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专题十六文言断句一、读一读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做好断句题,要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此断句能力高低,成了判断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
2、易后难细分辨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样会有助于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
3、可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5.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
4、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是被动句式。还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
5、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固定句式。6.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很多句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对照或对称的,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练一练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丞,匡维主将,镇抚疆场,储积器用,爱活黎民,隐若敌国矣。群 小 不 得 行 志 同 力 迁 之 既 代 之 后 公 私 扰 乱 周 师 一 举
6、此 镇 先 平 齐 亡 之 迹,启于是矣。(颜氏家训慕贤)答案群小不得行志/同力迁之/既代之后/公私扰乱/周师一举/此镇先平/齐亡之迹参考译文张延隽任晋州行台左丞时,辅助主将,镇守安抚疆界,储藏聚集物资,爱护救助百姓,其威严庄重仿佛可与一国相匹敌。那些卑鄙小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联合起来排挤他。取代了他之后,晋州上下一片混乱,北周的军队举兵进攻,晋州城首先被扫平。齐国败亡的迹象,就从这里开始显露了。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
7、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论语为政第二)注孟懿子,姓孟孙,名何忌。答案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参考译文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孟武伯向
8、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心。”子游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至于狗和马,也都会有人养;如果内心不敬,又用什么来区别这两者?”子夏问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受,仅这样做就能把它当成孝吗?”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
9、也。”(选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答案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参考译文孟武伯问道:“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了一遍。孔子说:“仲由吗,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让他管理这个国家的军事,不知道他是不是称得上仁。”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吗,千户居民的公邑,拥有百辆兵车的私家封地,可让他做主管,不知道他是不是称得上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吗,穿戴整齐立于朝廷之中,可让他接待宾客,不知道他是不是称得上仁。”4.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
10、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答案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参考译文谚语说:“无论堆积多少钱财,都不如学一技之长。”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习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莫过于读书。世上的人不管是愚昧的还是智慧的,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如同想要吃饱却又懒得去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得去做衣服一样。那些读书的人,从伏羲氏、神农氏以来,在这世界上,所见多少人,所识多少事,一般人的成败与好恶,自然就不用说了,就连天地万物道理,鬼神之事,也都能通晓。5.用斜线(/)给下列文言语段断句。天 下 之 事 以 利 而 合 者 亦 必 以 利 而 离 秦 晋 连 兵 而 伐 郑 郑 将 亡 矣 烛 之 武 出 说 秦 穆 公 立 谈 之 间 存 郑 于 将 亡 不 惟 退 秦 师 而 又 得 秦 置 戍 而 去 何 移 之 速 也!(吕祖谦东莱左转博议)答案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