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背景三教合一,儒学地位受到挑战。2概念理学是北宋时候形成,融合了 佛、道 和儒三家新的儒学体系。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3主要代表人物类别 朝代 人物主张影响理学 北宋 程颢程颐认为宇宙本原是“理”,提出“格物致知”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南宋 朱熹 天理是“三纲五常”,提出“存天理,灭人欲”3主要代表人物类别 朝代 人物主张影响心学南宋 陆九渊世界本原是“心”,可以通过反省内心知道天理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明朝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组合式选择题每个选项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合而成。此类题型主要特点是容量
2、大,考查的信息范围广,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可以是异同比较,这便于考查学生的理解、综合、归纳、比较、推理等能力。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技巧之一是学会观察和分析选项,重视选项组合规律,确定应选择的点或应排除的点。所以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最好采用“基选法”,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备选内容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便可快捷正确作答,少走弯路。组合式选择题的特点和解法1.对理学的基本认识“二程”和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历经数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政治
3、、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1.对理学的基本认识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D说明理学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CC。材料的意思是:张载提出,给人们认识天地的真理确立一个切实的理论体系,给百姓在世
4、上的安身立命建立一套切实的思想和方法,替历代圣贤延续行将绝传的不朽学说,给千秋万代开创永久太平的伟大基业。所以A、B、D理解正确,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符合题意。解析2宋明理学的特点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1)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宋明理学的特点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1)特点:更加强调伦理道
5、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2宋明理学的特点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1)特点: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2宋明理学的
6、特点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2)异同比较:同: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异:前者认为“理”是通过“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而后者认为“心即理”,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不用学习只要通过内心反省就可以体会“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DD。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表明佛教主张内心的修炼以求摆脱红尘麻烦,同样的陆王心学也主张
7、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明理”的境界。解析2010年10月22日,是理学大师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日。朱圣人的大寿,引得两省四地福建的尤溪县、建阳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以“朱熹故里”为名,各自倾注地区和省域之力,汇聚总量超过40亿元的资本项目,以作圣人“寿礼”。热点溯源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存理灭欲”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首先要“认清哪个是天理,哪个是人欲”。朱熹认为“天理”即作为伦理道德的三纲五常,“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其二,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其三,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
8、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B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C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去体会理D要“存天理,灭人欲”C从题干的材料可知,题干说的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的含义就是通过研究一个一个的外界事物去体会,然后得出道理和规律。解析心学与理学的不同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
9、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预防陷阱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题干 中 乙的 思 想是 主 观唯 心 主义,“宇宙便是吾心”强调了“心”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理学是客
10、观唯心主义,所以A、B、D项都不对。解析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史料解读解读: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A孔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而天理在人的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
11、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解析 1.(2010上海卷)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C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解析 2.(2010广东卷)“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
12、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C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原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解析陆王心学 3.(2009江苏卷)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D此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能,故判断为王阳明。解析陆王心学4.(2010浙江卷)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B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本课教材的历史纵横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解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