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教师用书独具)(第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漏),雨泽下注;每(每一次,每当)移案(几案,桌子),顾(环顾四周)视无可置(挪置)者。又北向(向北,指坐南朝北),不能得(获得,得到)日,日过午已昏。余稍(稍微)为修葺(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开辟)四窗,垣墙周庭(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以当(抵挡)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借书满架,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啸歌(长啸歌吟),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有声;而庭阶寂寂,
2、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离开)。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可爱。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为一。迨(等到)诸父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内外多置(设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都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越过厨房)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开始)为(动词,插上)篱,已(不久后)为(动词,砌上)墙,凡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婢也,乳(喂奶、哺育)二世,先妣(去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先妣尝一至。妪每(经常,常常)
3、谓余曰:“某所(处,地方),而(你的)母立于兹(这里)。”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小孩的哭声)而(连词,表修饰)泣;娘以(介词,用)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偏指一方,她)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你的)影,何竟日(一整天)默默在此,大类(很像)女郎也?”比(等到)去,以手阖(关闭)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可待乎!”顷之(不久,不一会儿),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他日(某一天)汝当用之!”瞻顾(瞻
4、视回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第三段)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关上窗户)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遭受四次火灾),得不焚,殆(恐怕,可能)有神护者。请概括段意: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嫁到我家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小或矮的桌子)学书(写字)。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形制,规制)稍
5、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请概括段意:回忆亡妻生前的事。(第五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植也,今已亭亭(直立的样子)如盖(伞盖)矣。请概括段意: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一、一词多义1顾2稍3置4去5归6效7所8而9故二、词类活用1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2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3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阁子北面)4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5乳二世(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6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上朝)7庭中通南北为一(数词作名词,一体)三、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住持。2往往而是古义:到处。今义: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
6、经常发生。3三五之夜古义:指农历每月十五。今义:表示数目不多,约数。四、文言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无标志词)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2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3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鸡栖于厅,即“鸡于厅栖”)译文:鸡在厅堂里栖息。4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异于前,即“于前异”)译文:形式与过去稍有不同。5而母立于兹。(状语后置句,立于兹,即“于兹立”)译文:你的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着。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状语后置句)译文:我从童年起就在轩内读书。7以当南日。(省略句)译文: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
7、反照室内)。8语未毕,余泣。(省略句)译文:(老婆婆)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9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得不焚”包含被动)译文: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明文第一归有光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后徙居嘉定(今属上海),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归有光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诵经史,习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20余年,8次会试不第。嘉靖四十四年(1565)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后官至南京太仆寺丞,留任内阁制敕房,参与撰写世宗实录。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推崇“唐宋八大家”古文的既成传统,自觉提倡唐宋古文,被
8、称为“唐宋派”。归有光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很受时人推崇。主要作品: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有震川先生集传世。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十分腐朽。项脊轩是作者年轻时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它印证着一些人和事的变迁。小小的书斋是作者家庭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归有光一直郁郁不得志,他回首往事,情不自已,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志“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和“志”文体形式比较接近的还有“记”“书”等。“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书”,即信函,如手书
9、、家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据史记礼书司马贞索引,“书”又为“五经六籍总名”。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_答案偃仰啸歌悲任务探究一老屋和琐事,凝聚着深挚的眷恋之情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任务导引项脊轩,这座百年老屋,几度兴废,寄寓着三世之遗迹,维系作者一生的感情。“多可喜,亦多可悲”,无论写景,还是写人,一切都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但都承载着融融的亲情和怀念。任务设计1第一段中,项脊轩修葺前后有什么变化?修葺后,作者的情怀怎样?请简要分析。_答案修葺前狭小、破旧、阴暗,修葺后明亮、幽雅、安静。修葺
10、后,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2作者围绕“喜”和“悲”分别记叙了哪些事情?_答案先写在轩中读书的乐趣,体现“喜”;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与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最后补记婚后的一段生活,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和悲痛的心情。3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的回忆,其感情表达的方式有什么不同?_答案同样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也各不一样。人物写法原因母亲借“老妪”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音容
11、,表现对母亲的怀念。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早年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妪的转述及回忆进行的祖母作者将祖母的遗教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自禁”作者“束发”“读书轩中”时,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所以作者采用回忆的笔法来叙写妻子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写妻子,既是出自对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任务探究二抓细节、理线索、品感情赏析文章的手法与结构艺术 任务导引归有光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凡的琐事,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平平淡淡的一句话语,母亲的慈爱、祖母的期盼、夫妻的恩爱都如在眼前了,让我们鉴赏
12、文章是如何在写景和叙事中,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的。任务设计4项脊轩志叙事和抒情的展开都是有线索的,请分析叙事和抒情的线索。_答案文中叙事,有两条主线。一是沿叙写项脊轩展开,一是沿叙写故人展开。叙写项脊轩,写其规模,写其方位,写其简陋,重在写其变迁。一是为己进学而修葺,一是因诸父分家而间隔,最后是念妻不修到因病无聊而修。叙写故人,侧写母亲,正写祖母,重写妻子。写妻子问古,写妻子学书,写妻子归宁归来,写妻亡、室坏、自己久卧病,先不修,后又修,均为妻亡之故;写妻子所种枇杷,人去树成,时时令生者思念不已。文中抒情,也可见两条主线。一是喜,一是悲。轩明院谧,正宜学问;轩屡遭火险,但均幸存
13、;母亲、祖母、老妪,善良、慈祥。妻子贤惠,通达事理。作者深以为喜。处处门墙,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人穿堂厨,一变再变;先慈逝去,遗迹仅存;贤妻中道而亡,唯枇杷玉立。作者深以为悲。 叙事抒情,抒情为本,叙事辅之。叙事平淡,为抒情而用;文辞无奇,仅以真挚是取。平常心语,感人至深。5项脊轩志有很多细节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_答案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如写诸父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写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东
14、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写出分裂之后混乱不堪的局面。“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表明亲情淡薄,隔膜加深。如追忆母亲,“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个动作、一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形象,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厚爱,同时作者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不言而喻。如缅怀祖母,“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如思念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个“时”字表明经常,一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淡淡几笔,体现了妻子的好学和他们融洽的伉俪之情。
15、6项脊轩志中“余既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想一想,作者补写的这两段有什么作用,与前文相比,最后一段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_答案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以及后来妻死室坏带给自己的伤痛,于是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苦闷之情,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之感。这两段文字笔调内敛,语气平静,“以乐景衬悲情”,用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尤其是“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等一组时间短语,更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感慨。文末写亡妻手植的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含蓄地用景语结束全篇。句中“死之年”与
16、“今”,形成今昔对比,暗寓“今不如昔”的人生感慨,引发读者的共鸣。任务探究三语言清淡,不事雕琢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任务导引项脊轩志的语言朴素清淡,王锡爵称归有光的作品“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语言之外”。学习时要注意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任务设计7项脊轩志的语言“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_答案质朴。作者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辞藻来恣意地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质朴的语言,娓娓叙谈,真真实实地回忆,但质朴天然之中却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看“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是一幅有形有声的月色桂影画,二十个字,却传达出无尽的内涵,令人心旷神怡。再如刻画老妪
17、“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数语,老妪怀念“先妣”、忠心服侍小主人的神情无不毕现于读者眼前。写妻子婚后的旧事,从娘家归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平平淡淡的语言,却是极生动地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和深挚感情。凝练。如作者在描述项脊轩的特点“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是写其破旧,“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是写其狭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是写其阴暗,寥寥数笔,一个旧、破、小、暗的项脊轩就呈现在读者眼前。蕴藉。项脊轩在归有光的心目中的意义非同平常,因为这里留下过所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娇妻的足迹,有过自己过去的生活、
18、爱情、反抗、等待和现在宁静而悲哀的回忆,文章处处有情又处处不直接抒情,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8项脊轩志中用了不少叠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_答案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他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之情,读来富有余味。(教师用书独具)- 1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