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913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1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2、提出自己的见解一、(2012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谢希德的诚与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

3、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

4、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

5、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

6、人间至诚。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

7、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

8、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二、(2012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

9、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

10、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

11、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

12、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

13、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三、(2012福建高

14、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蟋蟀之话夏丏尊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 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钅虑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摩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作“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

15、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螽斯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钅虑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 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 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 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

16、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

17、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 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作“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

18、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注: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钅虑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向雌性蟋蟀反复

19、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D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不需要经历三度的“完全变态”;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E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2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新课标高考连续选用人物传记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材料,形式基本固定,设置一个多项选择题,三个主观题,其中一道探究性试题,分值25分。所选文本以评传结合为主,体现为“传主生平、生命轨迹精神风貌、思想行为作者评价”。2014年备考仍应以此为重点。从题型上看,实用类

20、文本阅读题的题型呈现三大类:以简答题为主要类型,还包括选择题和论述题。从测试内容上看,实用类文本阅读比文学类文本更重视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因为实用类文本涉及的材料以纪实为主,选取的文本较之文学作品更加丰富而繁杂,突出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概括中心的能力。实用类文本在鉴赏评价方面,主要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实用类文本涉及人物可以分四类:潜心钻研的学问家,见识卓越的教育大家,追求卓越的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体现时代精神、传承爱国情怀的人物。综观新课标全国卷这几年考查的情况,一直没有考查新闻阅读和科普阅读,因而,在后面的“考点探究突破”栏目中,我们略作简要处

21、理,但从全面备考的角度出发,应适当加以训练。新闻阅读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等文章,它们富有时代特征和时代表现力,着重反映新闻人物,体现新闻价值和精神价值。从命题的角度考虑,现场新闻和实录新闻比较适合作为考试文本。设题角度主要集中在结构、语句理解、信息筛选、中心概括和技巧分析等五方面。科普阅读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文本特色为主要考查点。要注意的是,高考选这类文章不是考科技(科普)知识,而是考查语文的阅读能力,即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对文段内容的把握,对文本主旨的提炼等。参考答案考向分析体验感知真题一、1答案:答E得3分,答B得2分,答A得1分,答C、

22、D不得分。解析:E项说法正确。B项,谢希德乘校车上班,使校车成为她倾听意见、宣传决策的一个窗口。B项表述的“反映意见”的主语是群众,与“宣传决策”的主语不一致,这样的表述不规范,故得2分。A项,别人劝阻谢希德归国的理由有两个: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A项只答了一个方面,不全面。故只能得1分。C项,原文的意思是谢希德爱好烹饪,但谈不上内行。该选项曲解了文意,故不得分。D项,谢希德画了一个草图,是为了给作者参考,而不是为文章“增补”插图,故不得分。2参考答案: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

23、人,开拓科研新领域。解析:阅读传记要准确把握传主的主要事迹,理解传主这些言行背后的前因后果,从而把握传主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条叙述,仔细作答。3参考答案: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解析:理解传记作品中传主的工作态度,要在准确了解主要事迹的基础上,深入传主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其特点。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二段、第六段。4参考答案: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方面二:对事业充满

24、热诚。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传记作品中传主性格特点的一个方面。解答此类问题既要立足文本,又要有所取舍,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规范作答。二、1参考答案:做学问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对学问要有兴趣,热爱学术,才能耐得住寂寞。媒体与学者之间应形成良性关系。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

25、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2参考答案:媒体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治学。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失去学术界限,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来看,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讲的是老师们“寂寞出学问”,但是媒体对学者思想是有影响的。3参考答案:秦绍德针对目前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统治学精神。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

26、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所以说“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不仅是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而应重视的问题。静心求实的作风,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所以说“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根据全文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充分理解“关乎”“不至于”“复旦”“教师”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找出它们的关系。这题的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三、1AD解析:A项“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有

27、误,从原文第段,可以看出鸟或蝉的鸣声是由声带发出的,从原文第段,可以看出蟋蟀的鸣声是由翅的鼓动发生的;D项“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有误,从原文第段可知,成虫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2参考答案:第一阶段:卵孵化成若虫。第二阶段:若虫经数次脱皮变为成虫。第三阶段:成虫“恋爱”、交尾。第四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解析:解答此题,应先找到信息在原文中所在的位置,信息主要集中在段,其次,概括要点时,应明确分点归纳,使答案条理清晰。3答案示例:(1)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第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

28、械的”,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段“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2)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第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段“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雌尊雄卑。解析:一般来说,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是严肃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奥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包括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等等,都属于语言特色的范畴。解答此题,应先确定该文的主要语言特点,然后结合文本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突出相对应的语言特色。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投稿可联系QQ:10845918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