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A. 汤匙(ch) 庇(p)佑 炮烙(lu) 小煤屑(xi)路B. 执拗(ni) 霎(sh)时 骨髓(su) 大汗涔涔(cn)C勉强(qin) 间(jin)或 炫(xun)耀 万乘(shn)之势D自诩(x) 给(j)予 蹩(bi)进 残羹冷炙(zh)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面对百年一遇的大旱,气象部门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利用高科技手段翻云覆雨,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B在巡回演唱会上,王菲配合着红豆天空娓娓动听的旋律,和观众分享了她成
2、长岁月中的点滴记忆。C继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3号机组发生爆炸后,日本核电风波便一发而不可收,其2号机组又传出爆炸声。D“俄罗斯间谍案”曝光以后,俄罗斯的高层人员对此案三缄其口,大家都不愿意对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大到图书馆,小到书报摊,不难发现欧美及香港和台湾的有关家庭装修的书 刊、杂志摆得花花绿绿一大片,但我们的室内建筑设计专家却看出了问题。B回国后,他们从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力量,树立起信心,克服了困难。C预付费电度表又称职能电度表,使用这种电度表可以减少用电抄表等环节, 还能解决防止偷电、杜绝拖欠电费等。D有些炎症,西药能治,中药照样能治
3、,不仅中药能与一般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较低。4、依次填人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 , , , 。 吸收现代文明 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继承传统价值 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 以母语教育为本 A B C D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
4、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
5、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选自旧唐书杜甫传)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第:落第 B玄宗奇之 奇:引以为奇C房琯布衣时与甫善 善:友好 D恃恩放恣 恣:放纵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琯兵败于陈涛斜 一夕而卒于耒阳B. 帝许之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
6、曹C. 严挺之乃有此儿 乃游东蜀依高适D. 既至而适卒 未维舟而江陵乱7下列句子能分别表现杜甫“生活困顿”和“为人傲诞”的一项是(3分)A.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尝凭醉登武之床B. 自负薪采梠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C. 武卒,甫无所依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D. 游衡山,寓居耒阳 自棹舟迎甫而还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甫参加科举落第,却因文章写得好得到玄宗赏识。B杜甫上书为房琯说情,肃宗大怒,将两人都贬出了朝廷。C严武去世后杜甫失去了依靠,刚到东蜀投靠高适,高适又去世了。D杜甫举家到荆楚之地避难时,江陵发生了变乱,耒阳聂县令亲自划船迎接杜甫。9.翻译文中划线句
7、子。(10分)(1)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3分)(2)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3分)(3)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4分)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3分)(2)颈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简要分析。(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花自飘零水自流,_,_。(李清照一剪梅)(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
8、年初照人。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3)杜郎俊赏,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4)_,莫使金樽空对月。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红 苇为什么说年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呢?从年的深远的影响上来说,对于过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说出一大堆感受、感想和故事。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年,之所以称之为“最后”,是说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这个传说对汉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能与之
9、相匹敌的口头传说,几乎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年的传说又可说成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却一直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要揭示年的真相,最为直接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年的口头传说,这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说,就其被忽视的程度而言,我把它叫做“最后”的口头传说。 把年的口头传说当成一个文化问题,就会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现实呈现的景象是:一条细弱的藤上却结出了一个巨大的果子。细弱的藤蔓就是年传说,关于其内涵我们知之甚少,相关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巨大的果子是指年传说的直接后果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至今
10、依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盛事,两者真是反差强烈。 透视年传说,首先面对的就是资料、史料特别匮乏的现实。但对于民俗学来说,既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第一位的,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也就是说,民俗学更为看重那些活生生的在民俗生活中起作用的事物。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的,民俗学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这两者的不同,正像“生物学”与“古生物学”的不同一样。这样看来,年传说就完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口头传说”出身而自卑。 以文字为中心的史料观,是社会历史逐渐发展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下,口头传说如果不能纳入文字的视野,被文字收编,就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这样看来
11、,年传说真是命悬一线。史学家傅斯年在史料观上却别有见地,他认为“史学即史料学”,并特别看重包括口头传说在内的所谓直接的史料。顾炎武做学问的一个特点,就是搜求直接的史料以修订史文,阎若璩也是以实在地理来订定古记载。傅斯年对他们的做法都特别推崇,他认为“地方上求材料,刻文上抄材料,档库中出材料,传说中辨材料”,花费真工夫,搜求真材料,这样才能做得出真学问。 其实,传说有其独特的意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传说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学家泰勒通过对前文明状态中南太平洋岛民历史记忆的研究,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或多或少是要依靠传说来完成的。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的
12、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这正如李学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所说,不能单纯地把传说看成是神话故事,而否认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的“素质、核心”。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作为“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年传说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它们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有许多资料、史料就是由口头传说而来的,有价值的口头传说完全有资格变成资料、史料。据认为,国语的来源即是口说的史料,左传的一部分材料也来源于口头史料,还有战国诸子在其论说中所记的故事也多是如此。司马迁的史记,也采纳了相当多的口头传说。即使是被奉为圭臬的旧约,在其成为经典以前
13、,也只不过是流传于祭司、土师和民间的口头传说而已。所以,口头传说自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由此可见,作为口头状态的年传说,其在史料上的意义,是不输于任何所谓以文字状态记载下来的材料的。 (选自年的三幅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共5分,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多选不得分)12.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A过年牵动着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B对于民俗学来说,重要的是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已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最重要的。 C口头传说没
14、有被纳入文字的视野,没有被文字收编,所以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 D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主要依靠传说来完成,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内容不是无中生有的。 E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口头传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 13. 根据文意,下列现象不属于“民俗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3分)A学者不仅从历代各种书籍中找出记载孟姜女的材料,还关注从民间收集的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歌谣、戏曲等等。B红楼梦中为贾宝玉出生后抓周,身上带护身符,订婚“吃茶”,结婚下聘,端午贴符、中秋赏菊等等的叙述。C研究“盛唐时期的广东”时,学者主要通过现存历
15、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去构建盛唐时期广东的发展状况与历史进程。D这里的苗族山寨前竖着一根柱子,上面挂着苗族人演傩戏(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戏曲)的面具。14作者为什么认为年的口头传说是“最后的”口头传说?(4分)15从全文看,传说有何价值?(4分)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有3个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请在答题卷所选的题组括号内打“”,两组都做以第一组文学类文本阅读计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唐朝的牛李汉荣 当然,唐朝的牛是辛苦的,也没什么文化,这一点,
16、与现代的牛相似。 但是,唐朝的牛背上,经常有牧童跳上跳下,含着一枚柳笛,有时是一支竹子做的短笛,被他们信口乱吹起来。有时,对着河流吹,把一河春水吹成起皱的绸子;有时,对着新月吹,把月牙儿逗得久久合不上嘴;有时,竟对着彩虹吹,把天上那么好看的一座桥就眼睁睁吹垮了;有时,竟对着不远处的大人吹,你骂他吧,又怕他不小心从牛背上滚下来咋办;牛听着,倒是觉得不错,还算悦耳,尾巴就轻轻卷起来,摇啊摇,春天或五月的夕阳,就缓缓地从牛背上摇落进了小河,牛和牛背上牧童的倒影,倒影里的涟漪,一直在夕光里持续了好长时间,被一位散步的画家临摹下来,成为一幅名画,至今还收藏在博物馆里。 唐朝的牛,有时拉犁,有时拉车,还曾
17、拉过婚车。你想想,一千多年前的那位新婚女子,坐在牛拉的车子上,她曾有过怎样的心情?不像马车走得飞快,不像驴车走得颠簸,牛走得很稳很慢,这正暗合了女子的心事:谢谢你,牛,就这样慢慢走吧,让时光慢慢走,让我一步一回头,再看一眼我青春的容颜,看清楚老家的炊烟,在门口大槐树上转了几个弯,才慢慢散入屋后的远天。牛啊,再慢些,忘不了你送我最后一程,我青春的最后一程,是你陪我走过的。但愿千年之后,还有人记得你,还有人记得,一个小女子慢慢走远的年华。 唐朝的牛,辛苦难免辛苦,但早餐、午餐、晚餐都是相当不错的,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隐隐春色,那“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萋萋芳草,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古原春草,除了一小部分被踏青、采青的人们采走了一些,被重逢、惜别的人们撩乱了一些,被马和驴吃过一些,大部分都做了牛的美餐,吃饱了,就在原野上卧下,反刍一阵,觉得韶光不可蹉跎,就又站起来,在无垠旷野里漫步闲逛,向远方发出几声深情长哞。这时,就看见几位游吟的诗人迎面走了过来,牛觉得应该为这些儒雅的人们让路,就静静地站在一旁。诗人走过去,回过头目送牛,却发现牛正回过头目送诗人。呀,他们互相目送,人与生灵互相凝视,诗与自然互相目送。于是诗人感叹:是这遍野芳草,养活了牛,也养育了诗歌的春色啊。 我们只知道唐人的诗好,却不知道,唐诗的深处,有青翠的草色,有鲜美的春色,有旷远的天
19、色;而且,我们读过的某几首春意盈盈的诗,正是诗人在牛的背影里构思的,是在牛的目光里写成的。你知道吗?唐朝的牛,辽阔旷野里漫步的牛,是经常会碰见几位诗人的,它们常常主动为诗让路,诗也主动为它们让路,这时候,诗,就停下来向它们致意。 那么,现在呢,被囚禁在饲养场里的牛,被饲料和激素反复刺激、毒害的牛,被市场的屠刀宰来宰去的牛,被疯牛病恐吓、折磨的牛 ,牛啊,你们那辽阔的旷野呢?你们品尝过、同时也被白居易先生欣赏过的那无边春草呢? 你们曾经听过的牧童短笛,已成绝响,永远失传,只在那些怀古水墨画的皱痕里,隐约残留着农业的诗意和牛的气息。 你们还曾见过诗人吗?诗人和他的诗,一转身早已消失在田园牧歌的深处
20、,背影越来越模糊。我断定,如今,全世界的牛,亿万头牛,很可能,再也不会有一头牛能与诗人相遇,与诗相遇。自然死了,生灵死了,田园死了,旷野死了,山水死了,再没有什么与诗相遇,诗也不再与什么相遇,与它相遇的恰恰是它拒绝的。就这样,诗人死了,诗死了。 如今,这个世界,有牛,但牛背上没有牧童短笛的风情,牛的身影里没有漫步沉吟的诗的踪影。 这个世界牛依然很多,但大致只有两类,一类是供吃肉的牛,一类是供挤奶的牛。 这个世界人当然更多,但大致只有两类,一类是杀牛的人,一类是吃牛的人。 真正的牛,真正的诗,已经死去。 牛的身后,诗的身后,是一片由化学、商业、皮革、利润组成的现代和后现代荒原,虽然它有时貌似郁郁
21、葱葱,但毫无疑问,它是真正的荒原。 (选自散文2010年第8期,有删改)16从文中看,唐朝的牛和现代的牛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试从牛与人类的关系、牛生活的环境、牛的生活三个方面中选二个作答。(4分)17指出第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18请结合文本,探究文中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微博正在改变中国青年的生活“微博让网友的心和我们舟曲紧紧地连在一起。”8月20日,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泥石流和微博改变了。当他8月8日发出第一条微博时,根本没想到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鼓励
22、。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王凯以“Kayne”为名发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仅8月9日一天,他就发了100多条关于灾区情况的微博,在网上被迅速转发传播,部分图片被各大网站转载。有媒体说:“他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现在,王凯微博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1万人。在舟曲泥石流发生以前,王凯上微博多是为了娱乐消遣,“通过这次事件,我有了很大改观,很多人通过微博集结起来了,不少人捐款捐物找不到渠道,还会留言给我。”“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传播学专家闵大洪教授在微博研究文章中说道,尽管微博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但“围观”现象并不少见,完全可以形成舆论
23、。尽管微博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但同样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他举例,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网友通过微博发出“超级急”的信息,告知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征集救灾物资,号召网友将灾区急需的物品送达。4月18日至21日,由社会热心人士联系的海航包机连续4天运输网友捐赠的赈灾物质,总量超过20吨。被微博影响和改变的不只是王凯,日常生活中上微博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8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6%的人不超过40岁),92.4%的人上微博。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调查显示,87.3%的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
24、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62.5%的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寻人、祈福等公益行动。某外企职员陈松,觉得微博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每天上下班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就会用手机上微博。遇上什么事,拍个照片就随手发上去了,特方便。在微博上关注一些名人、明星、书籍等,也让我认识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调查显示,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67.1%的人表示微博能即时交流,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64.9%的人认为上微博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小圈子;60.8%的人表示微博能随时随地记录,改变了表述和思维的习惯。微博也有让陈松烦恼的时候。他“关注”了200多人,每天一上去更新特别多,蹦
25、出来的东西很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些网站推荐的话题会起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其实没什么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目前微博在信息的真实性上还有欠缺,“微博是草根媒体,没有把关人,谁都可以发布消息,难免真假难辨。所以,微博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此外,很多名人开微博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自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微博信息海量,政府不太可能管控,网站的约束作用也不明显。他提醒广大博友,阅读微博时会有风险,还不能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微博的可信度和网络的可信度是一样的。”北京某文化公司执行总编马中才认为,不管渠道是什么,接收到的信息都要自己判断,“通过常识判断哪些是真实的,就不会太盲从。”
26、调查显示,56.5%的人觉得微博上的信息“基本可信”,23.2%的人觉得“不确定”,20.3%的人觉得“不太可信”。69.1%的人表示对于微博传播的信息,一定要加以甄别。闵大洪表示,要使微博信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并对社会有益,归根结底要依赖传播节点上的人,依赖他们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 (人民网 本文有删改)【注】微博,即微型博客,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19. 如何理解“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20. 文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微博的调查数据,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5分)21. 结合全文,说说如何发挥微博的
27、积极效应?(6分)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学习意识生活意识幸福指数认为学习最重要关心学习成绩有金钱和打工意识认为“能过上普通的生活就满足了” 美国50.5%87.8%63.3%63.3%83.8%韩国50.9%88.2%70.7%52.2%73.3%日本46.2%74.1%52.2%70.7%77.4%中国80.6%93.4%45.8%45.8%82.7%22有关研究调查机构共同实施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四国高中生学习生活意识各不相同。根据表格,回答问题。(6分)(1)综合图表内容,以“中国高中生”为陈述对象,得出一点结论(不要出现数字)。
28、(4分)答: (2)请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给中国高中生提出一点建议。(2分)答: 23.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6分)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六、本大题1小题,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驴友在网上发了几张偶然发现的一个古村落的照片,村子周边风景清幽,建筑虽显颓态但仍隐隐透出当年的繁华。不少网友急切打听村子的位置,该驴友却不肯透露,说怕来来往往的人太多,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更怕村子出名后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它本来的面目。 跟帖的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样的古村落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有人说,如果缺乏必要的开发性保护,这些古建筑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也有人说,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下来的才有意义,任何刻意的措施都不是办法。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