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696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在历史高考试题中,问答题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题型,自1978年恢复全国高考以来,一直到高考题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问答题不仅稳住了“阵脚”而且还愈来愈显得生机勃勃(2000年全国历史高考中,主观题共76分,其中材料解析占33分,而问答题则占43分)。究其原因,主要是问答题通过文字表达形式,能全面深入地考查学生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是其它题型无法替代的,特别是近几年的命题者不断挖掘问答题题型潜力在命题技巧和设问方式上趋向完善和成熟,使问答题也从单一型走向综合型,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问答题的类型显得丰富多彩,能力考查

2、的力度不断加大,这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但也成为了应试者失分颇多的题型,因此掌握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技巧,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一、问答题的结构一般来说,一道完整的历史问答题,包含四种构题成分:1、提示语: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题目中的,“简述”、“比较”、 “概述”等等。根据这些解答的提示语可确定题型。2、答项语: 即要求回答的内容的成分,如“情况”、“经过”、“内容”、“结果”等等。 3、主干语(或中心语): 即指明答项内容的对象的成分,它提示答案围绕的中心和落脚点。4、 限定语: 限定解答内容或解答对象的时间、空间、角度、频率等等的成分。如图所示 二、问答题的分类问答题的分类,首先

3、确定分类的标准,同一题目,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划分的类型也不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标准:答题形式:“大跨度、高概括题”和“小切口、深分析题”;回答方式:叙述题、论述题、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创新程度(思维空间):封闭式、开放式;答题内容: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历史时代: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空间范围:中国史、外国史;研究高考历史问答题的分类,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各类题型的特征的认识,找到有效的解题方法,以便于对症下药,还可使我们多一些判断命题走向的线索,减少复习的盲目性。三、问答题的解题技巧 要答好问答题,必须掌握问答题的解题技巧,一般来说,历史问答题的答题技巧是通过以下历史问答题解题过程

4、的“三步曲”体现的:审题定位 构思拟纲 行文作答第一步 审题定位: 审题明意,这是答好问答题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如果审题出了偏差。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审题定位强调一个“准”字。因此要在以下两方面要下功夫:1 划准构题成分,做到四审定:1) 划准提示语,审定题目类型2) 划准答项语,审定求答项目3) 划主语准干,审定解答对象4) 划准限定语,审定限制条件2 审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 高考问答题的内容大多数依托课文,因此课本上有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对照,找出内在联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知识定位准确,审题定位这一步方告结束。第二步

5、构思拟纲: 一个较好的问答题答案,不仅取决于审题,还取决于构纲,构思拟纲是解题的中心环节。因为历史问答题一般跨度较大,内容多而复杂,考生如果想到哪就答到哪,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拉四的现象。构思拟纲能尽可能减少上述现象的出现,它虽花了一些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环节将对下一步的行文作答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构思拟纲要强调一个“精”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答案要精心设计,全面考虑。 在下笔之前,我们应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按题目的要示全面回忆,力求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基本观点全部到位。对答案要点进行精心设计和全盘考虑的同时,拟出提纲。 2、提纲要精炼简洁。 列提纲就如作文的

6、打草稿,它对准确答题很有帮助。但由于它只供自己答题时参考对照,因此不用写得很详细,只要能体现答案的内容要点和层次结构便可以了,有时十几个字,几十个字已可以解决问题了,所以强调精炼简洁。第三步行文作答: 再扎实的基本功,再高超的能力,再精妙的构思,也要通过行文才能表现出来,所以这一环节不能忽视,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了。行文作答过程中,我们认为应该按照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的第9、第10条能力要求,即“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谨”,以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此外,在文字表述的形式上,要做到“三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 对于上述历史问答解题技巧,我们强调一点“历史问答题的解答,虽有方法

7、,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于不同类型的问答题,可灵活运用上述解题技巧并形成各种特色的解法。在下面的分述中,我们举了一些高考典型题例,供大家思考、应用,以便悟出不同类型的问答题的解题技巧。(一)叙述题题型特点 叙述题是问答题中最基本的题型,此类题型的要求是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灭的过程,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作系统的归纳叙述。其提示语有“简述”、“概述”、“试叙”、“如何”、“怎样”、“是什么”、“有哪些”之类。 典型题例 简述我国古代水稻种植情况的发展变化,(7分)并说明其原因。(6分) 分析指导 此题选自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

8、东卷),此题第一问就是要求考生把分散在中国古代史不同时期的有关水稻种植的情况进行归纳叙述,简单列出要点,以体现我国古代水稻的发展变化历程,由于单纯的叙述题主要是考查再认,再现的记忆能力,能力考查层次偏低,近几年高考很少单独出题,所以此题的第二问在能力要求上作了调整提高,要求考生分析说明我国水稻发展的原因。 答案要点 1 发展:(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人已种水稻。(1分)(2)南朝时期,水稻栽培种植技术有了提高。(1分)(3)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不断推广种植。(1分)(4)南宋时,水田增加,苏湖地区稻米产量很大。(2分)(5)明代南方种植双季稻(三季稻)。(2分)2

9、 原因:(1)兴修水利;(1.5分)(2)政府提倡推广;(1.5分)(3)中外经济交流; (1.5分)(4)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的提高。(1.5分)(二)论证题题型特点 论证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论”。即要求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史实的透彻分析,说明道理,得出结论,来论证某一观点或结论的正确或错误。其提示语有“说明”、“论证”、“证明”、“试论”、“谈论”、“为什么”之类。典型题例 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试用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说明这一论断。(15分)分析指导 本题是1992年“三南”(即湖南、云南、海南)地区高考题。此

10、题要求用两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证明毛泽东的论断,属正面论证题,解题时要注意既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中概括出“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的史实,又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中概括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的史实,从而说明中共在统一战线中,不搞无原则的退让,必须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的正确。此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论证题的“讲道理”,一定要建立在“摆事实”的基础上,即以史实为依据,做到史论结合。答案要点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陈独秀害怕统一战线破裂,接受蒋介石的要求,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2分)。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武汉政府内的反动势力也不断

11、增长,反动军官制造“马日事变”。陈独秀坚持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禁止农民没收地主土地,解除工农武装。结果,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3分)。陈独秀以退让求团结,导致统一战线完全破裂,国民革命失败(2分)。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多起反共惨案,制定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方针和反对顽固势力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打退了国民党的进攻(3分)。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又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发动全国性的抗议运动,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被迫缓和紧张局势(3分)。中国共产党以斗争求团结,最终巩

12、固了统一战线,壮大了人民力量,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2分)。(三)分析题 (含“小切口、深分析类)题型特点 分析题的特点是“析”,即重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特征或它们的某些方面进行“辨析”、“简析”、“分析”、“指出”之类。典型题例 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4分)分析指导 此题是1994年全国高考历史题。它要求考生通过墨子言论的思想核心“兼爱

13、”、“非攻”这一切口,对其进行社会根源和积极意义多层次上的深度分析,所以本题属于典型的“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分析、评价、能力。题目的第一问,考查了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能力。第二问较难,教材中并没有直接讲述战国初期墨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只能根据教材中涉及到的战国初期思想家代表的阶级利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思维加工和历史理论思考,尤其是要初步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回答问题。第三问,同样要求考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当时墨子思想的地位、影响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作出客观的评价,肯定其积极意义。 透过此题,我们可体

14、会到分析题(包括“小切口,深分析”)的问答题型,着力考查三种能力:“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显然,此类题的能力层次颇高,代表了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所以应加以重视。答案要点 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2分)。 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

15、(4分)。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2分)阐述“兼爱”、“非攻”的积极意义,按以下三个层次评分,不得累计,即最高分为6分。第一层次:墨子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2分)第二层次: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4分) 第三层次: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2分)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2分)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潮流。(1分)墨

16、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1分)(四)比较题题型特点 比较型的问答题最明显的特点是“比”,即要求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在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以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比较题的提示语有“比较”、“对比”、“与相比”之类。典型题例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9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

17、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6分)分析指导 此题选自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卷第41题。此题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命题设计的选材上,一改以往平铺直叙的普通比较题的形式,改由原始材料构成的材料式比较题;二是题目对比较的项目作了限定,指向性强;三是此题不是纯粹单一形式的比较题,而是揉合了其他类型题目的成分。不难看出,此题的提示包括“比较”和“分析”两个,也就是讲此题既要比较,又要分析,说明高考比较题在命题的发展趋向上已由单一型比较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难度有所加大。但此题也有其较容易的地方,就是题目直接列出了要求比较的要素(即答项语的目的,性质,历史影响),比较的范围指向性强,这较之有的

18、比较题没有指定比较内容或项目,考生只能依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去组织答案,此题在这方面的思维能力的要求又有所回调。我们认为考生应用两手准备,假如题目没有指定或限制比较的项目,我们一般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比较:比较项相同点不同点背景原因目的条件过程内容方式概况评价性质特点结果作用影响局限 当然,行文作答时并不要求列表,但是,在构思拟纲的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上先列简表格。另外,比较项的选择,要依据有关要求与史实进行取舍,并不要求面面俱到。上表所列的为较为重要的方面,仅供大家参考。答案要点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

19、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3分)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2分)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2分)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分)(五)评价题 (含开放型的评价题和“大跨度、高概括”的评述题)题型特点 评价题要求依据自己所学的历史和其他学科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给予中肯的评判和估价,其提示语有“试评”、“评价”、“你的看法如何?”之类。评价题与论证题不同,论证题概括所论证的观点,结论是明摆在题目中的,而评

20、价题答案的观点,则是考生自己在分析综合中提炼出来的结论,属考生本人的见解。这种见解,只要观点正确,论据确凿,言之有理,就应予以肯定,因此它可以较好地发挥考生的创造性。例如对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评价是多年来在学术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在1999年的全国历史高考中却首次出现了让学生就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的两种评价而各抒已见,只要言之成理,同等记分的开放型的问答题,这就充分发掘了评价题可较好地检测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题型特点。此外,在高考历史问答题中,单纯的评价题并不多见,它一般与叙述题结合形成:“评述题”。下面就开放性的评价题和评述题各举一例。典型题例 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

21、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分析指导 此题选自1995年上海高考题。它就戊戌变法的评价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各执一见,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便可视为较好的答案。此题可以说是开了高考开放性问答题的先河,它适应了知识经济形势下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导向是一致的。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在平日的学习中一方面要转变“师讲生听”“教材为经典”,“教师为神明”的观念,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另方面也要认识到开放性试题仍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答题时要做到论出史出,“史论结合”,这就需要夯实基础

22、,因为开放性的试题并不赞许漫无边际,空话连遍,而应是基础知识与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运用。答案要点 第一种答案: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因为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提出了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但这个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主张,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第二种答案:戊戌变法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康有为,梁启超在变法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戊戌变法名为变法,实为改变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变法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

23、权的皇帝,因而不彻底,也不会成功,最后戊戌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镇压而失败。因此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六)综合题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逐年深化,历史问答题的设计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复杂化,综合化的趋势,在一条问答题中往往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题型。回顾上述我们所选取的典型题例就是很好的例证:叙述题中既“简述”、又要“说明原因”;分析题中的提示语也有三个“指出”、“说明”、“分析”;比较题中既要“比较”,又要“分析”。所以对于叙述题、论证题、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各自的解题技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灵活地运用到综合问答题的解答中。此不另再举例了。原因: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2分)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2分)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