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696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通用版高效作业知能提升:单元过关检测(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过关检测(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0广东珠海一模)下列关于遗传、变异及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各种生物的性状都是通过DNA遗传给后代的,DNA是遗传物质B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C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导致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及相应的细胞功能发生改变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解析:选A。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变异具有多害少利性,B正

2、确;基因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导致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及相应的细胞功能发生改变,C正确;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可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D正确。2(2020吉林长白山质量监测)杰弗理C霍尔等人因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中发现若改变果蝇体内一组特定基因,其昼夜节律就会被改变,这组基因被命名为周期基因。这个发现向人们揭示出天然生物钟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从而可能改变生物的性状B控制生物钟的基因A可自发突变为基因a1或

3、基因a2C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可以发生基因突变D科学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周期基因的变化解析:选D。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但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A正确;基因突变往往是突变为其等位基因,因此控制生物钟的基因A可自发突变为基因a1或基因a2,B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病毒也可以发生基因突变,C正确;基因的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D错误。3. (2020福建厦门高三模拟)某动物一对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及其位置如右图所示,该动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若干精细胞中,出现了以下6种异常精子。下列相关

4、叙述正确的是()A1和6属于同一变异类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2、4、5同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片段断裂C3发生的变异一般不改变碱基序列,是变异的根本来源D以上6种异常精子的形成都与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有关解析:选B。题图中1和6的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A错误;题图中2、4、5均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分别发生了缺失、重复和倒位,因而都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片段断裂,B正确;题图中3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发生了碱基序列的改变,是变异的根本来源,C错误;以上6种异常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只有1和6可能与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5、有关,D错误。4(2020江西五市八校联考)下图是某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2n4)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正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B图甲所示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图乙中和上相应位点的基因A、a一定是基因突变造成的D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量之比为112解析:选C。该生物(2n4)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题图甲中细胞每一极均有4条染色体,应为有丝分裂后期,A项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项错误;该生物体细胞中不含有a基因,题图乙中姐妹染色单体和上相应位点的基因A、a一定是基因突变造成的,C项正确;题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量之比为

6、122,D项错误。5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某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此现象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造成的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使某条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C用射线处理生物使其染色体上数个基因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D染色体结构变异中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数目,对生物的性状不会产生影响解析:选B。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高茎豌豆是杂合子,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亲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所致,A项错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属于基因重组,可以使某条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也可以使某条染

7、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B项正确;射线处理生物使其染色体上数个基因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而基因突变不会改变基因数量,C项错误;染色体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但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进而对生物的性状产生影响,D项错误。6(2020广东中山期末)下图表示培育新品种(或新物种)的不同育种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自交的目的不同,后者是筛选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子B过程的育种和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均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C过程的育种方法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过程的育种方法能产生新的基因D图中A、B、C、D、E、F中的染色体数相等,通过过程产生的新物种的染色体数是B的两倍

8、解析:选D。题图中过程为杂交育种,其中过程自交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产生符合要求的性状,后者是筛选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子,A正确;题图中过程为单倍体育种,过程是多倍体育种,二者均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B正确;杂交育种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诱变育种(过程)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C正确;题图中E幼苗是由花药发育而来的,为单倍体植株,染色体数目减半,即E中的染色体数目是A、B、C、D、F中的染色体数目的一半,D错误。7将基因型为Aa(品系甲)的玉米幼苗芽尖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幼苗(品系乙)。将甲、乙品系间行种植,自然状态下生长、繁殖,得到子一代丙。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显微镜下观察

9、品系乙的根、茎、叶细胞,在分裂中期时三者染色体数目相等B品系甲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品系乙植株自交后代全为显性C品系甲作父本,品系乙作母本进行杂交,后代基因型为四种,比例为1551D子代丙个体中存在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等多种情况解析:选C。据题干信息,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玉米幼苗的芽尖,品系乙的根、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等,A错误;品系甲(Aa)自交,后代有AA、Aa和aa,发生性状分离,品系乙是品系甲(Aa)的玉米幼苗芽尖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自交后代基因型有AAAA、AAAa、AAaa、Aaaa、aaaa,后代有显性性状也有隐性性状,B错误;AAaa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AAAaaa

10、141,品系甲(Aa)和品系乙(AAaa)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aa1551,C正确;甲、乙品系间行种植,存在甲自交、乙自交和甲乙杂交三种情况,甲自交后代都是二倍体、乙自交后代都是四倍体、甲乙杂交后代都是三倍体,D错误。8(2020福建莆田六中期中)八倍体小黑麦(8N56)是六倍体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后经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形成的,据此可推断出()A普通小麦与黑麦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秋水仙素能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八倍体小黑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出来的植株是四倍体D八倍体小黑麦产生的单倍体植株不可育解析:选D。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无法产生可育后代,因此普通小麦与黑

11、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着丝点分裂之后产生的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小黑麦经减数分裂产生的花粉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称为单倍体植株,C错误;由于小黑麦产生的单倍体植株无同源染色体,不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正常的配子,故表现为高度不育,D正确。9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后,可能诱发基因突变而改变生物的某些性状。下列处理过程最可能引发基因突变,并由此产生相应实验结果的是 ()A用缺镁的“完全培养液”培养水稻幼苗,幼苗叶片失绿变黄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获得无子果实C用X射线等射线综合处理青霉

12、菌,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D用含有S型肺炎双球菌DNA的培养基培养R型细菌,获得S型细菌解析:选C。用缺镁的“完全培养液”培养水稻幼苗,幼苗因缺镁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导致幼苗叶片失绿变黄,这属于环境条件影响表现型,A不符合题意;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生长素刺激子房发育,形成无子果实,该过程并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B不符合题意;用X射线等射线综合处理青霉菌后,通过筛选而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这最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C符合题意;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用含有S型肺炎双球菌DNA的培养基培养R型细菌,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外源DNA(或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细胞内导致的,

13、属于基因重组,D不符合题意。10(2020湖南双峰一中月考)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二倍体草莓(2N14)幼苗若干,随机分组,每组30株,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幼芽,得到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B高倍镜下观察草莓茎尖细胞的临时装片,发现有的细胞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为56C秋水仙素与龙胆紫一样属于碱性染料,能对染色体着色,从而诱导染色体加倍D实验表明,用质量分数为0.2%的秋水仙素处理草莓幼苗的幼芽1 d,诱导成功率在处理的组别中最高解析:选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A项正确;二倍体草莓经秋水仙素诱导成功后,染色体数目加倍成28,有丝分裂

14、后期染色体数目为56,B项正确;秋水仙素不能对染色体着色,其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项错误;用质量分数为0.2%的秋水仙素处理草莓幼苗的幼芽1 d,诱导成功率在处理的组别中最高,D项正确。11(2020福建福州期末)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由交配是保持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的充分条件B自然选择直接对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C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解析:选A。在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等条件下,种群基因频率不变,A错误;自然选择直接对生物个体的表

15、现型进行选择,B正确;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C正确;“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D正确。12(2018浙江11月选考)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解析:选D。金鱼草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构成其基因库,A错误

16、;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粉红花的产生是因为基因C对c表现为不完全显性,一对等位基因不存在基因重组,C错误;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35240)(352540)2100%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352540)100%40%,D正确。13(2020黑龙江双鸭山一中月考)下图是某种动物的生活区域被一条20米宽、南北向的公路和一条也是20米宽、东西向的铁路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四个区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物种的基因多样性可能会增加B地理隔离影响该物种个体间的基因交流C该物种在四个区域内的生存斗争均可能加剧D该物种在区域进化方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选

17、D。某动物的生活区域被分成4个小区域后,因为生物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影响了该物种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所以其基因多样性可能会降低,也可能会增加,A、B正确;该生物在各自的区域内活动,由于活动面积减小,生存斗争可能加剧,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生物的进化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D错误。14(2020广东六校一模)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必须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B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放归自然将改变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C在生物的变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突变D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对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解析:选

18、A。多倍体形成新物种时,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对于原有野生种群来说是迁入个体,会影响原有野生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是易位,属于染色体变异,也属于突变,C正确;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不利变异基因频率会下降,故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对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D正确。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5(2020济宁高三统考

19、)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朱红眼基因ca、辰砂眼基因v为一对非等位基因B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基因cb与基因w互换实现了基因重组C常染色体DNA上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一定导致基因突变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a、cb、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解析:选AD。因为朱红眼基因ca位于常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v位于X染色体上,二者不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属于非等位基因,A正确; 基因cb位于常染色体上,而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二者不是同源染色体,因此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不能发生互换,B错误;常染色体DNA上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一定导致基因突

20、变,如果碱基对改变的位置位于非编码区或基因间区,则一般不会导致基因突变,C错误;图示中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因此二者可以出现在同一极,进入同一个细胞中,该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两极,则位于其上的基因也随之移向两极,故基因ca、cb、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16.某开红花豌豆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片段缺失且多了一条染色体,研究发现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无活性),在减数分裂时,三条染色体可以随机两两联会并正常分离,剩余的一条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基因B控制红花性状,基因b控制白花性状,

21、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该植株根尖分生区细胞中三条染色体联会的情况B该植株减数分裂能产生BB、Bb、B、b四种雄配子且比例为1111C该植株为父本,正常植株为母本,则杂交后代中有2/5含缺失染色体D如果该植株自交,其后代的性状表现一般是红花白花291解析:选CD。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会发生联会,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在减数分裂时,三条染色体可以随机两两联会并正常分离,剩余的一条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可知,该基因型为BBb的植株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BBBbBb1221,又根据“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无活性)”,故雄配子

22、的种类及比例为BBBbBb1211,B错误;该植株为父本,其产生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BBBbBb1211,正常植株为母本,其产生的正常雌配子与雄配子BB结合形成的子代一定含有缺失染色体,与雄配子Bb结合形成的子代含有缺失染色体的概率为1/2,故杂交后代中有2/5含缺失染色体,C正确;如果该植株自交,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BBBbBb1221,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BBBbBb1211,后代开白花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6)(1/5)1/30,所以后代的性状表现一般是红花白花291,D正确。17下图是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四倍体西瓜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B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

23、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C上述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三倍体植株所结的无子西瓜一定不会形成种子解析:选AD。四倍体西瓜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A错误。秋水仙素可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B正确。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三倍体无子西瓜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但也可能形成正常配子,其概率极低,对三倍体植株授以二倍体植株的花粉,三倍体植株所结的无子西瓜偶尔也会形成少量种子,D错误。18下图表示某动物一个精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配对时的一种情况,AD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相互交

24、换的基因可以进行表达C每条染色体在该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D这种变异会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型解析:选AB。图示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A正确;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相互交换的基因可以进行表达,B正确;图示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点还没有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图示变异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新的基因,D错误。19某自由交配的桦尺蠖种群在、几个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统计基因型为BB、bb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段内B、

25、b的基因频率发生剧变,不一定有新物种形成B在、段内基因型为Bb的个体数量均为40个,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C在、段内环境的选择作用不同,段内环境变化,基因型为bb的个体适应性减弱D在、段内基因频率的剧变,是因为分别发生了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解析:选AC。在段内开始时,B的基因频率30%(1/2)(130%30%)50%,b的基因频率也为50%;段末时,B的基因频率50%(1/2)(110%50%)70%,b的基因频率为30%。由此可知,在段内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有新物种形成,A正确。在、段内基因型为Bb的个体数量均为40个,但是在段内,B的基因频率为70%,

26、b的基因频率为30%;在段内B的基因频率10%(1/2)(110%50%)30%,而b的基因频率为70%,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种群发生了进化,B错误。由题图可知,在、段,BB和bb基因型频率变化趋势不同,B、b的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也不同,说明环境的选择作用也不同;段内环境变化,基因型为bb的个体适应性减弱,b的基因频率变小,C正确。在、段内基因频率的剧变,是因为自然选择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不同,而非发生了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D错误。20(2020潍坊高三模拟)假设某一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27、()A该地区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为2a/(1a)B该地区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2C该地区女性个体中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c)2D该地区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2(2cc2)解析:选ACD。已知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频率为a,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a,因此该地区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2(1a)a/2(1a)a(1a)(1a)2a/(1a),A正确;已知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频率为b,则该地区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B错误;已知抗维生素D佝

28、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频率为c,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c,因此该地区女性个体中不患抗生素D佝偻病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c)2,C正确;该地区女性个体中,患有红绿色盲的概率为b2,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概率为1(1c)22cc2,因此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为b2(2cc2),D正确。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4分。21(12分)(2020福建福州八县协作校期中)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准,云南省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从各个民族采集来的DNA基因样本都存放在云南大学的基因库里,这个基因库是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历时3年完成的。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

29、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概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_。(2)如图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基因A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图中在_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其中_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在T点时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_。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一种新的变化,使得生存能力AAAa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

30、aa的基因型频率为_。解析:(1)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概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题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QR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其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从图中无法判断出是否形成生殖隔离,因此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

31、基因型频率10%(1/2)30%25%。现假设甲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则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0、30、60,若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1、33、54,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54/(113354)100%55.1%。答案:(1)基因交流(2)QRA不一定25%55.1%22(10分)(2020江西上高二中模拟)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一种X连锁智力低下的疾病,在X染色体长臂末端有一脆性部位(细丝部位),是X染色体上F(显性)基因CGG重复过度扩增突变成f基因导致的。请回答下列问题:(1)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_

32、(填“能”或“不能”)通过显微镜检测,为什么?_。(2)某同学推测CGG重复过度扩增会导致相应基因编码蛋白氨基酸数量增多,该推测科学吗? _,原因是_。(3)不携带致病基因人群中大约1/230的女性和1/360的男性携带一个所谓的前突变(F基因),其本身并无症状,但女性传递给子女时,会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某健康女性(无致病基因)与一健康但带前突变男性结婚,其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_。为什么患病的一定不是女儿?_。解析:(1)X染色体上F(显性)基因CGG重复过度扩增突变成f基因,导致X染色体长臂末端有一脆性部位(细丝部位),这个部位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2)基因中的CGG重复过度扩增有可

33、能导致终止密码子延后,也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甚至不能编码相应的蛋白质。(3)据题干可知,不携带致病基因人群中大约1/230的女性可能会将XF传递给子女,并出现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的情况,而男性X染色体上F基因传给女儿时不会再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所以某健康女性(无致病基因)与一健康但带前突变男性结婚,后代中只有儿子会出现患病的情况,故其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1/230)(1/4)1/920。由于女儿患该病必须带两个致病基因,且男性携带的F基因传递给女儿时,不会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故该夫妇所生女儿不可能带有两个致病基因,一定不会患该病。答案:(1)能因为该基因突变会导致X染色

34、体长臂末端有细丝部位,所以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2)不科学碱基的增添也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甚至不能编码相应的蛋白质(3)1/920因为其父亲X染色体上带前突变的F基因传给女儿时不会再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而女儿患该病必须带两个致病基因23(10分)(2020湖北荆州一模)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p)侵染水稻引起的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与使用农药相比,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水稻稻瘟病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水稻细胞相比,Mp细胞最突出的特点是_。(2)若采用高能射线处理正在萌发的水稻种子或幼苗,培育出抗稻瘟病水稻所依据的

35、育种原理是_;运用杂交实验或基因工程的方法,将抗稻瘟病基因“嫁接”到水稻细胞的染色体上,培育出抗稻瘟病水稻所依据的育种原理是_。(3)Mp是由不同基因型组成的群体,侵染和危害水稻的基因有多种。在水稻种植区,如大面积连续种植某个含单一抗稻瘟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将会引起Mp种群中相应群体的基因频率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而对Mp其他群体不起作用,使该单抗稻瘟病水稻的抗性逐渐减弱。(4)采用高能射线处理,可培育出水稻染色体同一位点有多种不同等位基因的抗稻瘟病新品种(以针对Mp其他群体)。该实例可以说明_。(5)为判断某抗稻瘟病水稻是否为纯合子,最优化的实验设计思路是_。答案:(1)细胞没有

36、成形的细胞核 (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3)下降(4)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5)让该抗稻瘟病水稻自交,观察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24(12分)(2020广东珠海一模)大豆是雌雄同花植物,科学家从大豆种群中分离得到一株雄性不育单基因突变体甲,为确定其遗传机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雄性不育突变体甲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_,导致其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2)让野生型大豆与该雄性不育突变体甲进行杂交,F1均为雄性可育,F1自交得F2,其中雄性可育雄性不育31,说明雄性不育属于_性状,该性状的遗传遵循_。(3)已知大豆M基因的隐性突变也会导致雄性不育(雄性不育突变体乙),科学家

37、为确定两种突变体是否属于同一突变基因,做了以下实验:将雄性不育突变体乙与野生型大豆杂交得到F1,再将F1与雄性不育突变体甲进行杂交,得到F2。若F2_,则说明二者都属于M基因发生的突变。若F2_,则说明二者属于不同基因发生的突变。解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其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2)野生型大豆与雄性不育突变体甲杂交得到F1,F1均为雄性可育,这说明雄性不育为隐性性状,F1自交获得的F2中雄性可育雄性不育31,这符合分离定律的性状分离比,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3)若二者都属于M基因发生的突变,则将雄性不育突变体乙与野生型大豆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相

38、当于Mm,突变体甲的基因型为mm,二者杂交所得F2为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1。若二者属于不同基因发生的突变,假设突变体甲是由N基因的隐性突变形成的,则将雄性不育突变体乙与野生型大豆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相当于MmNN,突变体甲的基因型为MMnn,二者杂交所得F2全为雄性可育。答案:(1)增添、缺失或替换(2)隐性分离定律(3)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1全为雄性可育25(10分)家蚕(核染色体组成为2N56),其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有斑纹(A)对无斑纹(a)为显性,A和a所在的常染色体偶见缺失(但基因A/a所在的片段并没有缺失,如图1)现象,表示为A0、a0。家蚕的正常体壁(B)对透明体壁(b)为显

39、性,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研究家蚕的基因组,应测定_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2)研究发现染色体缺失的卵细胞不可育,而染色体缺失的精子可育。基因型为A0aZBZB的个体,产生的可育配子的基因组成为_;基因型为A0aZbW的个体,产生的可育配子的基因组成为_;这两个亲本家蚕杂交,得到的F1中,有斑纹正常体壁雄性所占的比例为_。(3)雄蚕由于吐丝多、丝的质量好,更受蚕农青睐,但在幼蚕阶段,雌雄不易区分。科学家利用已培育出的限性斑纹蚕(如图2)和无斑纹异性蚕杂交,选择其后代中表现型为_(填“有斑纹”或“无斑纹”)的个体培养,得到的都是高产的雄蚕。限性斑纹蚕的培育过程所依据

40、的原理是_。解析:(1)家蚕(核染色体组成为2N56),其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若要研究家蚕的基因组,应测定27条常染色体Z染色体W染色体共29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2)染色体缺失的精子可育,因此基因型为A0aZBZB的雄蚕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可育配子的基因组成为A0ZB、aZB。染色体缺失的卵细胞不可育,基因型为A0aZbW的雌蚕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可育配子的基因组成为aZb、aW。基因型为A0aZBZB的雄蚕与基因型为A0aZbW的雌蚕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0aZBZb(有斑纹正常体壁雄蚕)、aaZBZb(无斑纹正常体壁雄蚕)、A0aZBW(有斑纹正常体壁雌蚕)、aaZBW(无斑纹正常体壁雌蚕),因此有斑纹正常体壁雄性所占的比例为1/4。(3)分析题图可知,图中的限性斑纹雌蚕的基因型为aaZWA。在生产中,可利用限性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培养出能根据有无斑纹辨别幼蚕性别的后代。用限性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培育后代的遗传图解如下:选择其后代中表现型为无斑纹的个体培养,得到的都是高产的雄蚕。限性斑纹蚕的产生是由于号染色体上的一个片段(含A基因)移接到W染色体上,因此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答案:(1)29(2)A0ZB、aZBaZb、aW1/4(3)无斑纹染色体变异(或易位或染色体结构变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