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328.50KB ,
资源ID:670991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7099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高二历史:1.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教师用书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高二历史:1.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教师用书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教师用书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3.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协约国阵营的变化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大战美国为捞取战胜国的地位、争夺战后世界领导权,参加大战;俄国由于战争引起了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通过史料分析美国参战和俄国退出大战的原因讲解法问题探究法由于美国参战,改变了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力量的均势,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同盟国集团的崩溃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协约国军队的反攻;德国投降美军参战加强了协约国军队的力量,

2、打破了双方的均衡,德国最后投降通过史料分析德国投降原因讲解法 问题探究法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通过史料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问题探究法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美国参战,俄国退出大战,德国投降,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难点 美国参战和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教材简要介绍了19171918年的战局:美国参战,俄国退出大战;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协约国军队的反攻,德国投降;简要分析了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1917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

3、团都已经拼杀得筋疲力尽,美国的参战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积贫积弱的中国也被卷入了这场帝国主义的战争中。俄国因为战争引起了革命,退出了大战。德国改变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加紧在西线进攻,但为协约国军所阻挡;美军的参战更使德军无力抵抗。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本课的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其连任时的就职演说。演说中隐含着美国想要介入战争的意思。引言中提出的问题是: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后期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德奥集团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建议教师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协约国阵营的变化”,课文简要介绍了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阵营,俄国退出大战

4、。 1美国参战:自19世纪末以来,美德在拉丁美洲的矛盾日益增长。大战爆发后,美国没有马上参战,而是静观事态变化,以坐收渔人之利。美国政府认为,这次战争的结果将是“没有胜利的和平”,双方实力都会受到很大损失,任何一方都不会得到决定性胜利,“那时整个世界前途就会落在我们手中”。美国地处北美,与战区远隔重洋,战争为美国提供了发财的机会。不过,战时美国与同盟国和协约国的贸易是不等的。由于英国封锁,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猛跌,几至于无,与协约国的贸易量却增加了三倍。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利益紧密联在一起后,再不能隔岸观火,而是伺机参战。 经过两年多的战争,在陆上,德军已处于被动局面;在海上,英国对德实行严密的封

5、锁,掌握着制海权,德国只能用潜艇进行报复。从1916年2月1日起,德国宣布进行“无限制潜艇战”。凡是在英吉利海峡航行的一切舰船,均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中立国船只也不能幸免。对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美国认为“这意味着战争”。自2月3日至4月6日,德国潜艇击沉了10艘美国船只,这为美国参战提供了口实。 2月28日,美国报纸公布了一份英国间谍截获的德国外交大臣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密电。电文中外交大臣密令大使鼓动墨西哥进攻美国,并许诺把美国占领的墨西哥领土归还。电文公布后,美国舆论大哗,参战呼声愈高。 美国参战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美国担心俄国可能退出战争,削弱协约国,如果协约国

6、战败,美国贷给他们的20亿美元贷款将付诸东流。如果美国帮助协约国打败同盟国,不仅可以捞取战利品,还可以恃其经济力量在战后控制其他国家,夺取世界霸权。 基于上述原因,美国借口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于1917年4月6日向德国正式宣战。 美国的参战对战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是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在美国宣布参战后,中国等国也纷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其次是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在1917年6月,美国派出几十艘军舰协助英国海军,进一步控制了德国海军的活动,美国海军参战是使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失败的重要原因。美国参战时,陆军只有30万人

7、,但在1917年5月实行了义务兵役制,迅速把军队增加到300万,并把200万大军派往欧洲前线。最后是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更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美国不仅中断了对德奥的军火供应,而且大幅度提高对协约国的贷款,共达350亿美元。从物资上为协约国的最终胜利准备了条件。 2俄国退出大战:战争给各交战国带来普遍的灾难和破坏。战争进入1917年,各交战国已筋疲力尽,经济极端困难,社会普遍动荡。各国出现不同程度的政治危机。在腐朽落后的俄国,各种矛盾更为突出。 俄国的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在对德战争中屡遭败绩。1914年侵入东普鲁士的俄军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第二

8、年,当俄军面对德奥的强大进攻向后退却时,出现了大溃败,帝国人口最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丢给了同盟国。俄国再也没有从军事失败中恢复过来,它完全没有经济实力来进行反对第一流工业强国的现代化战争。战争的失败激化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引起了革命。1917年俄国相继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的第二天,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通过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提议谈判,遭到协约国拒绝之后,苏俄单独同德国谈判媾和,于1918年3月签订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 教学建议:讲述本目内容建议教师采取讲述法和问题探究法,并补充适当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美国参战和俄国退出战争的原因。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师

9、生共同探讨,以加深对本目内容的理解。 第二目“同盟国集团的崩溃”,教材简要介绍了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协约国军队的反攻和德国投降。 1德军在西线的进攻。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以为有机可乘,就从东线调出兵力集中于西线,企图在美国军队调到欧洲之前打败英法,尽早结束战争。同盟国在物资供应和兵员补充上都面临着捉襟见肘的困境,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它们发动的几次进攻不过是孤注一掷的最后挣扎。从3月到7月,德军倾其全力在西线发动五次进攻,均遭失败,损失70万人,元气丧尽,再也无力发起进攻。 2协约国军的反攻。协约国方面自美国参战后力量大大加强,逐渐掌握全部优势。1917年11月,协约

10、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次年3月,法国元帅福煦成为最高统帅。从此,协约国军队在福煦统一指挥下向德军发动一连串反攻,第一次反攻就把战线推进至马恩河一线。8月,以英军为主的联军发起了对亚眠突出地带的进攻。在英军的强大攻势下,驻守该地的德军六七个师全军覆没,成为“这次大战史上德军最黑暗的日子”。9月,德军撤至德法边境上的“兴登堡防线”,亚眠突出地带失守。美军则轻取圣米耶尔突出地带。这样,从7月中旬到9月中旬,经过两个月的战斗,德军的三个突出部:马恩河突出地带、亚眠突出地带、圣米耶尔突出地带全部为协约国军所占领。此后,联军在军事上已经占有绝对优势。 9月底,协约国军开始发动总攻。“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

11、,德军已无力反抗。随着德军在西线的崩溃,协约国军在巴尔干战线也开始了反攻,突破了保加利亚的防线,保加利亚宣布投降。它的溃败,使同盟国的整个阵线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土耳其这时也是岌岌可危。英军在巴勒斯坦击溃了土军,土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士兵自动放弃阵地,拒绝作战。土耳其素丹投降,10月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奥匈帝国在协约国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国内民族解放运动高涨,非德意志民族纷纷宣布独立。奥地利于11月签订了停战协定,无条件投降。 3德国投降。由于土、保、奥匈的投降,德国陷入空前孤立的局面。在西线战场上,德军节节败退,蒙受很大损失。9月底,德军统帅部已经在国会要求结束战争。由于协约国不愿意让德皇

12、作为谈判对手,德皇又不想退位,遂改组政府,同协约国谈判。德军统帅部企图利用谈判机会进行军事冒险,10月30日命令海军出海与协约国海军决战,遭到水兵拒绝。11月3日,基尔港水兵起义,影响到全国,许多城市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10日,德皇被迫退位,逃亡荷兰。次日,德国代表在巴黎以东的贡比涅森林联军司令福煦的列车车厢里签订了停战协定。这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教学建议:讲述本目内容建议教师亦可采取讲述法和问题探究法,并补充适当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以加深对本目内容的理解。 第三目“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教材指出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是由

13、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经济实力对比。在经济实力方面,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战争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特别是经济力量的比拼。同盟国集团中只有德国算得上是工业强国,余下的奥、保、土三国工业都很落后。德国军官考察了奥匈军队装备状况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在与僵尸结盟”。大战爆发前,德奥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百分比为192%;英法两国虽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发展落后于德国,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再加上沙俄,三国在大战爆发前,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百分比为279%,胜过德奥集团。德奥在开战前陆军人数达623万,英、法、俄三国则达873万人,并拥有占绝对优势的海军力量,英法舰队

14、可以对德奥实行封锁,断绝它们的海外联系。从战争的后备力量看,德、奥、保、土四国人口为145亿,英、法、俄加上后来投向协约国的意大利人口共达288亿;同盟国集团所能支配的只有本国的资源和用战争手段夺取的被占领国家的资源,而协约国能广泛利用殖民地和中立国的资源,利于长期作战。 在美国参战前,英国的海上封锁,成功地遏制了德奥集团从美国取得各种急需物资。使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猛跌,几至于无,与协约国的贸易量却增加了三倍。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利益紧密联在一起后,再不能隔岸观火,而是伺机参战。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它的参战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美国

15、不仅中断了对德奥的军火供应,而且大幅度提高对协约国的贷款,共达350亿美元。这从物资上为协约国的最终胜利准备了条件。 2军事战略方面。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表现得十分明显。德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力图避免两线作战,打算速战速决,因此制定了“施里芬计划”。但这一战略过低地估计了对手的实力,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上。战争爆发后,德军并没有完全按照“施里芬计划 ”行动,特别是施里芬一再强调要加强西线右翼的兵力,但却遭到削减;德国原以为对比利时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没想到比军顽强抵抗,仅一座列日要塞就抵挡德军达12天之久;法军的抵抗也很顽强,并迅速从法德边境回撤布防;东线俄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动

16、员;英军也很快参战。这一切都出乎德军指挥部的预料,决定了德国速决战的破产。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同盟国集团的内部矛盾。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各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大战在经济上造成极大破坏,大批农民应征入伍,导致许多土地荒芜,农产品和畜产品普遍减产,物价却节节上升。19161917年的严冬更是雪上加霜,德国城市居民只能靠蔓菁充饥,许多人因冻饿而死。战争末期,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奥匈帝国境内的非德意志民族出现了独立运动,匈牙利单独与协约国媾和,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则以基尔港水兵起义为开端,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17、4国际力量对比。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战争初期,日本参加协约国一方,出兵占领了中国的青岛和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使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意大利本是同盟国成员,但在大战爆发后,意大利背弃了盟约,宣布中立。它同时在两个交战集团之间讨价还价,以获取更高的报酬。由于意大利所希望获得的领土大多属于德奥集团或中立国,与协约国不存在直接冲突,1915年4月,协约国同意大利签订伦敦密约,同意了意大利的领土要求,英国还答应给意大利贷款5 000万英镑作为参战费用。5月,意大利撕毁三国同盟条约,加入协约国作战,在背后捅了同盟国一刀。 1917年,交战双方处于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到协约国一方。协

18、约国获得了大量兵力和作战物资的补充;在美国的带动下,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教学建议:讲述本目内容建议教师亦可采取问题探究法,并补充适当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以加深对本目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书写完本课标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所学知识,即经过19141916两年多的血战,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都已元气大伤。这时,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为协约国取胜增加了筹码。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引文,由此导入新课。 在学习“协约国阵营的变化”一目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指出协约国阵

19、营最大的变化就是美国参战和俄国退出大战。 关于美国参战,主要是让学生明了其原因和影响。建议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文和漫画,并适当补充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美国参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德矛盾日益增长,双方关系已经十分紧张。其次,美国与协约国密切的贸易往来。大战爆发后,美国没有马上参战,而是静观事态变化,以坐收渔人之利。美国地处北美,与战区远隔重洋,战争为美国提供了发财的机会。不过,战时美国与同盟国和协约国的贸易额是不相等的。由于英国封锁,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猛跌,几至于无,与协约国的贸易量却增加了三倍。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利益紧密联在一起后,

20、再不能隔岸观火,而是伺机参战。第三,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击沉了多艘美国船只,使美国受到很大损失,这为美国参战提供了口实。最后,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美国担心俄国可能退出战争,削弱协约国,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贷给他们的20亿美元贷款将付诸东流。如果美国帮助协约国打败同盟国,不仅可以捞取战利品,还可以恃其经济力量在战后控制其他国家,夺取世界霸权。由于上述原因,美国才借口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向德国正式宣战。 美国参战极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美国参战后把200万大军派往欧洲前线,在1917年6月,还派出几十艘军舰协助英国海军

21、,进一步控制了德国海军的活动,美国海军参战是使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失败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更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美国不仅中断了对德奥的军火供应,而且大幅度提高对协约国的贷款,从物资上为协约国的最终胜利准备了条件。最后是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在美国宣布参战后,中国等国也纷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 关于俄国退出帝国主义大战的原因建议教师适当补充材料(见案例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战争给各交战国带来普遍的灾难和破坏。战争进入1917年,各交战国已筋疲力尽,经济极端困难,社会普遍动荡。

22、各国出现不同程度的政治危机。在腐朽落后的俄国,各种矛盾更为突出。俄国的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在对德战争中屡遭败绩,损失惨重。俄国完全没有经济实力来进行反对第一流工业强国的现代化战争。战争的失败激化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引起了革命。1917年俄国相继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单独同德国谈判媾和,于1918年3月签订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 关于“同盟国集团的崩溃”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可放映有关资料影片,了解同盟国崩溃的过程: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以为有机可乘,就从东线调出兵力集中于西线,企图在美国军队调到欧洲之前打败英法,尽早结

23、束战争。但它当时在物资供应和兵员补充上都面临着捉襟见肘的困境,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发动的几次进攻不过是孤注一掷的最后挣扎,均遭失败,元气丧尽,再也无力发起进攻。 协约国方面自美国参战后力量大大加强,逐渐掌握全部优势。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最高统帅。从此,协约国军队有了统一的指挥,向德军发动一连串反攻,经过两个月的战斗,德军的三个突出部:马恩河突出地带、亚眠突出地带、圣米耶尔突出地带全部为协约国军所占领。此后,联军在军事上已经占有绝对优势。 随着德军在西线的崩溃,协约国军在巴尔干战线也开始了反攻,突破了保加利亚的防线,保加利亚宣布投降。它的溃败,使同盟国的整个阵线被打开了一个

24、缺口。土耳其也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奥匈帝国在协约国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奥地利于11月签订了停战协定,无条件投降。 由于土、保、奥匈的投降,德国陷入空前孤立的局面。11月3日,基尔港水兵起义,影响到全国,德皇被迫退位,逃亡荷兰。德国代表在巴黎以东的贡比涅森林联军司令福煦的列车车厢里签订了停战协定。这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关于“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一目,建议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学思之窗”,概括出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分析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原因时,教师可

25、以用投影或计算机展示下列补充材料: 材料一想一想参加最近几次战斗的几个步兵团吧,他们中1/3的人没有步枪!这些可怜的家伙在暴风骤雨般的榴霰弹片中耐心等待,等待着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枪。他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居然毫不恐慌,这真是一个奇迹。这种磨难我们的士兵要忍受多久呢?这种残杀太可怕了! 俄帕莱奥洛格一位大使的回忆录 材料二战壕里的俄国士兵向采访他的英国记者展示了他的武器一把绑在木棍上的刺刀。“先生,正如你看到的,这不是战争,而是一场屠杀。他们(德军)有大炮和毒气,我们只有胸膛。” 材料三俄国军队数量诚然惊人,可惜却是弊端丛生。军队上层食古不化,他们无视科技的进步给军事领域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没有认真

26、吸取日俄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仍然死抱住过去那一套陈腐过时的理论不放,坚信刺刀胜过子弹。 毛元佑世纪初的列强混战 在学生阅读完材料后,引导其得出结论:腐朽落后的俄国,各种矛盾更为突出。俄国的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在对德战争中屡遭败绩,损失惨重。俄国完全没有经济实力来进行反对第一流工业强国的现代化战争。战争的失败激化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引起了革命。 案例二 讲述德军在西线的进攻时,引导学生分析德军失败的原因。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以为有机可乘,就从东线调出兵力集中于西线,企图在美国军队调到欧洲之前打败英法,尽早结束战争。因为美国虽然对德宣战,但部队的训练、部署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德国企图打一个时间

27、差。但这时同盟国在物资供应和兵员补充上都面临着捉襟见肘的困境,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它们发动的几次进攻不过是孤注一掷的最后挣扎。德军倾其全力在西线发动五次进攻,均遭失败,损失惨重,元气丧尽,再也无力发起进攻,反而加速了它的失败。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 解题关键: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过程。 思路引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同盟国中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先退出战争,其次是奥匈帝国,德国陷入空前孤立的局面,也无力再战,被迫投降,战争结束。 答案提示: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从东线调出兵力集中于西线,企图在美国军队调到欧洲之前打败英法,但它发动的

28、几次进攻均遭失败,元气丧尽,再也无力发起进攻。 协约国方面自美国参战后力量大大加强,逐渐掌握全部优势。向德军发动一连串反攻,经过两个月的战斗,军事上已经占有绝对优势。 随着德军在西线的崩溃,协约国军在巴尔干战线也开始了反攻,保加利亚宣布投降。土耳其也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奥匈帝国在协约国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奥地利无条件投降。 由于土、保、奥匈的投降,德国陷入空前孤立的局面。11月3日,基尔港水兵起义,影响到全国,德皇被迫退位,逃亡荷兰,德国投降。这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学思之窗】 根据材料概括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 思路引领:材料中每一个句号就是作者对

29、同盟国失败原因的一种解释。 答案提示:协约国可以得到美国的贷款,与美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德国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与美国的贸易中断;德国工业实力不如英法;美国参战。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康边森林停战协定(1918年11月11日) 西线方面 1本停战协定签字后6小时停止陆上和空中的战斗行动。 2立即撤出被侵占各国:比利时、法国、卢森堡以及阿尔萨斯洛林,应下令自本停战协定签字起15天内撤完 4德军应完整地交出下列军用物资: 5 000门炮(2 500门重炮、2 500门野战炮)。 25万支机关枪。 3 000门迫击炮。 1 700架战斗机和轰炸机首先是全部D7型和全部夜航轰炸机。 5德军撤出

30、莱茵河左岸地区。这些莱茵河左岸地区应在协约国和美国的占领军监督下,由地方当局管理之。 7道路和各种交通工具:铁路、水道、公路、桥梁、电报、电话均不得稍有破坏。 目前在上述交通机关工作之文武人员均仍留职。 在附件二所规定的期限内,即全部不超过31天内,向联合各国交出5 000个火车头、15万节车厢,全部应完好可用,并附全部必需的预备器材和配件。 在36天内还须交出完整良好的5 000辆卡车。 关于德国东部边界的规定 12现驻战前构成奥匈、罗马尼亚或土耳其组成部分的任何领土上的全部德军,均应撤回1914年8月1日的德国疆界以内;现驻战前构成俄国组成部分的各领土上的全部德军,由盟国考虑此等地区内部情

31、势后,一旦认为时机适当,亦即应撤回到上面所限定的德国疆界以内。 15废除布加勒斯特条约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以及各补充条约。 16盟国得自由进入德军自其东部边界所撤退之领土,或通过但泽或经由维斯杜拉河,以便运送供应品给各该地区居民,或达成维持秩序之目的。 一般条款 财政条款 19在不影响联盟国和美国今后任何要求和主张的保留下,规定下列财政条件: 对所造成之损失应予赔款。 立即归还比利时国家银行的库存现金,普遍地立即交还被侵占各国涉及公私利益的一切文书、硬币、公债、股票、纸币并连同印制纸币之工厂。 归还交付给德国或由德国夺取的俄国与罗马尼亚的黄金。 此项黄金移交盟国代管,直到和约缔结为止。 海

32、军条款 22现有全部潜水艇(包括全部潜水巡洋艇和布雷艇),连同全部武器和装备,均应向盟国和美国所指定的港口交出。 23由盟国和美国指名的下列数量德国水面军舰,应即刻解除武装,然后扣留在中立国港口内,在无中立国港口时,扣留在盟国和美国所指定的盟国港口内,并置于盟国和美国的监视之下,只许看守人留在舰上,共计: 战斗巡洋舰6艘。 战斗舰10艘。 轻巡洋舰(包括2艘布雷艇)8艘。 最新式驱逐舰50艘。 29德国应撤出全部黑海港口;德国在黑海所夺取的一切类型的俄国军舰应全部移交盟国和美国 停战协定的期限 34停战协定的期限为36日,得延长之。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节录)(1918年3月3日) 第一条

33、俄国为一方和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及土耳其为另一方宣布它们之间的战争状态已经终止。它们决定今后彼此和好相处。 第三条位在缔约各方所同意的一线之西、过去属于俄国的领土将不再处于俄国的主权之下 第四条一俟普遍性和约订立和俄国复员工作完成后,德国将撤出位在第三条第一款所指线之东的领土,但以第六条不作其他规定者为限。 俄国将尽一切能力保证立即撤出东安纳托利亚诸省,并将它们完整地交还土耳其。 俄国军队将同样地立即撤出阿尔达汉、卡尔斯和巴统各地区。俄国对各该地区内部及国际关系的重新调整不进行干涉,任由各该地区居民同各邻国、特别是土耳其协议予以调整。 第五条俄国将立即对其军队,包括现政府新近组成的各单

34、位在内,进行全面复员。 此外,俄国将使其军舰驶回俄国海港并在普遍性和约订立以前留在港内,或者立即将其解除武装。同四国同盟各国继续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所有军舰,如在俄国的权力范围以内,将作为俄国军舰对待。 第六条俄国有义务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立即缔结和约,并承认该国同四国同盟各国间所订和约。俄国军队和俄国赤卫队将立即撤出乌克兰领土。俄国应停止对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政府或其公共机关进行一切鼓动或宣传。 俄国军队和俄国赤卫队并将立即撤出爱斯兰地亚即爱沙尼亚的大部分。原编注。和里夫兰地亚即爱沙尼亚南部和拉脱维亚北部。原编注。爱斯兰地亚和里夫兰地亚在本国主管机关保证安全并建立秩序以前,将由一支德国的警察部队占

35、领。 俄国军队和俄国赤卫队将立即撤出芬兰和亚兰群岛,俄国舰队和俄国海军并将立即撤出芬兰的海港。 建筑在亚兰群岛上的各要塞应尽速予以撤除。 第九条缔约各方相互放弃对战争费用要求赔偿,此项费用是指为进行战争而付出的公家开支以及战争损失的赔偿,即由于战争措施而在战区内对各方及其国民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在敌国所实施的一切征用。 第十条和约批准时,缔约各方之间的外交和领事关系将立即恢复。 2课文注释 意大利参战 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参战,但它不是站在昔日的盟国一边,而是对奥匈宣战(一年多以后,即1916年8月27日它还加入对德国作战的行列)。作为大战的参加者,意大利在地中海狭窄的蜂腰部处于有利的海上

36、地理位置,陆上战场则不甚有利;它的军队数量多,士兵具有农民的刚毅性和攀登阿尔卑斯山的技能。它还有一位饱经风霜的65岁的意大利军队总参谋长卢易吉卡多尔纳伯爵将军。此人具有战略头脑,但缺乏战术知识;擅长组织,但不善交往。正是他把意大利军队推向毁灭。 意大利陆军的补给、机枪、迫击炮和现代装备都很短缺,起初动员了约87万名官兵。它的海军虽小,但地理条件有利。意大利的参战等于把软木塞塞进亚得里亚海的瓶口,最终注定了奥匈海军缓慢地被封锁至死。 但对意大利来说,惟一可供使用的陆地战场它那崎岖的北部边境,从瑞士到亚得里亚海之间400多英里长的地域,几乎是不可克服的障碍。单就地形而言就使人望而生畏。除了自然障碍

37、之外,奥匈军队还增添了人为的工事。早在战前,奥匈军队出于对他们这位假盟友的不信任,就在边境构筑了野战工事。 通常左右战略的地理因素也有利于奥匈一方,奥匈在特伦蒂诺大片领土(位于瑞士正东,处于奥匈包围之下)周围的阵地,像一把匕首直插意大利北部。奥匈军占领着制高点,其下是一片富饶的波河盆地和从布雷西亚到维罗纳、特雷维索和乌迪内的意大利重要的横向铁路线。特伦蒂诺以东的阿尔卑斯山群峰和蜿蜒曲折的山脉妨碍了突击。剩下的是伊松佐战线,包括的里雅斯特和一条通向卢布尔雅那间隙地的接近路,从该间隙地可直捣奥匈平原。就是在这里,意大利和卡多尔纳把他们的命运押在一场又一场的血战上。同时他们总是担心着在他们背后的特伦

38、蒂诺枕戈待旦的奥匈军随时可能冲出来切断他们的主要补给线。意大利打的是一场极为艰苦的战争。 意大利在动员日集结了36个师,其兵力远远超过了部署在边境线的奥匈军队。但是东线戈尔利采塔尔努夫突破战役早已大获全胜,因此当意大利军队在6月23日以前投入第一次伊松佐河战役时,维也纳已有20个师集结在意大利战线上或其附近,均由欧根大公指挥。 对卡多尔纳选择的战场(在此总计先后发动过12次进攻,1915年发动头四次)有种种说法,例如“一片荒僻的石头旷野”,“自古以来人类进攻过的最强大的设防地域”。伊松佐河的流向由北而南,关键地段是该河注入亚得里亚海的出口附近的卡索平原和群峰瞰制下的戈里奇亚镇,以及伊松佐河上游

39、;后者是低洼深陷的峡谷,两侧山峰高达7 300英尺1英尺约等于03米。渡过深深河流进攻彼岸高地的意大利人发现他们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困境(把道格拉斯约翰逊博士所著战争中的地形和战略中的话稍加变通):他们只有攻占彼岸的高地才能渡河,而只有渡河才能达到这些高地。 这一困境高度概括了历次伊松佐河战役。头四场战役真正是打打停停:分别从6月23日打到7月7日,从7月18日打到9月30日,从10月18日打到11月4日,从11月10日打到12日。 与此同时,在特伦蒂诺和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军队还发动了一场牵制性进攻和几次小规模的战术突击以改善他们前线的地位。 各地战果微乎其微,而伤亡巨大。1915年意大利在各条

40、战线上伤亡达25万余人,其中伊松佐河四次战役占161万余人。奥匈也损失惨重,死、伤、失踪或被俘者达16万余人。随着更多的人员、师团和火炮向死神致敬,卡多尔纳的突击规模越来越大,但是连塞尔维亚也拯救不了。 俄国的结局 格里高里拉斯普京(意译为“流氓”)是沙皇宫廷中的一个好色的阴谋家。他把对皇后的影响扩大到宫廷其他人身上;这种影响部分地渊源于据说他具有的心灵治疗功能,他曾把这种功能应用于患血友病的沙皇的幼子。不管拉斯普京是不是亲德分子,反正他在彼得格勒是个邪恶的因素,但与其说他是罗曼诺夫皇朝不治之症的原因,不如说是一个病兆。1916年12月拉斯普京被暗杀,只不过刺穿了一个脓疱,正在溃烂的沉疴并没有

41、触及。诚然,这个僧侣死于宫廷贵族之手一事,加剧了杜马中的严厉批评早已引起的紧张气氛。 食物短缺,骇人听闻的伤亡人数,加上沙皇顽固地拒绝对他的政府实行自由化,导致1917年头几个月不断增长的示威游行和罢工。彼得格勒(旧称彼得堡,后改列宁格勒),当时的俄国首都沸腾了。最后于3月11日(格利高里历:旧历2月26日)杜马不服从沙皇要它解散的命令。一个警卫团团员杀死了团队的军官。街道发生大火。监狱打开了,紧接着是巷战。叛乱蔓延到莫斯科。3月15日下午3点钟,沙皇在普斯科夫的陆军总部退位,“愿上帝保佑俄国”是他的祈祷词和墓志铭。一天后,沙皇兄弟大公爵拒绝继承皇位。几天之内,沙皇及其家族成员即被逮捕,罗曼诺

42、夫家族的统治永远结束了。 它不是一场人为的革命,无人为它制定计划,无人组织,甚至多年来一直梦想有这一天、并认为自己是擅长发动革命的专家的布尔什维克也完全感到突然。二月革命完全是一个旧的专制帝国体系的突然而彻底的崩溃;这一体系处在两种压力夹攻之间:一种压力是它不曾准备好的一场大规模的现代战争;另一种压力是帝国宫廷的堕性,这个宫廷已经脱出了常规,丧失了对事件的感觉和与人民的联系,甚至失去了当权的官僚机构对它的尊敬。 这场革命很快就变成了杜马执行委员会中比较温和的自由主义者同社会主义者建立的工人和士兵委员会或苏维埃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从这场斗争中有一个叫阿列克塞克伦斯基的人,“一个具有杰出口才的律师

43、”,脱颖而出,成为温和的社会主义者的领袖和临时政府的首脑。 但是为时不久。流亡了11年的列宁被德国人允许从瑞士乘坐封闭的火车车厢经过德国。他在俄国与列昂托洛茨基(列夫达维多维奇布朗斯坦,3月27日以前一直在纽约)和约瑟夫斯大林会合。 克伦斯基始则担任陆海军部部长,随后担任总理,勃鲁希洛夫为最高统帅。他们注意到协约国的压力,因此于7月在加里西亚发动了一场所谓克伦斯基攻势。 希望是渺茫的。在部队里组织了工人、士兵委员会,克伦斯基本人规定可以任命政委,纪律已经破坏,几百万人开小差。 但是攻势还是发动了,并且取得初步胜利;用的是最精锐和受影响最少的部队,包括许多西伯利亚人和芬兰人。俄国第11、第7和第

44、8集团军用40多个兵力不足的师向伦贝格(利沃夫)和哈利策进军。当面敌军是一支语言混杂的多国和多种族军队,包括疲备不堪的奥匈部队,若干德国师和土耳其师。一如既往,俄军对付德军干得很差劲,但是在南线与奥匈军作战的拉夫尔科尔尼洛夫将军指挥的第8集团军却推进了大约20英里;在其侧翼的罗马尼亚军队和俄国军队也取得了某些成果。这是一个短暂的胜利。 同盟国借助从西线调来的少数几个师于7月19日发动了一场反攻,俄国战线实际上已经瓦解。整个整个建制的部队逃亡,在几天之内很少有激烈的战斗,德军和奥匈军如入无人之境。在1917年结束前,德奥军已经从加里西亚清除了俄国这部庞大的“蒸汽压路机”的残余;回首三年前,它是何

45、等满怀希望地以压倒之势投入战争。 在北线,为了引诱克伦斯基和谈,德国第8集团军(奥斯卡冯胡蒂尔指挥)渡过德维纳河,于9月3日占领里加,只遇到零星的抵抗。战术比胜利更值得注意:胡蒂尔运用突然性、夜行军、短促而猛烈的炮火准备、徐进弹幕射击,以及渗透和机动这一整套战术。德军派遣了一支两栖远征队去占领里加沿海诸岛屿,构成对彼得格勒的威胁。 末日已为期不远了。在十月革命(新历11月7至8日)中,旧俄国残存部分不是以轰然巨响而是以呜咽啜泣宣告破灭。以列宁和托洛茨基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合法政府所在地彼得格勒的冬宫只有一队女兵和几名军官保卫。克伦斯基逃跑了,曾经支持自由主义而不支持暴君的温和社会主义者

46、们退出政府,托洛茨基大声对他们喊道:“你们的戏演完了。从现在起,到属于你们的地方历史的垃圾桶里去吧!” 革命迅速蔓延,俄国陷入混乱之中,内战开始了。 布尔什维克很快就开始讨论俄国退出战争的问题,从而使德国得以自1914年以来首次将大批军队腾出来用于西线。接着罗马尼亚也退出战争。12月15日签订了规定停火1个月的休战协定,同时俄国、德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代表团于12月22日会聚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安排长期性和平条款。俄国人是执拗的,但是,德国人自知已占优势。德国外交大臣(1917年8月至1918年7月)兼同盟国代表团团长巴龙夏里德冯库勒曼言词尖刻。他说俄国人的“惟一选择是用哪一种调料下

47、饭”。 美国参战 自1915年以来,美国缓慢的参战趋势已经明显,见之于华盛顿和柏林之间外交函件日益尖锐的措辞。 1914年美国的中立无疑受到绝大多数美国人民的支持,尽管这个大多数人是倾向于同情协约国一方的。但是,在三年的战争中,各种因素的组合慢慢地改变了公众舆论。 德国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一事激起许多美国人反对柏林。在一般美国人眼中,由德皇所体现的普鲁士容克阶级的军国主义和不可一世的傲慢引起了另外一些美国人的反感。还有一种美国人对受害者的天然同情心,而法国看来就是受害者。此外在美国东北部还有更多的英国和法国的同情者,而正是美国的东北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控制着美国最重要的报纸和通讯媒介。英国控制着全

48、球电报网,并且毫不迟疑地把它作为一种战争工具。在宣传领域中德国人的愚蠢和英国人的老练也对改变美国公众舆论起了作用。 的确,宣传对于改变人们的思想无论是公开地还是微妙地都大有可为。英国在这场斗争中大获全胜,部分原因是他们有利的通讯阵地和共同语言。1915年德国人在比利时处决一名被指控帮助协约国士兵逃跑的英国女护士伊迪斯卡韦尔的事件,促使群情愤激。英国人详尽无遗地讲述这个故事,做到了尽人皆知。另一方面,极少美国人知道法国人在战争期间曾将9名妇女当作间谍处死,其中包括富有魅力的玛塔哈里和朴实无华的玛格里特施米特;她们同卡韦尔护士都死于1915年。许多据认为是德国的暴行,由于包括在布赖斯爵士所做据称是

49、详尽无遗的报告之中显得煞有介事,活灵活现。 “受难的加拿大人”,“被砍掉双手的婴儿”,奸污后被割掉乳房的妇女,诸如此类的故事总是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的场合突然出现,尽管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事实根据。对于半个世界来说,德国人已变成“匈奴人”和“德国鬼子”。 德国人的愚蠢毁坏了他们自己的事业。他们在美国进行宣传的拙劣做法适得其反;德国驻华盛顿的海军武官卡尔冯博伊埃德上校所从事的秘密活动导致了他被召回,并引起了极大不满。最尖端的愚蠢行为要算1917年2月所谓的齐麦曼备忘录。这份由德国外交大臣(19161917年在职)给德国驻墨西哥公使的外交函件被英国截获和破译,英国人立即通知了美国。齐麦曼建议如果美国参加

50、对德战争,则墨西哥应对美开战,报偿是墨西哥收复“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失地”。 就这样,渐进地但肯定地伤害了感情,加剧了思想对立,如同水滴石穿一样,中立主义不知不觉地被抛弃了。 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无疑是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因素。战争头几年,关于对德国实施水面封锁的问题曾在英美两国之间引起磨擦。美国不满英国在公海上干涉它的航运。但是,德国的潜艇战的实施却是以美国人的生命为代价,而且越来越残忍。1915年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从来没有被忘记。但此类事件接踵而至。为回答美国的强烈抗议,德国不时限制它的潜艇,但事后又恢复英国人喜欢称之为Schrecklichkeit(骇人听闻)的政策。柏林制定的191

51、7年战略规定德国在西线进行防御,但是在英伦三岛和欧陆协约国周围特定海域对各国航运开展无限制潜艇战,此时已成破釜沉舟之势。无限制的潜艇战始于1917年2月1日,不久就有更多美国平民葬身公海。 长期以来,海上自由就是美国人最基本的自由之一,德国的挑战直接导致了战争。 此外,当时也有一些人预见到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未来作用。对他们来说,不参加欧洲战争,不去扭转德国在欧洲专横称霸的局面,将意味着不仅仅失去贸易,而且相对地降低美国在世界国家之林中的地位。加之俄国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从而减轻了那些认为这场战争是争取民主的人们良心上的不安。 这样,在1917年初,美国越来越接近战争的边缘。伍德罗威尔逊断绝了与

52、德国的外交关系,把商船武装起来,最后经过一场可怕的自我斗争,这位总统要求国会于4月初对德宣战。4月6日,美国参战了。这样,刚刚五个月之前以“他使我们处于战争之外”为纲领勉强赢得大选胜利的这位总统,如今变成“武力,最大限度的武力,没有吝啬和限制的武力”的倡导者。然而德国的实际行动比华盛顿的要多。当柏林决心开展无限制的潜艇战日子,它有意地接受了各种风险,它认为美国的武装力量将为数很少,而且会姗姗来迟。 柏林有充分的理由这样想。美国的正规陆军加上已在墨西哥边境动员起来的联邦国民警卫队,总共只有208 034人,另有101 174名国民警卫队员们仍在各州服役。没有一个齐装满员的师。战备情况好得多的海军

53、,勉强在1916年开始执行一项庞大的造舰计划,某些美国工厂已装备起来为协约国生产军火,但是美国谈不上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美国的空军(当时编制上为陆军通信兵的航空队)大约有130名飞行员和55架陈旧的飞机。加上海军航空兵的一些飞行员和飞机。 但是,西点军校和安纳波利斯海校培训了一批能干的专业军官骨干,在美国参战之前作为准备措施而启用的普拉茨堡训练营还培训了一些“公民军官”。全国有一种十字军精神,不久“美国佬来了”的歌声响彻48个州的每一个城镇。 几乎从战争一开始,美国就第一次实行征兵制或者义务兵制,5月19日通过,到秋天,首批300多万应征入伍者穿上了军装(连同志愿兵在内,在陆军中服役的总数达

54、400万人,另有80多万人在海军服役)。为了响应盟国关于在欧洲尽快出现一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美国部队也会有助于鼓舞士气的建议,抽调分散的正规陆军部队拼凑成第1师,该师主力加上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团于1917年6月抵达法国。此前先期到达的是陆军花名册上年轻的少将约翰J潘兴(外号“短棍”)立即定下了调子:这将是一支在美国人指挥下的美国军队,而且师的编制要大,几乎达28万人,约为英法陆军师的两倍大。 从6月份开始,新锐的美国部队源源不断地开向欧洲:第1师的余部;来自全国各地并最终组成第2师、第26国民警卫队师(扬基)和彩虹师(第42师)的各部队。 潘兴在肖蒙建立总部;美国军需品临时堆积场和补给基地遍布法国

55、各地。到10月底,第1师各部开进南锡附近的法国战线上一个平静的地段,10月23日晨6点5分,美军在该地愤怒地打响了参战后的头几枪。11月初,3名美国士兵在一次堑壕袭击战中被德军打死;他们是成千上万美军死者中的第一批。2 500名美军医疗队参加了对康布雷战役中英军的支援。到1917年底,大约每月有5万人从4个加拿大港口、6个美国港口转到6个法国港口和许多英国港口。美国佬真的来了,而且来得很及时。 在美国国内,全国正在动员,包括人员、工厂和资源。美国还从来不曾试图干这么多、这样快:训练营在全国各地的农场和林区办起来了;工厂三班倒;造船厂欣欣向荣。曾几何时还是内向的这个国家,如今已是面向世界了。它第

56、一次显示出的这种年轻的活力,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的活力。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 1918年6月,德军在埃纳河地区实施进攻后,形成正面80千米、纵深60千米的马恩河突出部。随后德军统帅部计划在马恩河地区集中3个集团军的兵力(第7、第1、第3集团军,共48个师,6 353门火炮、约400架飞机),从蒂耶里堡、埃纳河地段突破协约国军队防线,尔后向巴黎发展进攻,以夺取战争的胜利。法国第6、第5和第4集团军(共36个师,3 080门火炮)采取纵深梯次配置组织防御,并准备适时转入反攻。7月15日零时30分,法军出其不意地对即将发起进攻的德军实施猛烈的袭击。4时50分,德军第1、第3集团军经3个多小时的炮火打击

57、后,在兰斯以东发起进攻,突破法军第一道阵地,但在第二道阵地前被猛烈炮火所阻。德第7集团军在若尔戈讷、圣埃弗雷兹地段突破法第5、第6集团军防线,推进5千米,并强渡马恩河。法军航空兵和炮兵轰炸马恩河各渡口和桥梁,迟滞德军前进。1617日,德军企图发展进攻,未果。 协约国军队在防御过程中增调部队准备反攻。联军总司令福煦决心由法第10、第6集团军(2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包括8个美军师、4个英军师、2个意军师,共2 103门火炮、1 100架飞机、500辆坦克)从马恩河突出部西侧对当面德军(18个师,918门火炮、约800架飞机)实施主攻,法第9、第5集团军从突出部东侧实施助攻,以解除德军对巴黎的威

58、胁。7月18日4时35分,法第10、第6集团军在徐进弹幕射击掩护下,未经炮火准备即在贝洛至丰特努瓦50千米正面上向德军发起反攻,当日推进328千米。19日,第9、第5集团军从东面发起反攻。德军伤亡惨重,于21日向马恩河北岸撤退。8月2日,协约国军队收复苏瓦松,至8月4日肃清马恩河突出部的德军。双方战线在埃纳河和韦勒河地区趋于稳定。此役,协约国军队损失6万人,歼敌12万人,向前推进40千米,将防线缩短45千米,达成战役目的,并由此完全掌握战略主动权。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兵力兵器不足和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 3学术观点 中国学者关于一战和美国的讨论 1美国的中立与参战:史煦光认为,美国在一战中是中立

59、还是参战、何时参战、以何种形式参战,取决于能否保持其“利益线”。即在战时利用战争形势,以中立的地位牟取超额利润,并趁机向世界扩张;在战后能收回战争贷款,进而以仲裁者身份取得国际事务的支配权。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是保持中立的利益线被突破,于是只能以参战去获取中立国不再能有的利益。 2美国的调停外交:吴瑞、杨春龙认为,调停外交是一战时期美国对欧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以调停促成妥协,将两大集团互相对峙和牵制的格局继续维持到战后,自身则因势乘便为称霸世界铺平道路。 关于中国参战问题的讨论 (1)“日本影响说”:吴瑞认为,一战期间北洋军阀内部在中国参战问题上的争执即“府院之争”,其实质是美日两国争夺

60、对中国控制权斗争的反映,其结果是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参战派取得了胜利,即日本侵华势力取得了胜利。 (2)“美日共同影响说”:李子雄认为,中国参战是美日两国共同影响的结果。美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中国在参战问题上的外交僵局,美国参战给中国参战打下了客观基础;日本则通过政治上操纵中国军阀和经济上收买中国军阀使之同意参战。美日两国在中国参战问题上都起了重大作用。 对中国参加一战和参加巴黎和会的评价 在此问题上,史学界多持否定态度。袁继成、王海林则认为对此不能一概否定,冷静地把中国参加一战和巴黎和会这两件事放到中国近代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争取国家独立的历史长河里考察,就会觉得中国参战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在

61、巴黎和会上有失亦有得:第一,收回了德、奥在华特权;第二,签订了对奥、对匈、对保条约,成为国际联盟成员;第三,中国代表在和会上的抗争,既是中华民族义愤的反映,也反过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和新抗争。 关于战争与革命的关系的讨论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公式能否用来解释一战与革命的关系问题,史学界存在不同意见。 (1)肯定意见:石森认为,不能否定革命斗争对制止战争的重要作用。战争与革命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战争虽不是产生革命的根本原因,但战争往往是加速革命的一个重要条件。革命力量强大时,就有可能推迟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德国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虽未能制止一战,但对加速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姚海

62、认为,十月革命道路的最基本特点是由一战造成的。潘黎明认为,一战是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得以顺利实现的首要因素,两次革命均发生于一战期间,国际帝国主义无暇他顾,因而使革命获得成功。 (2)否定意见:茅海建认为,革命和战争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一战并非是被革命制止的,而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各国革命运动高涨的情况下结束的,这些革命对加速战争的结束起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惟一因素,大战主要是以军事上的胜负而告终的。夏季亭认为,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一战,这对苏俄来说是正确的,但其客观后果之一不是加速而是推迟了战争的结束。一方面苏俄为换取德国停止进攻而作出许多让步,使德国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大受优惠,协约国的处境则艰难起来,延缓了德国的投降;另一方面,致使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德国军队战场上的失败,十月革命只是对德国人民的反战斗争产生了一定影响,它与苏俄退出战争给德国带来的惠益相比只占第二位。-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