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 宋明理学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目标 1.分析儒学遭遇困境的原因,了解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2.重点掌握朱熹和王守仁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异同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困境(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2.儒学复兴:唐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率先提出儒学复兴运动,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此后,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二、北宋五
2、子与理学的创立 1.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为新儒学。2.北宋五子(1)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2)周敦颐、邵雍为理学的创立开辟了道路。(3)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开创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4)程颢、程颐,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也是修养的最高境界。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主要理论(1)理气关系: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但不能离开气;万物之理终归于一,这
3、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2)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2.主要著作: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3.主要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预习交流1 结合下列图片,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提示:(1)政治上,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
4、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3)思想上,是北宋初期“重文”思想解放的产物。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强调做人的目的在于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2.陆九渊: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要求剥落、扫除“物欲”和“意见”。3.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特别强调“知行合一”。4.评价: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儒家思想也由客观唯心主义发展到主观唯
5、心主义。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预习交流2 王阳明心学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提示:(1)特点:王阳明将一切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强调道德自律。(2)实质:要用加强对封建道德信仰的办法,消灭一切反抗意识,让人们甘心服从封建统治。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熹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
6、(1)结合材料一,概括朱熹、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并指出王阳明思想的突出特点。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提示:主张:朱熹认为儒家的伦理纲常即为天理,通过格物以求理。王阳明认为良知即为天理,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特点:王阳明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材料二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
7、合创造的哲学智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提示: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本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
8、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提示: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全面评价宋明理学(1)积极影响: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家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
9、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2)消极影响: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为封建等级秩序作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1.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而且“开启赵宋以来之新局面”,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韩愈在文化经学上的贡献是()A.致力
10、于复兴儒学B.主张儒、佛、道并重 C.创立了理学体系D.提出“致良知”学说 答案:A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2.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A.知行并重的关系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 C.认识的渐进性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答案:C 解析: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格物致知”。材料中朱熹反对“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的说法,认为“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强调认识的渐进性,故B项错误、C项正
11、确;A项是王阳明的观点;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3.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由此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是()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人悦易从 D.随材适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所得所悟依据各人的本性,因此要因材施教。故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是随材适性,故D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致良知是指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
12、一,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指依据王阳明随材适性的施教原则达成的结果,故C项错误。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4.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题干中二程认为悟本达源的根本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可见理学对于修身养性比较重视,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属于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D项中的“彻底”表述错误,二程学说是对儒学的继承发展,排除。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