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632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2、”(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

3、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后,“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

4、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

5、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B. “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C.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 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 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

6、轨迹。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D. 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B.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C. 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D. 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

7、愁等意蕴之外,又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不 染袁炳发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读。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样认为。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散发出的

8、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挤到小屋来。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时,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10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一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5元。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自己一定要养活。杨直高一军训时,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9、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将来那两口子必是借上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地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哈哈,孩子,这“众”字你道是多的意思?非也,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俩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转眼两年过去,杨直迎来了高考。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

10、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做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愣,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但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并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一棵翠绿茁壮的苗儿!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杨直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

11、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选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4.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小说开头交待了老师、同学和邻居对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读的不同看法,造成了悬念,引读者阅读下文。B. 杨直的父母因为下岗,无法给杨直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生活上也难以照顾他,但在客观上却培养了杨直的自主生活能力,激发了他积极进取的强烈欲望。C. 小说中通过“吴爷爷”给予了杨直肯定和赞美,这些描写看似闲笔,但对于刻画杨直却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D. 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人物描写的手法,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典型细节描写之外,又突出运用了对比,将人物刻画得形象生动。5. 杨直是怎

12、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5分)6. 小说最后写了杨直高考作文写巨石下嫩苗破土成长的事,有什么作用?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

13、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

14、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

15、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

16、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

17、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

18、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

19、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

20、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D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闯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陶琰,字廷信,绛州人。父铨,进士,陕西右参议。琰举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十七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弘治初,进员外郎。历固原兵备副使。练士卒,广刍粟。历九年,部内晏如。迁福建按察使,

21、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迁刑部右侍郎。陕西游击徐谦讦御史李高。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瑾诛,起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准、扬诸府。六年,转南京刑部侍郎。明年,贼刘七等将犯江南,王浩八又入衢州。进琰右都御史,巡视浙江。至则七等已灭,浩八听抚。会宁、绍濒海地飓风大作,居民漂没万数。琰出帑金振救,而大筑萧山至会稽堤五万余丈。奏设兵备道守要害,防浩八党出没,遣将击斩其渠魁。遂城开化、常山、遂安、兰溪,境内以靖。复命总督漕运,七疏乞归。世宗嗣位,起故官。凡三督漕,军民习其政,不严而肃。琰性清俭,饭惟一疏。每到官及罢去,行李止三竹

22、笥。寻加户部尚书。嘉靖元年召拜工部尚书。其冬,改南京兵部,加太子少保。未浃岁,屡引年乞体。加太子太保,乘传归,有司岁时存问。又九年卒,年八十有四。赠少保,谥恭介。子滋,以进士授行人。谏武宗南巡,杖阙下,谪国子学正。嘉靖初,历兵部郎中。率同官伏阙争“大礼”,再受杖,谪戍榆林。兵部尚书王时中等言,琰老病呻吟,冀父子一相见,乞改调近卫。不许。十五年,赦还,卒。”(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B. 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

23、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C. 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D. 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明朝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B. 员外郎,我国古代官职之一,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明朝的员外郎已是闲职。C. 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则是其副职,后来这些只是荣誉称号。D.

24、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例如,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琰才学过人,屡任要职。乡试第一,考中进士后先在刑部任职,后任户部、工部和兵部的尚书。B.陶琰治政有方,政绩卓著。所到之处,物阜而民丰,兵强而粮足,盗贼为之归顺,社会因而太平。C.陶琰体恤民情,造福百姓。临海地区遭遇飓风,他拿出私有钱财救济灾民,并修筑堤岸五万多丈。D陶琰为官清廉,严于律己。他虽居高官,但每餐只一个菜,每次上任和离职,行李只有三个竹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练士卒,广刍粟。历九年,部内晏如。(2)奏设兵备道

25、守要害,防浩八党出没,遣将击斩其渠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夜坐见白发寄别朱仲开张瓯江陈鹤坐久北风起,江声带远沙。客愁初到鬓,乡梦不离家。林静无残叶,灯寒有落花。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写诗人深夜久坐时所闻,起到了以动写静、烘托气氛的作用。B颔联为虚写,诗人想象远在异地他乡的友人思念家乡,因而愁思染白双鬟。C颈联虽没有点明季节,但由残叶飘零的树林、林中满地的落花可知是冬季。D尾联点明寄友的题旨,在前三联层层铺垫下,尾联情感显得格外真挚动人。E这首五言律诗平实、自然而又韵味深长,其中蕴含着

26、细腻真实的人生体验。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_,_。(2)庄子在逍遥游中告诉我们如何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 , , 。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诚信是日常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2000年初,他成为“北漂”一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蜗居地下室、挣不到饭钱的艰苦生活,蹉跎岁月中写出佳作。鲁迅著作的

27、很多封面设计都选择了“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这样的留白大巧若拙,意味无穷。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是众人仰慕的对象。“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正有序推进,完成这个任务,不能自出机杼,也不能只服务我们本地。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重要抓手,以此扩大有效投资需求。A B C D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诈骗分子在冒充各大银行套取事主银行卡密码后,事主才意识到账户被盗,但是为时已晚,账户里的钱被一笔笔地迅速转走。B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

28、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C战狼的热映启示我们,世界正在奖励认真的人,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号就万事大吉,正确的打开方式仍然是用心制作。D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而在于它要有思想有风骨,惟有此才能永恒。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见到仍然戴着白花的朋友,他同情地说:“听闻家严前些日子过世,希望你节哀顺变!”B今天是小女出阁的大喜之日,您能有幸拨冗参加,对此我们全家都深表感谢。C真是非常抱歉!我刚刚接到家里的紧急电话,恕我失陪,请大家见谅。D您是当代有名的作家,我已经拜读了您的大

29、作,并对其中几处斗胆进行了斧正。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惊蛰是农历二十四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 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 ,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 ,“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21.中小学课堂教学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下图所示为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请仔细阅读,用简洁

30、的文字解说教师的角色转变,不超过70字。(6分)讲授者评价的主导者题海战术的践行者传统课堂翻转课堂资源创生者学生自主评价的分析者者问题场景的设计者教师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幸福人生”关键词有:做自己喜欢的事、自由、知足常乐、永不满足、高薪工作、健康、家庭、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语文答案1. B B项,“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错,是不

31、同的。2。A B项“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没有按时间顺序。C项“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D项“家中庭院植有柳树”错,原文是“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说法太绝对。3. D A项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B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D项,“完全是”说法过于绝对。4. B B项,“无法难以照顾他器“激发了他积极进取的强烈欲望”。错,夸大了这件事的作用。5. 他是一个孝顺父母,

32、同时又能够保持清醒,坚持自我,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父母下岗在家,却只知开赌局、混日子,他自己学会做早饭后,不仅自己吃,还给父母做好了温着,做到首强自立。生活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他时刻保持着清醒,始终不忘自己的理想,最后通过努力拼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首先到文中找到人物的言行举止,正面体现人物的特点;然后找到人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人的表现,侧面衬托人物的表现。家庭的生活环境对杨直起到衬托作用,体现其出淤泥不染、自强自立的品格;对于父母的表现,他不怨恨,“几天的功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能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自己做饭,也为他们做饭

33、,体现其孝顺。他有主见,因为他心里想“自己的心灵自己一定要养活”;他孝顺,父母下岗在家,只知开赌局、混日子,他自己学会做早饭后,自己吃后,还给父母做好了温着;他自强自立,在这样差的家庭环境中,最终还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6. 杨直身处恶劣环境,却能坚守信仰操守,使自己健康成长。杨直考场作文中的小芽,为巨石所压,却最终脱胎换骨,变成了一棵墨绿茁壮的苗儿。这小苗的命运和杨直的命运极其相似,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小草来歌颂杨直,突出了其优秀品质,深化了性文章的主题。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查段落(语句)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

34、意语言表达)。本题主要是考查尾段的作用,尾段的作用往往和文章的主旨有关,所以分析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回答。本文主要写杨直所处环境恶劣,却能使自己成长为人才。而杨直在高考考场上写的作文中的小芽,为巨石所压,却最终脱胎换骨,“变成了一棵翠绿茁壮的苗儿”,这小苗的命运和杨直的命运非常相似。这个“小芽”就是个“意象”,用来象征杨直,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或者说是象征的手法,借小草来歌颂杨直,突出了人物的坚强形象,深化了文章主题。7B(A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

35、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8A(B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9“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

36、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10.D(断句的前提是疏通句意,本题中应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情的前因后果,大意是,徐谦原来是刘瑾的党羽,想陷害李高,传主陶琰调查发现是诬告,结果得罪刘瑾,刘瑾找个理由把陶琰关押起来,革除其公职,还罚米输边,附原文标点: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

37、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11.B明朝的员外郎是从五品,是不大不小的官员,选文中“进员外郎”的“进”字表明,传主实际是得到升职,可见,当时的员外郎是有实权的官职,并非“闲职”。12.C“他拿出私有钱财救济灾民”错,文中说的是“琰出帑金振”,“帑金”指的是国库的钱。13.(1)(陶琰)操练士兵,广积粮草。九年后,管辖范围内安定和平。(得分点:广、部内,晏如各1分,句意2分,共5分)(2)陶琰上奏请求设置兵备道防守要害之处,谨防王浩八的党羽出没,派遣将领斩杀寇贼首领(得分点:要害,党,渠魁各1分,句意2分,共5分)14(5分)BC(B项,“虚写”“想象远在异地他乡的友人思念家乡

38、,因而愁思染白双鬓”错误。本联是诗人实写自己。C项,“残叶飘零”错误,句中为“无残叶”;“林中满地的落花”错误,句中的“落花”指灯花。)15(6分)身处异乡、寒夜独坐的寂寞之情;客居异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双鬓斑白仍不得不四处漂泊的伤感之情;对远隔万里、羁旅他乡的友人的牵挂之情;自已和友人都滞留异地、沦落天涯的同病相怜之情。(每点2分,情感与分析各1分,任答出3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6(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17.【答案】C(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

39、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说话有份量。此处误以表示守信用。蹉跎岁月: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形容虚度光阴。此处误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大巧若拙: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也指一种艺术境界,类似于写意,几笔就能为妙传神。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自出机杼:机杼,本指织布机上的筘,织布时每条经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心思、心意;比喻写文章、古诗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此处应改为“闭门造车”。纲举目张:抓住事物关键便可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18.C 解析:A.中途易辙,不合逻辑。B.“莫言的作品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搭

40、配不当。D. 二对一19.C 解析:A.家严,指自己的父亲,为谦辞,此处表达不得体。B.小女,对自己女儿的谦称。有幸,形容极其幸运,谦辞,此处表达不得体。拨冗,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C.失陪,因故而不能陪伴对方。见谅,请对方原谅自己。表达得体。D.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辞。斧正,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又叫指正,此处表达不得体。20. 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昆虫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昆虫苏醒和春雷无关 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惊蛰雷声的出现 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时并非各地都能听到雷声21.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正由传统的讲授者变为资源创生者,由题海战术

41、的践行者变为问题场景的设计者,由评价的主导者变为学生自主评价的分析者。(在信息完整,表达通畅,不超过字数的前提下,突出角色转变,明确对应关系的得5分;突出了角色转变,但对应关系笼统的3分;只写出角色,没有突出转变的2分;其它0分。)22根据2017届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参考译文:陶琰,字廷信,绛州人。父亲陶铨,考中进士,担任陕西右参议。陶琰考中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名。十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弘治初年,晋升员外郎,历任固原兵备副使。操练士兵看,广积粮草,九年后,管辖范围内安定和平。迁任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年,以右副都御使的身份任河南巡抚,迁任刑部右侍郎。陕西游击徐谦弹劾御史李高。徐

42、谦本来是刘瑾的党羽,想陷害李高,传主陶琰调查发现是诬告,结果得罪刘瑾,刘瑾找个理由把陶琰关押起来,革除其公职,还罚米输边。刘瑾被杀后,陶琰被起用担任左副都御使,总管漕运兼任淮、扬等府的巡抚。正德六年,转任南京刑部侍郎。第二年,贼寇刘七等想进犯江南,王浩八又进犯衢州,。朝廷晋升陶琰为右都御使,巡视浙江。陶琰到达时,刘七等已被消灭,王浩八归顺了。遇到宁波、绍兴临海地区飓风大作,民众被淹没的有上万人。陶琰拿出国库中的钱财救济灾民,并大修萧山至会稽的堤岸五万多丈。陶琰上奏请求设置兵备道防守要害之处,谨防王浩八的党羽出没,派遣将领斩杀寇贼首领。于是修筑开化、常山遂安、兰溪城。境内得以安宁,又命他总管漕运

43、,他七次上疏请求回乡。世宗继位后,起用他担任原职。他共三次总管漕运,军民习惯于他的管理,不严厉但整肃有序。陶琰生性清廉节俭,每餐只有一个菜,每次上升和离职,行李只有三个竹箱。不久升迁为户部尚书,嘉靖元年,召拜为工部尚书。这年冬天,改为南京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未满一年,陶琰多次请求退休,朝廷加封他太子太保,让他回归故里,有关官员每年按时前去问候,九年后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追赠少保,谥号恭介。儿子陶滋,以进士拜授行人,谏阻武宗南巡在宫阙下受到杖打,被贬为国子学正。嘉靖初年,历任兵部郎中,率领同僚跪伏在宫阙外争议“大礼”,再次被杖打,被贬成守榆林,兵部尚书王时中等人说,陶琰年老多病呻吟不止,希望父子相见一次,请求改调就近卫所。皇上不同意,嘉靖十五年,陶滋被赦免回乡,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