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三十四汉代儒学(20分钟40分)一、选择题(共8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 ”由此可以推知当时()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解析】选A。根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
2、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可知当时统治者反对单纯用儒教治理国家,主张儒法并用,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故选A;汉初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与材料所述时间“汉宣帝”不符,排除B;“独尊儒术”的初衷为巩固统治,汉宣帝主张“儒法并用”并未背离其初衷,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顺应汉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需求,排除D。2.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这一观点()A.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C.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D.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
3、理论【解析】选A。根据材料“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可知,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因此强调的是君主对全国的统治,即君主集权,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制集权,董仲舒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强调君主集权对全国的统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强调君主集权对全国的统治,不涉及削弱地方,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强调君主集权对全国的统治,不涉及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排除D。【拔高训练
4、】(2020佛山模拟)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解析】选C。董仲舒的这些主张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故C正确。3.(2020宜昌模拟)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这说明董仲舒()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B.承袭先秦
5、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解析】选B。据材料“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可知,“木胜土”即为民胜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故选B;“五行”属于阴阳家的思想,并非道家,排除A;周代礼乐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而董仲舒“木胜土”的论述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二者并不相同,排除C;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的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而材料中的论述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建立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D。【拔高训练】“王天下” 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
6、“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解析】选D。据材料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因时而变创新突破,故选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排除A;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化的表现,排除B;儒家主张积极入世,与神学无关,排除C。4.(2021衡阳模拟)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
7、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该思想融合且同化了其他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融合了阴阳家思想,故选B;先秦儒学中的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一主张并未融合其他思想,排除A;北宋二程倡导“格物致知”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没有融合其他思想,排除C;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也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没有融合其他思想,排除D。5.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经
8、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凸显君王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君王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越*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制定律令与裁决刑事的原则和教条*思想一致的时代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B.汉代儒学的发展C.宋明理学的兴起D.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可知是汉代儒学的发展,故选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多元,与材料中“思想一致的时代”不符,排除A;宋明理学的兴起,儒学在宋明发展表现为哲理化、体系化、世俗化,排除C;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与材料中“凸显君王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不符,排除D。【加固训练】公元前110年起,汉武帝前后
9、举行了5次大规模的登泰山封禅,祭天地活动,这一系列活动()A.开创“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践行“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C.彰显君权神授理论的合法性D.震慑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企图【解析】选C。封禅是在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太平盛世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寓意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彰显君权神授理论的合法性,故选C;开创“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的是秦始皇,排除A;“独尊儒术”指的是尊崇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才能震慑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企图,仅仅通过封禅是起不到这一作用的,排除D。6.(2021绵阳模拟)西汉时
10、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儒家思想统一,进一步强化了大一统思想,故选A;“消除了”一词绝对化,故B错误;这一行为并没有影响儒家的地位问题,故C错误;“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没有涉及学术研究问题,更强调教化,故D错误。7.西汉有人向汉武帝建议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
11、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据此可知太学()A.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新的一页B.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C.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D.以培养官僚后备力量为主要办学目的【解析】选D。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由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不利于除儒家以外的先秦诸子学说的发展,故A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儒学的传播,故B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C错误;太学生学完五经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为政府培养了官僚后备力量,故D正确。8.“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出()A.
12、该言论鼓励了社会暴力革命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C.中国古代对政治学科的重视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解析】选D。社会暴力革命是对材料言论的错误理解,故A错误;材料阐述的是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而非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故B错误;对政治学科的重视缺乏材料支持,故C错误;材料说明社会各阶层人员因科举制而流动,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共16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董仲舒进一步将其阐发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
13、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凡是存在的现象,必然有其存在的缘由。为什么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华大一统的奇迹?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以“中华大一统现象”为例证明该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角度多元)【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可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根据“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等内容可知中华大一统的存在是有其必然缘由的。根据此论点可从中国的地理环境、民族交融与交往、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观点:中华大一统现象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缘由(6分)论述:其一
14、,中国中原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这里东有大海,西有青藏高原和荒漠,北有西伯利亚高寒区,南有南海和热带高温区,因此中原地区自然成为亚洲东部的地理中心。与此同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们,在数千年间始终能够创造出领先的文明与文化,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层出不穷,从而进一步形成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政治中心,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其二,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的部族,很早就实施婚姻开放的举措,各部族相互通婚,从而有利于部族交往与交融,进而促进大一统的形成。其三,从伏羲八卦、仓颉造字,到秦始皇书同文,中国人始终使用象形文字符号,这种文字有着非常稳定的信息传输性能(几千年前的字都很容易认得),而且能够超越语言进行信息交流,极大地促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认同,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综上所述,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文化交流等因素共同造就了中华大一统现象。(10分)(“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