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812KB ,
资源ID:671293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7129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措施(3)影响2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2)过程(3)评价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核心论点:明朝废丞相,罢中书省,权力集中于

2、皇帝,君主专制达到新阶段。明初宰相制度的废除结束了古代中国政治史上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背景(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2)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3)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2设立(1)时间:雍正帝时。(2)目的:办理西北军务。3职能(1)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2)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4作用(1)提高了行政效率。(2)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军机处出现的影响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特色机构,军机处的出现绝非针对内阁,而是试图将已经形成的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然而,决策制度化在方便皇

3、帝独裁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因其改变了顺康以来传统统治方式和权力结构,逐渐给皇权带来了一些新的异己因素,这是其创始者始料不及的。高翔 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核心论点: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得到高度集中和有效使用,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极权专制已发展到了顶峰。【易错提醒】明朝内阁与英国近代内阁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英国近代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知识补遗】改土归流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是指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

4、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教材拓展】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构图解史】军机处的特点信息提取:军机处反映出清朝中枢决策机构逐渐走向封闭性,但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图示识记】用“一废、二设、走极端”概括明清政治【史识史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变的趋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

5、,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明初宰相制度的废除结束了古代中国政治史上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则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明清政治体制日益僵化,阻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重点一明清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特点、影响“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内阁首辅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中期后,大学士又称为“辅臣”,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之较。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清朝的内阁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对点训练1.万历十四

6、年(1586年),内阁首辅申时行首言立国本一事,之后言官们请求神宗册立庶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立储之事,纷争不断,持续时间长。后明神宗终于让步,立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以士大夫的胜利而告终结。明代国本之争表明()A众治政治已经形成B立储法度一直传承C君臣关系彻底恶化 D皇权专制受到限制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明代国本之争最终以皇帝让步,士大夫的胜利而结束,这表明皇权专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故选D项;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A项;国本之争反映的是皇帝与士大夫关于立谁为皇太子的斗争,而不是立储法度的传承,排除B项;“彻底恶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2票拟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时,先将拟定之辞

7、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表面上宰相废去,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加剧了内阁、宦官专权局面,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的左右限制,达到君逸臣劳的理想模式。清代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废。对点训练2.(2020天津部分地区二模)黄佐翰林记载:“宣宗时,始令内阁杨士奇及尚书兼詹事蹇义、夏原吉,凡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否。”由此可见()A内阁实质上是最高的行政部门B票拟最初并非内阁的专职C票拟需要各部门分工合作完成D内阁的票拟就是政府的决策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票拟最初仅为内阁大臣

8、的兼职,其后演变成为专职,故选B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票拟需要各部门分工合作完成,排除C项;“就是政府的决策”与材料中“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否”不符,排除D项。3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对点训练3.(2020河北保定模拟)密折制度在清朝不断发展。雍正时期,只有皇帝允许的官员才能上密折;后又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清朝的密折奏事()A降低了行政决策的

9、效率B反映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有助于政令体现皇帝意志解析:选D。根据材料“雍正时期,只有皇帝允许的官员才能上密折;后又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可知,密折制度有利于皇帝政令的畅通,故选D项;密折制度能有效提高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开始废除丞相制度,清承明制,排除B项;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排除C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明代监察制度与君主专制的强化史料在明朝,监察官员除中央都察院官员以外,品级一般都不是很高,虽然他们的品级不高却有皇帝撑腰,并享有某些特权,在掌有监察大权的基础上以卑察尊,对监察过程中的

10、纠举起到了支撑作用。明朝监察制度不仅在监察各级官吏上进行了制度设计,还要求监察官员间也要行使监察权,做到相互监督,实现监察职权的交叉进行。明朝监察制度在进行监察权设计时采用的是单向的监察方式,而在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等方面就显得相对欠缺,为监察官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创造了隐形条件。摘编自覃云等论明朝监察制度对我国反腐倡廉的启示【解读】史料主要阐述了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评价。【思考】分析史料,论证说明明代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的工具。试答:【提示】明代监察官员在皇帝的支持下,独立行使职权,以卑察尊;自上而下单向监察,最终听命于皇帝;监察官员虽然互查互纠,但缺乏下级及社

11、会舆论监督,仍易滋生腐败。总之,明朝监察制度服务于皇权专制,有很大的局限性。“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1内阁与军机处所体现的制度创新(1)创新表现: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的“军机处”,是加强君主权力的又一创新。宰相具有两大职能:百官之首和皇帝的助手。宰相制度废除后,封建君主想找到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仅保留宰相作为皇帝助手的职能,杜绝“皇帝助手”演变为“百官之首”的可能,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辅政机构,但不允许辅政机构变成拥有实权的行政机构。(2)实施效果明中后期阁臣权力出现膨胀的现象,并且还有伴随而来的太监乱政问题,说明明朝的内阁制度不是一种理想的辅政制度。清朝的探索相对比较成功,其辅政机关实

12、行的是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这样既照顾到事情的轻重缓急,又分散了中央权力,二者相互牵制,保证君主集权。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1)对明清以前的政治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在中央与地方的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体现了发展。(2)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3)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4)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逐渐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

13、解释”辩证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影响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难以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和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经济上,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14、重点二明清加强地方管理制度的举措及影响“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明清督抚制的演变及特点史料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做主,还要由中央另派人,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史料阐释了明清对地方管理的督抚制的演变及特点。【思考】据史料概括明清督抚制度的特点及影响。试答:【提示】特点:明清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

15、到负责地方行政,既是行政统治也是军事统治,但权力归属中央。影响:明清督抚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清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改土归流”。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

16、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正确看待“康乾盛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个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时势造英雄”,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1)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统治者励精图治,平定叛乱,收复台湾,挫败沙俄的侵略企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开发,奠定了汉唐都难以比拟的辽阔疆域。经济发展,国力强大,人丁兴旺,文化昌盛,这130年呈现的盛世景象,史称“康乾盛世”。(2)这种盛世建立在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从纵向看,它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步伐

17、。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崛起,危机在盛世中潜滋暗长。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8高考北京卷T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命题点:清代军机处的影响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解析:选D。从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A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且清朝中央集权强化,故B项错误;当时不存在宰相一职,排除C项;军机处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且为皇帝所直接控制,标

18、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2(2016高考全国卷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命题点:明代地方管理的特点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选B。明初,三司直属六部,地方办事效率不高。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

19、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3(2017高考天津卷T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命题点:君主专制制度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解析:选D。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可知,君主制长期存在有

20、其社会基础和合理性,D项正确。“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并非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排除B项;“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说法错误,排除C项。4(201811月浙江选考T7)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命题点:清代政治制度的创新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可以判断是密折制。5(201

21、9高考北京卷T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命题点:明代内阁大学士的地位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内阁起初没有完全按皇帝的旨意拟票,但最终还是按皇帝的意志拟票,这说明内阁虽掌握票拟权但最终要听命于皇帝,故D项正确。6(2017高考全国卷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

22、以推知,明代中后期()命题点:明代君主专制加强的实质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选A。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练模拟能力提升1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法司论囚,拟律奏闻”前,要“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然后覆奏论决”。这一做法()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B分

23、化削弱了丞相权力C解决了大臣专权问题 D有助于提高理政效率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然后覆奏论决”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故A项错误;1380年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朱元璋处理政事的方式,而非大臣专权,故C项错误。2明代中后期地方上设立巡抚3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三司”则处于巡抚下属地位。上述举措有助于()A统一协调地方权力 B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C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D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解析:选

24、A。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巡抚最初是临时差遣机构,属中央派遣到地方的督察机构,从材料中巡抚掌管的权力和地位不同可以看出,巡抚的设置主要是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故A项正确;巡抚的设置主要是统一协调地方权力,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也不是削弱地方行政权力,故B、C两项错误;巡抚完善的是地方官制而不是中央官制,故D项错误。3(2020江苏盐城三模)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 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 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解析:选D。据题干

25、材料“绳愆纠缪”“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可知,当时专制皇权得到了强化,故选D项;六部是行政机构,排除A项;监察制度早已建立,排除B项;明朝时中央各部间未实现权力制衡,排除C项。4.据图一和图二,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D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解析:选D。据题干中江南省在乾隆帝时分割为江苏、安徽两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调整的目的是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是省区的变动,未提及省下设州、县、乡等,排除A项;题干只提及省区变动,未提及官员职权,排除B项;基层地区是指乡、里,而题干涉及的是省级政区,排除

26、C项。5(2020广东百校联考)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解析:选B。明代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皇帝不希望威胁皇权局面的出现,故而选拔品秩较低的官员;清代军机处取代内阁的地位,内阁并不能威胁皇权,所以清代政府相继提高了内阁大学士的品秩,故选B项。6(2020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

27、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D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可知,与行政相关的法规的确立有利于行政事务的处理,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无法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不能说明国家法律法规构建的完成,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而不是针对汉人立法,故D项错误。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评)明代内阁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

28、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明代内阁()A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C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D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解析:选D。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内阁成员选拔的随意性,即内阁无定员,品级无限制,据此可知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内阁的决策机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内阁的职责权限,排除B项;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但材料未涉及这一方面,排除C项。2(2020福建福州质检)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

29、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A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 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明代的监察御史大多出身进士,并且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由此可知明代注重监察官员的素质,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明代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而不是突出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监察机构的膨胀,仅仅说明对监察官员的考核和选拔,排除D项。3(2020山东日照校际联合检测)明成祖朱棣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不得结交地方官员。这一规定有利于()A建立权力制约

30、机制 B保证吏治清正廉洁C维护皇室独尊地位 D保持中央政令畅通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对藩王权力的限制,这一规定有利于保持中央政令畅通,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出权力制约机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藩王权力的限制,与整顿吏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藩王权力的限制,没有体现出维护皇室独尊地位,排除C项。4明代规定:凡内官或内使(皇帝身边的官员或太监)传旨,内阁和各衙门必须覆奏皇帝,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这一规定反映出明代()A皇权专制开始渗入各部门B注重政治权力规范化运行C内阁大臣的职权得到扩大D行政决策正确性得到提高解析:选B。据材料“凡内官或内使(皇帝身边的官员或太监)传旨,

31、内阁和各衙门必须覆奏皇帝,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可知,这一过程反映出明代注重政治权力的规范化运行,故选B项。5(2020山东临沂模拟)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是明朝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明政府规定户部官员不得任用上述地区之人。这反映了当时()A选官任官注重地域间的均衡B限制地方官与宗族势力勾结C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官员升迁D防范官员舞弊实行职务回避解析:选D。材料“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是明朝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政府规定户部官员不得任用上述地区之人”,体现了官员任用中的回避制度,意在防止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徇私舞弊,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任用中的回避制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中央户

32、部官员任用的限制,而非对地方官的限制,排除B项;经济发展状况与官员升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6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察,考核吏治等,称为巡按。巡按的监察御史定期更换,有时还会被临时调换监察区。这表明明代()A监察体制具有动态性B监察权分散,独立性强C监察官员侵夺行政权D监察权混乱,腐败严重解析:选A。“巡察”“定期更换”“被临时调换监察区”,体现出动态监察,这说明明代监察体制具有动态性,故选A项。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监察权最终集中于皇帝,不能体现监察权独立性强、监察官员侵夺行政权,故排除B、C两项。从材料看不出监察权混乱,腐败严重,故排除D项。7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说:“初

33、只承庙谟商戎略而已。”但以后事权逐渐扩大,“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据此可以获取关于军机处的正确信息是()A最初只负责宗庙和通商B雍正时可决策军国大事C乾隆朝最终取代了内阁D主要负责皇帝旨意传达解析:选D。据题干“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可知,军机处取代内阁,成为传达皇帝旨意的主要机构,故选D项。初期军机处的职责是处理西北军务,排除A项;军机处可以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但没有独立的决策权,排除B项;仅由材料信息不能直接得出军机处在乾隆时期取代内阁,排除C项。8雍正年间,担任过军机大臣的有怡亲王允祥(皇族)、大学士张廷玉(汉人)、大学士蒋廷

34、锡(汉人)、贵州提督哈元生等,他们的官职高低不等。据此推测军机大臣的选任应取决于()A学问与才识的高低B军事素养的强弱C同皇帝关系的亲疏D是否是皇族成员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得出,军机大臣出身不同,地位相差悬殊,最恰当的解释是这些人可能都是皇帝信任的人,故选C项。从材料不能看出学问与才识的高低,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出几人的军事素养,而且大学士是文官,故排除B项。依据材料知识可知,军机大臣既有皇族,又有非皇族,故排除D项。9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该制度()A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 B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C有利

35、于提高决策效率 D弱化了对官员的控制解析:选C。据题干中康乾时期的奏折制度“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可知,该制度可减少中间环节而提高效率,故选C项;密封报告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获取,排除A项;奏折制度可以较好地反映真实情况,与因循守旧无关,排除B项;奏折制度有利于强化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排除D项。10(2020广东清远质检)雍正帝发布圣谕:“地主事务皆发端于州县,头绪纷繁,情伪百出,而膺斯任者,类皆初登仕籍之人,未练习于平时,而欲措施于一旦,无怪乎彷徨瞻顾,心志茫然。”此圣谕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对知县的惩戒B以法律治理地方官C重视知县、加强对知县的“指导”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

36、“地主事务皆发端于州县而膺斯任者,类皆初登仕籍之人,未练习于平时心志茫然”可知,知县均是初入官场之人,对于复杂情况的处理,会有茫然、彷徨和瞻前顾后等情况,这是雍正对知县的理解,正因存在这种情况更需要加强对知县的指导,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11康熙在评论明朝政治得失时处处都显得小心翼翼,对其制度、文化的态度也相对温和。康熙的评论与是时士人的反思与检讨相比较,其主要分歧在于,前者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而后者却欲重返历代君主,尤其是明太祖“施暴”前的“三代之治”。这反映出康熙()A重视历史经验总结 B反对儒家的历史文化C与士人的矛盾尖锐 D坚持专制主义的立场解析:选D。据题

37、干材料“前者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可知康熙加强君主专制的主张,这反映出康熙坚持专制主义的立场,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康熙坚持君主专制的立场而非总结经验,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儒家文化,排除B项;与士人的矛盾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12(2020江苏淮南二模)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清代司法实践()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解析:选B。材料“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

38、,说明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是不断更新的,因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故选B项。13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解析:选D。材料“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表明军机大臣需要慎密通敏,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大臣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故A项错误;同理,题干与经世致用无关,故B项错误;清代军机处实际上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故C项错误。14(2020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是中国古代地方一

39、级行政区划分布比例示意图。其变化的原因是()A中央官制的变革 B政治中心的转移C经济格局的变化 D统治疆域的扩展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南方地方行政区划分布比例在不断地上升,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对行政区划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而非政治中心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疆域的扩展,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

40、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

41、,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原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从前朝地方权力威胁中央集权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对策,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

42、;第三小问效果,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回答明朝对策的效果。(2)第一小问相同原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二者共同目的回答。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可知,宋、明前面改革均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后面的调整均是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二者都在加强中央集权与地方提高行政效率间寻求平衡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均实现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的目标。答案:(1)相同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对策:宋,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编选禁军。(任答两点即可)明,地方实行三司

43、分权;实行督抚制度。效果:宋,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弊病。明,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2)相同原因:提高行政效率。特点: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6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的国号国号来源秦周天子封秦人祖先为附庸,邑于秦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萧何认为“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隋北周时,杨忠受封为“随国公”,忠子杨坚晋爵“随王”。及杨坚篡周,以“随”意不祥而改为“隋”唐北周时,李虎受封为“唐国公”。其孙李渊在太原起兵后称“唐王”,

44、后来建国,国号“唐”宋后周末年,赵匡胤升任宋州节度使。篡周建宋后,诏曰:“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宜国号大宋。”大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其汉译名为“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颁布建国号诏:“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大明旧说朱元璋曾“为明教徒”“因明教而建国,故以明为国号”。现多认为出自易经乾卦“大明”之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大清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号“金”;1636年,皇太极易国号为“大清”。“清”可以表达天、太平、广大之义,也可以表示王者风范,王政理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号”这一主题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

45、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据表格中各个朝代命名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总结,其一,强调国号的继承性,如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名,这是从全局的共同性方面来考虑的;其二,强调国号的变化,如元朝国号不再采用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位,而是以文义建国号;其三,我们可以从单个的朝代“国号”来考虑,如清代,清王朝最初的国号是“金”,然而皇太极时期,“金”国号已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特别是金灭北宋的“靖康之耻”,时刻刺激着汉人民族主义思潮,因此改国号为“清”。总而言之,对国号的思考和看法实际上考查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方式和

46、方法,能否正确地进行历史分析。答案:示例一(从全局共同处着眼)看法:国号往往具有鲜明的继承性。说明: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名;宋朝国号来自赵匡胤的发迹之地宋州及其官职宋州节度使;大明、大清的国号命名方式与大元一脉相承,其中,“大明”二字,与“大元”同出一典,前后相继。认识:上述几种继承性,都有利于新兴王朝彰显其正统性和合法性。示例二(从全局的变化着眼)看法:元朝建国号始用文义(元明清三朝国号确立的方式与之前的王朝有别)。说明:在封建大一统王朝中,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位;宋朝国号来自赵匡胤篡周建宋前担任的宋州节度使官职。忽必烈以文

47、义建国号的方式,为明朝、清朝所沿用。认识:元朝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其作为草原民族入主中原,自身并没有之前大一统王朝的继承性与正统性;另一方面,恰好包含了赢取中原正统的政治与文化企图,反映了蒙古从游牧国家到中原王朝转变的完成。示例三(从某一王朝着眼)看法:皇太极改“金”为“大清”,暗含入主中原之志。说明: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号“金”,“金”国号作为女真政治与民族共同体的鲜明标志,在努尔哈赤创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皇太极时期,“金”国号已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特别是金灭北宋的“靖康之耻”,时刻刺激着汉人民族主义思潮。皇太极新定的国号“大清”,不仅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淡化了少数民族并吞中原之色彩,而且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认识:该国号借鉴于历史,取典于文化,服务于现实,作用于未来,有利于完成入主中原大业。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