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46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19561964年,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为年均10.3%,超过所有工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进入历史上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这些现象()A.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典型表现C.说明美国深陷经济危机难以自拔D.是美苏争霸在政治领域的体现【解析】选A。19561964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其后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匹敌的水平,说明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故选A;赫鲁晓夫
2、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排除B;这一时期美国并非一直深陷经济危机,排除C;这些现象是美苏争霸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排除D。2.1971年,苏联政府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选D。从题干信息“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选D。勃列日涅夫改革本身并没有跳出苏联模式的框架,不可能发
3、展市场经济,A、B、C错误。3.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解析】选D。“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改变苏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没有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故B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故C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故D正确。4.赫鲁晓夫统治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
4、。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选B。依据材料信息“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政府曾试图利用经济手段来激发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因此B正确。A、C错误,这一思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并未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也没有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 D错误,该思想实质上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并非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5.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在致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中,把苏联比喻为“一辆巨大的卡车”,而驾驶员“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却用另一只脚踩
5、刹车”。这里的“踩加速器”是指()A.利用科技革命成果B.巩固计划经济体制C.支持第三世界国家D.加快军事工业发展步伐【解析】选A。1970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重工业领域,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发展军事工业,故A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苏联模式,而不是巩固计划经济体制,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经济领域的内容,不是政治领域,故C错误;加快军事工业发展步伐不符合“踩加速器”,故D错误。6.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了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充分理
6、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苏联模式的框架下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变革。分析选项,B表述准确,符合题意。7.某学者说:苏联解体是由于美国“插手”;美国前国务卿贝克认为苏联演变是“遏制起了作用”;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则明确表示,苏联发生的事情是“我们的价值观念的道义力量的胜利”。这些材料旨在说明苏联解体()A.是西方“
7、和平演变”的结果B.是美国进行直接干预的结果C.根源是美苏争霸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的【解析】选A。材料“美国插手遏制起了作用我们的价值观念的道义力量的胜利”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和平演变”,导致苏联解体,故选A。“和平演变”并不等于直接干预,B排除;材料未涉及美苏争霸的信息,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戈尔巴乔夫改革,D排除。【拓展延伸】“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加固训练】“他
8、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芯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上述评论针对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选D。“一直到剥光为止”,表明该苏联领导人的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选D。8.20世纪9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天鹅绒革命”,剥夺了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天鹅绒革命”的含义应是()A.暴力革命B.流血冲突C.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更迭D.在外力的干涉下实现了政权更迭【解析】选C。“天鹅绒革命”是指东欧剧变时,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就实现了政权
9、更迭,如天鹅绒般平和柔滑,因此而得名,故选C。A、B、D错误,排除。9.南斯拉夫改革具有自己独特的探索道路,与苏联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B.重点发展重工业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解析】选A。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改革的特色,体现了与苏联模式的不同,A正确;B、C、D都属于南斯拉夫与苏联模式的相通之处,排除。10.下面的关系图说明了()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B.两极对峙格局基本形成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解析】选D。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作为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第二次
10、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模式在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得到推广,如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而南斯拉夫由于后来没有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建设,被排挤出了社会主义阵营。所以关系图说明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D符合题意;图示信息不能得出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也与两极对峙格局无关,排除A、B;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建设的成就,排除C。1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出现了“更名潮”。“更名潮”的出现说明这些国家()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政治体制的变革C.对外政策的调整D.共产党失去政权【解析】选A。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
11、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国家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B、C、D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对此的论述,因而是错误的。12.下表中的数据变化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表(台/百户)1985年1990年1995年1998年2000年电冰箱6.5842.3366.2276.0880.13洗衣机48.2978.4188.9790.5790.52彩电17.2159.0489.74105.43116.56A.改革开放改变了我国城乡经济面貌B.我国电器制造业居世界首位C.“入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D.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解析】选D。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表可知,从1
12、985年到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电的数量是在逐渐提高的,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故选D。题干仅仅体现的是城镇居民的情况,没法反映城乡经济面貌,排除A;题干没有提到我国电器制造业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排除B;我国“入世”是在2001年,与上述表格时间不一致,排除C。二、非选择题(13题12分,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中共中央在1983年下发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它的主要精神: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搞活经济,继续放宽某些政策,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总之,“就是要按照我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
13、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经过一年的实行,农业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摘编自中国现代史材料二1953年9月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就提倡种植玉米。1955年他在中央全会的决议中指出“玉米是最高产的作物,应该在我国所有地区广泛推广”,要求到1960年播种面积至少扩大到2 800万公顷有些地区的玉米完全被冻死或者干死,没有任何收成。1956年农业丰收,这一特殊情况使赫鲁晓夫头脑发热,1957年5月,他未经中央讨论,在列宁格勒一次集会上宣布三四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在肉类、奶类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惊人目标。这一目标遭到苏联党内一些
14、人和经济学家的反对,也受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的嘲笑,他却还是一意孤行。1957-1964年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只从37公斤增至40公斤,美国1961年人均肉类产量却有100公斤,三四年内在肉类生产上赶超美国的目标成了人们的笑料。摘编自唐士润评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赫鲁晓夫农村改革的特点,综合中苏农村改革说明发展现代农业要注意的因素。(6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中央一号文件”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党中央的重视、制度的改革、改善农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技术改革
15、和结合我国国情。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赫鲁晓夫就提倡种植玉米”“这一特殊情况使赫鲁晓夫头脑发热”“三四年内在肉类生产上赶超美国的目标成了人们的笑料”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主要是企图以高产作物为突破口,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标;制定目标主观臆断,急于求成;不顾客观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个人作风专断,一意孤行。第二问,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注意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提高农民积极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答案:(1)原因: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并下发“中央一号文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注意合理调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比例,改善农业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技术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
16、含量;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政策。(6分)(2)特点:企图以高产作物为突破口,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标;制定目标主观臆断,急于求成;不顾客观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个人作风专断,一意孤行。(3分)因素: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科技兴农;群策群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优先选择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
17、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材料二材料三下表为1981-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年份1981-19851986-19891990社会总产值3.31.8-2国民收入3.21.0-4劳动生产率3.1-2(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4分)(2)材料二中图示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的什么历史信息?(4分)(3)材料三中,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4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信息“由于优先选择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
18、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从粮食产量和生态环境角度概括得出。第(2)题由材料二中图示的时间信息可知,该图示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信息。“历史信息”,依据图示中工业和农业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增长。第(3)题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从苏联模式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从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改革要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角度分析。答案:(1)不良后果:粮食生产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4分)(2)人物:勃列日涅夫。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增长。(4分)(3)主要原因:苏联模式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启示: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要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