以下咽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
9、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扬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阿瑟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论调,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材料二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由于美洲之前已有玉米、马铃薯和种类丰富的水果蔬菜这些新作物,并没有促成一个巨大的进步。牛、绵羊、山羊、猪和马是引入的最重要的动物品种,新的动物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家畜还提供了皮革和羊毛,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
10、这些变化扩展了美洲商业和专业化生产的潜能,这一潜能可能会导致社会分化,但同时也会提高总体的经济产值。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铃薯在英国推广过程中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物种在美洲传播的特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可归纳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扬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
11、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这一潜能可能会导致社会分化,但同时也会提高总体的经济产值”归纳即可。答案(1)变化:由种植停滞状态到对要不要吃马铃薯展开辩论。原因:英国民众对马铃薯存在误解;英国出现粮食危机;有识之士的推动;等等。(2)特点:拓展了美洲的农业潜力;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推动了社会分工及总体的经济产值提高;等等。12明朝中后期,玉米作为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对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作物与玉米同时传入我国的高产农作物是()A粟B水稻C甘薯D小麦C明朝中后期和玉米同时传入我国的高产农作物是甘薯
12、,因此答案为C项。13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北方气候差异B人口增长的需求C殖民活动的推动D经济结构的变动B南北方气候没有发生重大变化,A项错误;C、D两项均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乾隆年间,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故选B项。14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据此判断,题干中“椒”应该是()A辣椒,原产于非洲的加纳和中美洲的墨西哥B辣椒,16世纪传到西班
13、牙和中欧各国C辣椒,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D辣椒,传入中国后山东、河南最为喜爱流行C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和中美洲的墨西哥,因此A项错误;辣椒于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因此B项错误;辣椒于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表述正确,因此答案为C项;辣椒传入中国后,在西南和中南地区最受喜爱流行,因此D项错误。15下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A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B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C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B从题干中的文字和图片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使大量美洲特产农作物传入欧洲
14、,即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故B项正确;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是指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题干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资本的原始积累,故C项错误;凤梨、马铃薯、木薯传入欧洲并不能说明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故D项错误。16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者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此则材料反映出“包谷”种植带来影响是()A扩大耕地面积,保护环境资源B解决粮食不足,造成水土流失C促进人口增长,缓解人口压力D促进玉米种植,解决温饱问题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人地矛盾,为解决“稻谷不足”,将“深林剪伐
15、殆尽”,在山上遍种包谷(玉米),反映出“包谷”种植带来的影响是解决粮食不足的同时,造成水土流失,B项正确;伐林开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利于保护环境资源,A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不是为了促进人口增长,也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口压力,C项错误;“促进玉米种植,解决温饱问题”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
16、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解析第(1)问,联系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豆引入美国受世界市场的推动,同时大豆本身的优点也是其得到推广的原因;再从材料中福特公司对大豆营养价值的开发可知,科技进步也是大豆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第(2)问,可从文明交流、人类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2)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