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一、选择题1(2016徐州高一检测)下列分散系中,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D)A硫酸铜溶液B硫酸溶液C氯化铁溶液D氢氧化铝胶体2(2016南京高一检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A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荷B胶体是一种纯净物C胶体属于介稳体系D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与胶体B生石灰与水混合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CO3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DCuSO45H2O是一种混合物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有氯化钠溶液、水等B将1 L 2 molL1的FeCl3溶液制成胶体后,其中含有
2、氢氧化铁胶体粒子数为2NA(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C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D电泳现象说明胶体带电解析:NaCl溶液和水都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但水不是分散系,A错;B项中Fe(OH)3胶粒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胶体粒子的数目远小于2NA,B错;微波使血液局部受热聚沉,C正确;电泳现象只能说明分散质粒子带电,但胶体不带电,D错。5(2016襄阳高一检测)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六水氯化钙属于混合物B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食盐水属于浊液D氯化铵不属于盐类解析:六水氯化钙是纯净物,A错误;葡萄糖注射液分散质颗粒小于1
3、nm,形成的是溶液,不是胶体,因此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正确;食盐水属于溶液,C错误;氯化铵属于盐类,D错误。6(2016枣庄高一检测)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溶液因不带电而稳定,胶体因带电而不稳定B用滤纸不能分离胶体和悬浊液C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D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可以使蛋白质聚沉,制作豆腐解析:A.溶液因不带电而稳定,胶体本身不带电,胶粒带电,胶体是介稳体系,错误;B.用滤纸能分离胶体和悬浊液,胶体可以透过滤纸而浊液不可以,错误;C.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错误;D.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可以使蛋白质聚沉,制作豆腐,是胶体的聚沉性质,正确。7对胶体的
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加电解质可使某种胶体聚沉,这是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电荷的缘故B胶体粒子在直流电场中作定向移动,这是胶体粒子选择性吸附离子而带电荷的缘故C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有丁达尔效应,这是胶体粒子对光散射的缘故D由于胶体粒子带电荷,所以胶体这种分散系不是电中性的解析:尽管胶体粒子带电荷,但是胶体分散系仍呈电中性,D描述不正确。8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C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
5、目的解析:A项正确,分散系间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B项正确,这是光的散射现象;C项错误,氯化钠溶液无丁达尔现象;D项正确,胶体的表面积比较大,可吸附水中悬浮颗粒,达到净水目的(其实是土壤胶体与氢氧化铁胶体的相互聚沉)。9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B)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盐A盐酸NaOH溶液石墨食盐B生理盐水KNO3晶体O3纯碱C氢氧化铁胶体澄清石灰水铁石灰石DCuSO45H2OCaCl2水银CaO解析:A项中NaOH溶液是混合物;C项中澄清石灰水是混合物;D项中硫酸铜晶体是纯净物,生石灰是氧化物。10分别将6滴饱
6、和FeCl3溶液滴加到下列试剂:5 mL 20 蒸馏水中5 mL沸水中并加热至红褐色5 mL 20 蒸馏水中,然后再加入适量0.1 molL1的NaOH溶液。下列有关相应分散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分散质粒子直径:C仅凭观察法就可将三种分散系区别开D向三种分散系中加入酸性AgNO3溶液后,只有中会产生白色沉淀解析:得到FeCl3溶液,呈棕黄色;得到Fe(OH)3胶体,呈红褐色;得到Fe(OH)3沉淀。三种分散系中均有Cl,遇Ag均可形成AgCl沉淀,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1如图为“铁链”图案,小明在图案上分别写了H2、CO2、Na2O、NaCl、FeCl3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相交部分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依据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将分类依据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A)两种物质在常温下都是气态(C)两种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B)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D)两种物质都是盐(2)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上图中某种物质M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物质M的化学式为_FeCl3_。证明有红褐色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的物质,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证明生成了Fe(OH)3胶体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