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蜩腹(zhu) 稍纵则逝(sho) 偃竹(yn)B砍斫(zhu) 庖丁解牛(po) 赦免(sh)C沦丧(sng) 兔起鹘落(g) 蹑足(ni)D缣素(jin) 亲密无间(jin) 曝晒(bo)解析A“蜩”应读“tio”;C.“鹘”应读“h”;D.“曝”应读“p”。答案B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读书者与之与:赞同。B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C苏子辩矣 辩:辩驳。D废卷而哭失声 废:放下。解析C辩:能说会道。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
2、C.D.解析A竟然、却;B.表转折/表顺承;C.做/对;D.连词,来/介词,把。答案A4对下列句子中的“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代“所欲画者”。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代“与可厌绝求画”。C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代“墨竹一派”。D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 代“万尺竹之说”。解析C指代竹画。答案C5与例句中“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A(诸葛)亮亲率诸军攻祁山B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投诸渤海之尾解析诸:兼词,之于;A.各路;B、C都是兼词,之乎。答案D阅读与鉴赏二、课内精读(22分,选择题每题3分)阅读下
3、列语段,完成610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
4、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
5、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遗:赠送。B以为口实 口实:借口。C余为徐州 为:到做官。D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大约、左右。解析B口实:话柄。答案B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6、组是()A.B.C.D.解析B踩/跟踪,追随;A.都是“赞同,同意”的意思;C.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都是“打开”的意思。答案B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A B C D解析是“胸有成竹”,是 “心手相应”,是“尺幅千里”。答案A9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D作者与子由皆
8、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解析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答案D10翻译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1)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5分)译文:_(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5分)译文:_答案(1)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没有学习的过错。(2)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三、课外拓展(23分,选择题每题3分)阅读下
9、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
10、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治:建造。B以属客而告之 属:“嘱”,叮嘱。C而吾亭适成 适:恰好。D岁且荐饥 荐:连续,一再。解析B劝请,邀。答案B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
11、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B.C. D.解析C因为。答案C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A予至扶风之明年 B以为休息之所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 D于是举酒于亭上解析A、B、C与例句为古今异义。答案D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
12、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解析C全文以一“喜”贯穿。答案C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1分)(1)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3分)译文:_(2)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4分)译文:_(3)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4分)译文:_答案(1)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
13、,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2)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3)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参考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
14、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于是,我在亭子里向客人举杯劝酒,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是能忘记的吗?”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辞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我因而用雨来命名我的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