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七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某学者认为某个历史事件的失败原因是宗派、保守、安乐三种思想,总根源在该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也就决定了它的必然崩溃。这一事件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解析】选A。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起义,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产生了宗派、保守和安乐的思想,故选A;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不具备安乐的思想,排除B;义和团运动盲目
2、排外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最终走向失败,排除C;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要源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排除D。2.清朝晚期,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胡虏”“外夷”指外国侵略者B.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C.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D.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解析】选D。通过讨粤匪檄中“粤匪”“崇天主之教”,再结合题干中的时间点“清朝晚期”,可知该文件是清政府针对太平天国运动而发布的,可知题干中对立的双方是指太
3、平天国和清政府,故选D。3.(2021全国甲卷T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解析】选A。据材料“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面对太平天国的冲击,英国支持清政府从而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故A
4、正确;依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错误;由“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支持清政府,未涉及清政府顽固派势力,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洋务派兴起,故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要支持清政府,而未涉及传统外交体制,故D错误。4.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
5、命【解析】选D。“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是教育近代化的表现,“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是指许多新式教育培养的知识分子加入了革命的行列,故选D;“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已经超出了教育的范畴,排除A;“新政”是20世纪初清政府的自救行为,是在维新思想的启蒙条件下的积极反应,B中因果关系颠倒,排除;“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不涉及“实业救国”的思想,排除C。5.革命派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史实作了深刻批判:“条约之事终,和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A.揭露民族危亡出
6、现的根源B.号召废除不平等条约C.发动民众开展反帝斗争D.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解析】选D。根据材料“条约之事终,和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可知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故选D。6.据申报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函札中,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这可以说明()A.民主共和已是民心所向B.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C.政治等级关系亟待打破D.西方政治理念被普遍接受【解析】选B。根据材料“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可知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故选B;根据材料“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
7、样”可知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民主共和观念未深入人心,排除A;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政治等级关系已经打破,排除C;根据材料“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可知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西方政治理念未被普遍接受,排除D。7.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作者认为法国人民受剥削程度远比德国轻,然而却先爆发了革命。其原因在于法国进行了改革,长期受压迫的人民在改革中减轻了负担,并开始觉醒。但是,政府的改革不能满足人民的期望,于是情绪更为激烈,所以导致革命的爆发,这就是“松动崩溃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美国独立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明治维新D.辛亥革命【解析】选D。辛亥革命爆发前,清政府进行“新
8、政”,但因为“预备立宪”的骗局及改革中加重人民的负担,导致政治离心力增强,从而发生辛亥革命,这符合材料中的“松动崩溃论”,故选D。8.有学者指出:“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分子精英为主的集合体,非常有限的一点群众基础,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孙中山周旋于各派军阀之中,致力于合纵连横之谋略,迷恋于单纯的军事斗争。”这表明()A.国民党醉心政治斗争忽视民主B.同盟会以海外华侨为阶级基础C.组织涣散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源D.民主革命的发展存在明显缺陷【解析】选D。由材料内容可知国民党的群众基础有限,领导人孙中山也没有致力于发动人民群众,而是迷恋于合纵连横与单纯的军事斗争,这反映了孙
9、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存在明显脱离人民群众的缺陷,故选D;国民党作为资产阶级政党,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重视民主而不是忽视民主,排除A;同盟会以资产阶级为阶级基础,非海外华侨,排除B;材料体现国民党的缺陷在于脱离人民群众,非组织涣散,排除C。9.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规定“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题目“不考四书五经”。考试的录取标准较宽,录取名额也多。此考试制度()A.终止了封建等级制度B.无法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C.否定了三纲五常观念D.有利于巩固农民革命政权【解析】选D。太平天国的考试制度扩大应考对象,考试内容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放宽录取标准,这有利于对人
10、才的选拔,巩固农民革命政权,故选D;“终止”表述错误,排除A;此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排除B;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材料未涉及,排除C。10.(2021年湖北适应性测试)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这一革命纲领()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前期曾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
11、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反映了农民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农民反封建的愿望,故选A;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天朝田亩制度并未实施,故排除B、C;该纲领体现的是农民阶级的要求,故排除D。11.太平天国明令规定“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否则问罪,并颁刻了真天命诏书旧遗诏圣书等宣扬基督教教义的书籍。这一举措()A.体现了其自身阶级局限性B.表明其主张全盘西化C.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文化D.实现了内部思想统一【解析】选A。材料中否定儒家传统的书籍,并且宣扬基督教教义,说明农民阶级并未提出自己的思想,反映了其阶级局限性,故选A;材料仅仅是宣扬基督教教
12、义,并未主张全盘西化,排除B;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排除C;当时太平天国内部出现派系,并未实现思想的统一,排除D。12.(2021年江苏适应性测试)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历来众说纷纭。 表1列举了相关观点,据此可以得出()表1出处观点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城外起义总指挥李鹏升指挥罗金玉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时间是10月10日晚上6时零5分孙中山建国方略为自存计,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史学家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届时,罗金玉首发一枪,辎重队的革命者即将马草房点燃,举火起义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B.革命家的观点具有权威性C.史学家的著作更为可信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解析】选D。
13、从表格中的材料可以看出,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与建国方略辛亥革命史中的论述都有出入,由此反映出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而不能听信片面之词,故D正确;当事人的回忆并不一定更接近史实,故A错误;革命家的观点也不一定更具有权威性,故B错误;史学家的著作并不一定更为可信,故C错误。【加固训练】1.1901年9月,清廷颁布上谕:捐纳职官,流弊滋多,即行永远停止;1906年,度支部再次奏请停止买官捐输。但1910年度支部制定的次年财政预算岁入表中,捐纳一项的收入为565万两。这反映了清政府()A.吏治变革成效显著B.体制流弊积重难返C.抵制革命收效甚微D.财政改革步履维艰【解析】选B。材料中反映了清政府尽管禁
14、止捐纳职官,但是难以控制,说明清政府的体制流弊积重难返,故选B;材料“但1910年度支部制定的次年财政预算岁入表中,捐纳一项的收入为565万两”说明吏治腐败难以改变,排除A;材料中未涉及清政府抵制革命,排除C;材料中改革的是“捐纳职官”的吏治腐败,不是财政改革,排除D。2.武昌起义后,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宣布光复,袁世凯在婉拒清政府任命的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等职务之后,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要求。材料表明袁世凯当时的目的是()A.统一南北,幕后操纵B.实行民主,窃取果实C.迎合革命,等待外援D.投机革命,觊觎实权【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的目的,由材料“提出召
15、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要求”可知袁世凯投机革命,觊觎实权,故D正确。当时的袁世凯还没有足够的权力幕后操纵,故A错误;实行民主是革命党人的目标,故B错误;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并未迎合革命,故C错误。3.1912年2月16日,已经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才悄悄地剪去辫子。右图为1912年3月3日法国某杂志刊登的版画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合理解读“袁世凯剪辫”行为,应注意()A.社会演进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B.置于特定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D.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剪辫”在当时是支持革命的体现,
16、再结合题干,即1912年2月16日“袁世凯剪辫”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可以得出袁世凯的行为既受当时复杂政治形势的影响,也是袁世凯政治手段的表现,要在特定环境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选B。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在秦汉到明清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中,不管当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在二级和三级,还是四级、五级之间往复交替,县都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且数目变动不大,大致都在一千个以上。同时,历代封建王朝都通过设置职能性官员来分解地方高级行政组织的职权,但县级行政却始终集赋税、司法、治安、教化于一体,全能而完整
17、,并且县的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地区间差别较大,国家大事千头万绪,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权力核心,是难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的。县级政府是封建国家的基础,职能齐备,担负着贯彻执行朝廷的法规政令,向朝廷提供度支、物资及兵源任务,承揽着平赋役、听诉讼、兴教化、劝农桑、敦孝道、整饬风俗、鼓励节俭、祈神祭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切具体事务。封建中央政府通过县级政府这些国家结构中最基本的政治单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治理,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县制以“官治”和“自治”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与结合为主轴的演变和改革,取得了
18、一定的成就。中国近代县制改变了县以下不设治的制度,建立了区乡一级行政以及准行政性质的保甲组织,为国家行政深入农村基层、改变乡村社会的无序状态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近代县制在国家行政与民主制度的结合方面进行了探索,县级行政处在官治与自治的结合部,同时又与府厅州同为上级地方自治团体,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县的行政地位,使之在建立地方自治、加强地方权力、减少行政层级等方面,处于枢纽的位置。当然,近代县制改革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始终未能建立起现代的县级行政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且县级政府组织机构开始出现冗胀倾向;没能解决对“官治”县级行政的民主监督问题;始终未建立起统一的县级财政系统,乡镇一级财政往往是个空
19、架子,乡镇、保经费及部分县办事务经费始终靠临时或固定性摊派维持等。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县级地方行政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县制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8分)【解析】第(1)题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县都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且数目变动不大,大致都在一千个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县级始终是国家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区划稳定,具有连续性;根据材料一中“县级行政却始终集赋税、司法、治安、教化于一体,全能而完整,并且县的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等可知,县级地方行政职能完整,且建制因地制宜,不拘
20、一格。第(2)题变化:根据材料二中“中国近代县制改变了县以下不设治的制度,建立了区乡一级行政以及准行政性质的保甲组织”,可知近代在县下建立了区乡一级行政及保甲制度; 由材料二中“近代县制在国家行政与民主制度的结合方面进行了探索,县级行政处在官治与自治的结合部,同时又与府厅州同为上级地方自治团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县制与民主政治结合,实行地方自治。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政治上)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增强,(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近代经济发展,(主观上)为加强农村基层管理,近代中国县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答案:(1)特点:始终是国家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
21、总体数目变动不大(或总体稳定,具有连续性);行政职能完整;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4分)(2)变化:在县下建立区乡一级行政及保甲制度;与近代民主政治结合,实行地方自治。(4分)原因:加强对农村基层管理的需要;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增强;自然经济解体,近代经济发展。(4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洪秀全(1814-1864),道光年间参加科举屡试不中,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主张建立“天下为公”的盛世。他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
22、4年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孙中山(1866-1925),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高举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坚持民主革命斗争。(2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
23、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相结合,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0分)(示例二)观点:先进的中国人不断进行近代化道路的探索。(2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学习君主立宪,领导戊戌变法;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创建了中华民国;陈独秀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发起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学习西方先后经历了学习器物、制度、文化三个阶段,不断为后人的探索、抗争奠定基础。(10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