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知识回顾第1节 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 重点难点诠释经典例题赏析物质 精神 文化 自然物质 精神 空间 固定 事物 现象 传承 传染 等级 刺激 迁移 一、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特性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含义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都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各种文化景观对人类社会具有某种功能意义,即在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功能性文化景观带有创造和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成因文化景观通常是附着在自然物质上的人类活动形态,而任何自然物质都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故文化景观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人类创造每种文化景观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特性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意义文化景观的空间性是确定文化要素中何为文化景观的
2、关键尺度;文化观可以反映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的特点文化景观的功能性可确定某一自然景观是否已在人类作用下成为文化要素人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个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景观,了解该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注意:文化景观的空间位置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这是判断文化事象是否成为文化景观的依据之一。铁路和火车都是文化要素,由于铁路在空间位置上具有固定性,所以它是文化景观,而火车在功能性质上是运动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观。由于文化景观所处的位置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因此,可以反映它们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如我国南方降水多,有水田景观,房屋顶部坡度大等。不同的文化景观其功能不同
3、,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功能也在变化。二、改变自然的文化景观举例1.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利大于弊的文化景观(1)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北水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滦入唐工程、引黄济青工程、万家寨引水工程、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工程等。(2)水电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工程等。(3)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等。(4)围海造陆工程: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国的人工岛及海上城市,澳门的围海造陆等。2.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文化
4、景观:围湖造田、毁林开荒、陡坡垦耕等。文化扩散形式主要特点举 例扩展扩散传染扩散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 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接力似的马列主义最初在中国传播;日本贵族学者向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17世纪西欧文化向俄国的扩散等级扩散 或 国家方针、政策逐层传达落实;苏格兰威士忌酒从乡村流入城市;佛教最早在中国的传播;1848年欧洲革命由城市向乡村扩散高低三、文化扩散的形式文化扩散形式主要特点举 例扩展扩散刺激扩散形变而“神”不变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接力似的由滑冰到滑旱冰的扩散过程;日本“大化改新”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迁移扩散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
5、日本“遣唐使”乘船渡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的传播和伊斯兰教在亚、非、欧的传播四、文化扩散类型的判定第一,不能将某种文化事物的形式绝对化,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确定其扩散形式。第二,将复杂的文化事物(文化体系)简单化后才易于确定它的扩散形式。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印度高僧与西域高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带来了印度文化区的宗教信仰,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是迁移扩散。佛教进入中国之初,先为上层社会接受(如皇帝、贵族等),而后才逐渐扩散到民间,这种扩散过程则是等级扩散。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地区之后,同当地的地方性宗教结合,成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这种扩散过程称之为刺激扩散。第三,熟练掌握以下事例。1
6、.电脑技术在中国的传播过程(1)电脑技术源于美国,我国通过外派留学人员和引进技术,将其传入中国。(迁移扩散)(2)电脑技术首先在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应用,然后进入中小学校,再后进入大众家庭。(等级扩散)(3)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学习电脑技术,纷纷向懂电脑技术的人学习或进各种培训班学习。(传染扩散)(4)电脑技术的汉字化输入、处理技术在我国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刺激扩散)2.啤酒是外国人发明的,现在啤酒在中国已大众化。(迁移扩展扩散)3.基督教在欧洲的扩散属于扩展扩散;基督教向美洲的扩散属于迁移扩散。4.在巴黎,不少法国人喜欢穿中式唐装,这种服饰文化扩散属于迁移扩散;在中国的法国人爱穿中式服装,这种
7、服饰文化扩展属于传染扩散。5.马列主义思想最初从欧洲传入中国,这种文化扩散属于迁移扩散;马列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最初是由一些渴望寻求社会变革道路的中国知识分子首先接受的。(传染扩散)6.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发展了的马列主义。(刺激扩散)例1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建筑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地理环境特点。广州西关大屋(也称竹筒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
8、居住文化体现出我国古代怎样的人口思想,它对我国人口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2)仔细观察有关图片,说出南北民宅的建筑结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都反映了我国的家族特点:多代同堂,家族兴旺,这对于人口的增加有帮助。从两地房屋的结构,可以体现出我国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1)多代同堂(或多子多福),以显家族兴旺(人丁兴旺),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加。(2)地域民宅结构特点民宅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北方低矮、门户、窗户均较小,严实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南方高敞、门户、窗户均宽大,通透性好,屋檐多长廊潮湿多雨的天气例2 奥运会奖牌的设计原则是:正面国际奥委会要求
9、形象统一,背面则用来展示主办城市国家的文化特色。以前历届奥运会奖牌均为全金属材质,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设计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奖牌上所用的玉来自青海的昆仑山玉石矿藏。昆仑玉的形成与_(选择填空)作用相关。A.流水的风化侵蚀B.岩浆喷出C.高温高压的变质D.外力的搬运与沉积(2)北京奥运会奖牌独创地采用了“金镶玉”形式,属于文化扩散中的_类型。“金镶玉”在设计中赋予了众多中国文化要素,如玉璧、中国印、龙纹挂钩等,当各国运动员带着奖牌归国的时候,中华文化随之扩散到世界各地。(3)简述中华文化空间扩散的特点和意义
10、。(1)昆仑玉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变质而成,所以答案为C。流水的风化侵蚀会使包含玉的岩石变得支离破碎,经外力的搬运与沉积、固结成岩后形成沉积岩,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出会溶融原有岩石,所以选项ABD都不能选。(2)“金镶玉”奥运会奖牌随着运动员带到外国,外国人不仅仅了解奥运会奖牌,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由奖牌到中华文化,由具体事物到一种精神文化,属于刺激扩散;(3)中华文化传向全世界,空间扩散范围扩大,并与其他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交流、发展与繁荣。(1)C(2)刺激扩散(3)中华文化空间扩散范围扩大,并与其他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中
11、华文化的交流、发展与繁荣。例3 读下图及文字材料,回答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生态农业布局的国家。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古老的生态农业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这种农业布局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为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1)按农业地域类型,“桑基鱼塘”属于_农业,这种农业类型能使_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将农业与
12、副业生产紧密联系,取得了_效益、社会效益和_效益的统一。(2)该文化景观属于()A.自然景观B.物质文化景观C.精神文化景观D.非物质文化景观B(3)该系统景观是一个人类活动顺应_规律,并充分利用_的生动例证。(4)“桑基鱼塘”最早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后来太湖平原等地也逐渐出现了这种生态农业形式,在文化扩散上这属于_扩散,扩散的前提条件是后来的地区与珠江三角洲有着相同的_。该题综合性较强,将农业地域类型、能源分类、文化景观、文化扩散等多方面知识融为一体,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与迁移。(1)混合 土地 经济 生态(或环境)(2)B(3)自然发展 自然资源(4)刺激 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