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460.50KB ,
资源ID:667180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6718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年经典推荐 全程方略》2015届高考历史专项精析精炼:考点9(2012年)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年经典推荐 全程方略》2015届高考历史专项精析精炼:考点9(2012年)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

1、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考点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2012安徽文综T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北宋商业的突破,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解题的突破口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通晓”“终日”等。【解析】选A。具体见下面的思维导图:2.(2012安徽文综T15)据有关统

2、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也考查行政区域的空间位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空间认识能力,突破口是从图中找出选项所在的空间位置然后进行计算,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解析】选B。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A项无法判断;C项结论太绝对;D项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B项中江浙

3、行省、江西行省和湖广行省比例值加起来超过一半以上。3.(2012北京文综T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两点:(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原因。(2)时间:秦汉至明代。【解析】选A。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从而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故判断A项正确。B项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商人也有被称为“儒商”的,故B项不

4、正确;C、D两项与史实不符。4.(2012福建文综T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解题指南】本题重在通过材料体现古代城市的布局特点,来反映统治者规划和建设城市的政治意图,解题时注意“皆中绳墨”“无所容足”和“不复相参”几个关键词。【解析】选C。具体分析如图示:5.(2012福建文综T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

5、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解题指南】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如“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则商贾流通矣”和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解析】选B。材料信息着重强调了农、工、商并行对于发展社会经济和增加国库收入的重要性,A和C所阐述的“重农抑商”显然与材料信息不符,D所阐述的“社会稳定”与题干中谋求国财增加有差异,只有B肯定商业发展符合题意。6.(2012广东文综T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

6、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注意以下两点:(1)注意时间:商代。(2)正确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征。【解析】选D。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关键信息:商代、牛耕。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而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相较而言,D项是最有利的证据;A项容易错选,注意牛骨的出土不一定说明牛耕的出现,如中国先人已能驯养牛。7.(2012江苏单科T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

7、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解题指南】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这些反映了当时的主要手工业部门。【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有“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等主要手工业部门,如“攻木之工”,详细地记载了车的制作方法,“攻金之工”,介绍了青铜合金配比的知识等。这表明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8.(2012江苏单科T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

8、.“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解题指南】提取图片信息,图片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状况,逐一分析备选项,选出符合宋代“市”状况的选项。【解析】选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反映市坊界限打破,符合图中北宋情形。A、B、C三项和图片反映的商业信息不相符。9.(2012山东文综T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自然经济解体家庭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B. C. D.【解题指南】本题考查

9、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1)“纺织花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2)“勤有余布”对社会经济有何作用。【解析】选B。“以自衣被”说明了纺织花布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符合自然经济的特点;“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说明了织布的多余部分拿到集市去卖,再由商人贩卖到城市,说明了商品买卖的情形。与题干信息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0.(2012天津文综T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

10、明确两点:(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时来到中国的。(2)刺桐港是一个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对外交往状况的理解能力。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朝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11.(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

11、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2)以上关键信息是关于地方豪族田宅、财产的内容,由此说明抑制豪强可以防止他们买田置地,由此来缓解土地兼并。【解析】选C。从题干的关键信息分析判断C正确;题干主旨是中央对地方豪强抑制而A项体现的意思与题干矛盾,因此A项错;B项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在题干中看不出来,不合题意,B项错;D项说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这一说法错误,故D项错。12.(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

12、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后期松江”“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2)联系教材明朝中后期我国工商业的繁荣,尤其是松江地区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解析】选B。由题干主旨可以看出是松江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大抵以十分

13、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有这句话可以为证。A项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农业的衰退在题干中看不出,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时明代农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故A项错;C项贫富分化在题干材料中看不出,故C项错;D项说法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和题干意思矛盾,故D项错。13.(2012浙江文综T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1)时间信

14、息:东汉时期。(2)材料信息:要求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材料。【解析】选C。“殖至三百顷”“资至百万”等信息可见A项符合题干信息,不可选;材料中可见庄园经济生产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各方面,而且有“闭门成市”这样的表述,可见B项不可选;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题干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民间集市的表述,因此C项符合题意(注意:不可错误理解“闭门成市”为民间集市);材料涉及多领域的生产情况,D项不合题意。14.(2012海南单科T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

15、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明朝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突破口是服饰的变化。【解析】选D。A项不符合,明初规定衣饰体现等级,而后来读书人崇尚“妇人红紫之服”,这不符合理学的伦理规范;B项当时专制制度是加强而不是松弛;C项在之前市民阶层早已兴起。15.(2012海南单科T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16、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奴隶社会的农业政策,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突破口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以及周朝制度的沿革。【解析】选D,具体解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项周代有些制度只是留下观念如宗法制排除B项题干只反映了政府的经济活动,不是政治制度排除C项重农抑商是战国商鞅提出来的排除D项强调经济的主体农业和纺织业正确二、选择题16.(2012海南单科T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

17、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

18、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明朝的对外政策和经济政策,考查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解析】第(1)题首先概括材料中背景:对材料“入海为盗”;“不足以供给”等进行提炼;结合所学可知是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第(2)题原因从材料中概括如“断其生路”、“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对其进行概括提炼;影响一方面从原因找,另一方面从增加国家税收等角度分析。【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4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格的海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8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