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海一中2017-2018第一学期高三历史(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第卷基础题(80分)和第卷提高题(20分)两部分共100分。2试卷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酌情减3-5分,并计入总分。第卷基础题(共8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A. 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B. 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C.
2、 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D. 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査历史解释能力,与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两大趋势的史实有所不同,必须紧扣材料作答。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由“无法解脱的困境”可知正确;C项表述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的主旨。2. 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之间近乎绝对的平等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众人之上。个人无论好坏,其权力或权威一旦对民主政治集休议政的制度形成威胁,就有可能成为“陶片放逐法”放逐的对象。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A. 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B. 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C. 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D. 保证
3、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陶片放逐法”针对的是权力或权威威胁民主政治集体议政制度的个人,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故D项正确。“陶片放逐法”针对的是威胁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个人,并不是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A项错误;公民都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与“陶片放逐法”无关,B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点睛:“陶片放逐法”是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这样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
4、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3. 17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A. 国王权力不受限制B. 议会权力遭到削弱C. 内阁首相没有实权D. 君主立宪有待完善【答案】D【解析】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国王的权利受到宪法之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议会权力,排除B;C内阁首相是行政首脑,C错误;材料表明,君主立宪制下英王还具有较大的权力,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故D正确。4. 院年龄不得低于30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25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这一规定A. 适应了移民为主
5、体的现实国情B. 导致了国会议员的数量减少C. 增强了参议院在两院中的权威D. 协调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答案】A【解析】题干提供的信息是关于参众两院议员的资格条件,其中涉及到了成为美国公民的年限要求和本人的年龄要求,这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也不是关于参议院权威的考虑,故排除CD;这是能否当选国会议员的前提条件,而国会议员数量是否减少是当选之后的事情,故B也与题意不符;这样的资格条件实际上是适应了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现实要求,只有成为美国公民足够的年限,才有可能保证议员真正了解美国国情和代表美国公民的意愿,故选A。点睛:这一题提供了一个新情景,即美国国会议员的选举资格限制,这在教材里是没有讲
6、过的,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美国民主共和制建立的背景条件的理解,也就是说美国是在移民基础上建立的国家,而且摆脱了地位之后,才有机会建立符合美国国情的民主共和制政体。所以通过做这一题,考生可以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就是关于民主制的有关规定,一定要符合国情才是合理的。5.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伐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A.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C.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D.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对签约的认识由传统华夷观下的“议和”“羁縻”,逐渐转变为近代外交观下的“平等”“约章”,反映其大国中心外交观念的逐步削弱,逐渐产生近代外交观念,故C项正确。李鸿章恪守条约、追求平等和谨守约章表明其已经接受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李鸿章要求“谨守约章”不能体现卖国,这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体现,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李鸿章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道,而是强调李鸿章大国中心外交观念的逐步削弱,排除D。6. 德国著名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在评价十月革命时指出:“他们走在国际无产阶级的前面,夺取了政权并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他们在
8、全世界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决战大大向前推进了。”在卢森堡看来,十月革命A. 超越了时代要求B. 完成了工人阶级愿望C. 具有启发意义D. 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他们走在国际无产阶级的前面,夺取了政权并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他们在全世界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决战大大向前推进了”可知,强调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这是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应排除。点睛: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他们走在国际无产阶级的前面,夺取了政权并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他们在全世界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决战大大向前推
9、进了”进行分析理解即可。7.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到1989年到1997年政府间国际组织(个)213752非政府国际组织(个)716771163A. 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淡化B. 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C.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D. 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后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大量增加,说明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淡化,故A正确。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与参与的国际组织大量增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1977年
10、中国还未实行改革开放,故C错误。两极格局的结束在199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成就8. 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A.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B. 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C. 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D. 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答案】D【解析】孙中山的博爱观是通过道德的感化,使人们在互助与博爱的精神启导下,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贫富的差别,实现人类的
11、和谐、幸福和大同,是对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故D正确;A不符合“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排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排除B;C不符合材料主旨。9.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A. 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B. 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冷战”行为C. 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D. 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答案】D【解析】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中国新时期外交的特点不结盟政策
12、,而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不结盟政策最典型的体现,所以把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明显是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故D正确;ABC不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准确认识。【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原则,一直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10. 宋元以来,江南地区因粮食丰裕,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民谚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 湖广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C. 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D. 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急剧衰退【答案】C11.
13、 下表世界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1913年=100)1860年1870年1880年1890年1990年1910年德国141825406089英国344453627985法国263443566689俄国81317276184美国141117396489世界1926436088下表呈现的各种变化反映了A.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减小B. 世界各地的生产率不断增长C.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速度趋向平衡D. 世界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横向看这一个表格,可以看到每一个国家从1860年到1910年之间的工业生产上升的数值都是逐渐增大的, 故可以得出B符合题意;这里工业上升的情况都是自己国家之间
14、的比较,而不是国与国之间比较的结果,所以没法得出各国差距缩小的结论,故排除A;从表格看各国的数值大都是不同的,而发展速度是需要前后两格数据之间算出比值来才可以看出,所以不能说出其发展速度趋向平衡,故排除C;表格只提供了关于工业经济的数值,没有其他相关产业的数值进行比较,故不可以看出是否占主导地位,排除D。点睛: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这是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骤,这一题也不例外。12. 下表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况表(部分),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15、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C. 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D. 清朝实行新政的推动【答案】C【解析】这一题的表格中的各项数据都属于新增或者新办的,所以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题目问的是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题目所涉及的时间“1895-1900年”再结合所学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史实,可以知道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选C;AB都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D开始于1901年,故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排除D。13. 经过新中国初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私营企业的大多数不再是纯悴的私人资本主义性质,而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企
16、业了。这种状况A. 说明国民经济恢复收到良好效果B.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基础C. 确立了人民政府的经济领导地位D. 把私营企业纳入了计划经济轨道【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私营企业的大多数接受人民政府的管理,建立了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并接受工人监督,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这就为私营企业走向公私合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的成效,A项错误;人民政府从成立之日起就具有对经济的领导权,C项错误;建国后前三年,尚未形成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14. 1933年3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上任后成立了联郑紧急救济署、国家复兴管理局、农业调整署、联邦政府
17、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浑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的独立办事机构和附属机构。这终机构A. 扩大了政府的行政职能B. 标志着国家干预经济C. 动摇了美国的分权原则D.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答案】A【解析】“联郑紧急救济署、国家复兴管理局、农业调整署、联邦政府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的独立办事机构和附属机构”是罗斯福新政期间新设立的机构,而且是罗斯福总统提出设立的,所以意味着联邦政府的行政职能得以扩大,故选A;这些机构设置之后开展工作才可以表明其干预经济,故其设立没法表明干预经济,所以排除B;这些机构的设置是在分权制衡的原则下设立的,故C不符合
18、题意;这些机构涉及到了很多领域,没法体现经济结构的改变,故排除D。15. 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时间经济要素的变动公元前4世纪小农经济逐步形成18世纪末工业出现19世纪末集团公司日益增多20世纪中叶自动控制系统问世A.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B.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C. 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D. 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18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可分别对应工业革命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科技革命开始的间,工厂集团公司(垄断)自动控制系统体现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故A;材料不能反映出BCD。16. 1918
19、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 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B. 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C.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D.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答案】D【解析】西方各国对苏联由1918年后采取敌视和封锁政策到1929年开始将机器出口给苏联,这其中的变化主要是因为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发生经济危机,为了使得本国工业品能够获得国外市场,所以不顾及与苏联存在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冲突了,故选D;1929年苏联的新
20、经济政策已经被取消了,故A不符合题意;B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17. 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这反映了A. 欧洲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B. 战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明显C. 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D. 欧日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美国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
21、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明显,故B正确。欧洲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没有涉及日本,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领域,不能说明欧日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故D错误。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经济多极化趋势【名师点睛】多极化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理由是:世界格局转换的终极原因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逆历史发展趋势而动。从当今世界力量结构来看,多极化是确定趋势。当今世界存在美、日、中、欧盟、俄罗斯等多个强国。它们之间综合国力较量的结果必然将导致多极
22、化世界格局的诞生。18. 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A. 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B. 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C. 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D. 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答案】C【解析】材料“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表明罗斯福新政要通过刺激社会大众的消费能力来释放市场活力,缓解生产与销售的矛盾以渡过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怎样干预经济运行秩序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普通大众消费能力提高的作用,不是以普通大众为经济
23、发展的核心,故B项错误;提高普通阶层的生活不等于压制特权阶层,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是解题的关键。19.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写道:“西汉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材料主要反映出A. 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西汉文化教育的普及D. 汉武帝后儒学地位提高【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而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
24、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说明当时读书人是被社会认同地位较高的,结合所学可知,是因为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地位显著提高,故选D;材料主要不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故排除A;虽然西汉政府确实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题干中并没与反映,题干反映的一种重视儒学的意识和观念,故排除B;西汉文化教育普及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排除C。20.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A.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
25、儒学的不断世俗化【答案】A【解析】孔子思想由原始宗教变为国家宗教,显然是思想统治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故A正确;儒家思想的主张并没有实现实质性变化,故B错误;中央集权是秦朝以后实施,故C错误;儒家思想逐渐被精英化,故D错误。21. 古希腊一些学者认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他们还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为产生的,是由主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这些学者A. 肯定了人的重要性B. 重在论述法律制定应符合人的天性C. 着重阐述了社会契约论D. 正确分析了城邦制起源的历史原因【答案】A 22. 17
26、34年,随着德国第一所强调教学、研究自由的大学哥廷根大学的建立,一股科学研究自由之风开始席卷莱茵河两岸,人们对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启蒙思想的传播B.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C. 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D. 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答案】A【解析】题干中说到人们对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的原因是因为“强调教学、研究自由的大学哥廷根大学的建立”,这所大学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教学、研究自由”,而这是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这本身说明启蒙思想大,故选A;BC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23. 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
27、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引力波能够被发现是基于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B. 普朗克量子论C.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D. 爱因斯坦相对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研究的是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普朗克量子论研究的是微观粒子的运动,故B项错误;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是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故C项错误;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与材料“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链漪”相符,故D项正确。考点:近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物理学成就相对论24. 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
28、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可见,人文主义之“新”的意义在于A. 典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B. 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C. 推动“新航路”的开辟D. 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答案】A【解析】根据“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说明文艺复兴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人创造了现实生活、人应该享受现实生活,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故A正确;材料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新航路”的开辟无关,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无关,排除CD。25. 亨廷顿认为,在
29、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A. 文明的多样性维护世界的稳定B. 文明的融合是和平的最好保障C. 多极化趋势避免文明间的冲突D. 单极世界构建易触发世界大战【答案】A【解析】“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里要说的是世界要建立在多种文明的基础之上才有助于和平稳定,故选A;文明的融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战争也是其中的方式,故B与题意不一致;题干是从文明的角度来分析,而不是从单极或者多极的角度来分析,故排除CD。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
30、范畴,且不同时代有看不同的历史特征。目前学术上认为经济全球化最初发端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5世纪以前东西方社会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形成复杂的社会分工,因而也不可能在大的范围内形成持久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研究上图反映的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及史实。请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阐述你对该论题的理解。(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论题:全球经济贸易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理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凭借其海上优势和廉价的T业品对亚非拉等地区进行了几百年野蛮的殖民掠夺和产品倾销,以欧洲为主导
31、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但是,这种无序的市场扩张和殖民竞争,最终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差异引发了两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和19291930年的经济大危机,它们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沉重的打击;1944年开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新格局开始出现,世界贸易进入了一个协商性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建立为全球性贸易的进程提供了更为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解析】从这一题的文字材料主要是围绕经济全球化来设计试题的,而且说到了15 世纪以前“也不可能在大的范围内形成持久的经济和文化交往”,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过程是在相当长时间内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所以论题可以从世界范围内贸
32、易发展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的角度来写。根据数轴图,结合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将其划分为若干阶段,分别阐述各阶段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情况即可。如新航路开辟后到工业革命前,殖民扩张活动建立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总体处于无序状态;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现端倪,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进一步强化世界经济秩序进一步加强。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点睛: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
33、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要考查考生准确而有逻辑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今年考纲特别关注的地方。首先考生要阅读文字材料和数轴图,根据对材料的自我解读,发现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观点,这里观点应该比较好提炼,就是围绕全球贸易和全球化来提炼即可,然后再结合数轴图,调动和运用所学过世界市场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和阐述上述观点即可。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活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意十条
34、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活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五道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人士的哪几方面能力?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赵恒励学篇(2)据材料二分析,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材料三“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
35、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刘海峰科举学导论(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能力: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2)风气: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观念: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文化
36、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读书讲究实用、功利主义,产生读死书,死读书现象。(3)历史根源:宗法制。原因: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4)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科举制具有公平性,有利于调节社会秩序;科举制也有局限性。【解析】(1)能力: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礼记”、“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口答诸经大意十条”可以得出考查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由“作诗、赋、文各一篇”可得出考查文学能力;由“答时务策三道”、“作时务五道”等可以得出考查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2)风气:题目要求“据材料二分析”。由材料二中
37、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等信息都可以得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观念: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等可以得出当时的观念是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评价:需要根据评价的基本原则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读书讲究实用、功利主义,产生读死书,死读书现象。(3)历史根源:人情社会在中国古代就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并由此衍生的家庭、
38、亲戚和朋友关系,追根溯源的话,就是最初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原因:“一再起死回生”的科举制成为古代防止人情泛滥,使社会有序的重要手段,就是因为科举制本身适应了这种需求,它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4)科举制的影响:材料一、二、三分别提到了科举制考查的能力要求、科举制使得社会风气和观念发生了变化、科举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但也有弊端等,所以综合起来考虑,分析科举制的影响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其积极的地方,即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科举制具有公平性,有利于调节社会秩序;但是也应认识到这一制度不是完美无缺的,科举制也有局限性。第卷提
39、高题(共20分)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追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倒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
40、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责茗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扳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蔽)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
41、要突破传统政治的鹿敗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择有力的思想运动。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蘊及其影响之比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答案】(1)不同:
42、欧洲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的“天道自然”和“仁政德治”思想来抨击神学,反对封建统治;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拾取儒学的民本思想和“人性天就”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的虚伪。社会基础: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2)原因: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思想解放不断深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工商市民阶层不够强大;理学地位稳固,科技发展步履维艰。【解析】(1)不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
43、的证据”“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表明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批判宋明理学;欧洲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的“天道自然观”批判基督教神学;利用“仁政德治”思想来反对旧道德,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社会基础: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敗和官方哲学的愚昧”联系所学知识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方面进行总结,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2)原因:根据“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经济、政治方面分析,经济因素方面可从欧洲、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分析,政治因素可从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工商市民阶层不够强大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