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演变(1) 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出现环境问题的差异。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预习案【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3.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阅读教材及其他辅助材料,完成下列知识梳理。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阅读教材P90至P92文字,归纳人地关系的
2、历史演变。人类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人地思想发阶段(对自然的态度)人地关系特点(对环境的影响)采猎时期农业时期工业时期后工业化时期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 和 。(2)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排放到 中去。2、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1)资源短缺原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 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表现:水资源、生物资源、 等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原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 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表现:主要是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的盐碱化、森林锐减等。(3)环境污染原因:人类向环境排放
3、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 。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3、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1)局域性环境问题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以 为主。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以 、 为主。 b. 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城市:主要表现为 。 乡村:主要表现为 。(2)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 、 、热带雨林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 预习自测1、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对自然的对抗性减弱,人地矛盾平和 B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了解有了科学的萌芽C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 D 大规模的
4、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稳定2、下列现象中,属于环境对人类反作用的是 ( )A我国北方的夏季暴雨给市民带来许多不便 B近来台湾地震活动频繁,对台湾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影响C台风频繁登陆,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D我国强沙尘暴天气持续40多天,增加近4倍3、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B 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C 从全球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更为重要D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我的疑问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准备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
5、究案 质疑探究质疑解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仔细观察教材P98页活动中问题2的两幅图片,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两幅图片所反映的生产活动类型(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2、两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别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探究点二】直面环境问题 结合教材P93图6.7完成下列问题:1、 人们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你能列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吗?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你认为这些影响短时期内能消除吗?4、耕地面积是扩大了,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讲讲其中
6、的原因。 我的知识网络构建 检测案读图回答1至3题1. 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 沙漠化 B. 原始森林破坏 C. 农田土壤侵蚀 D. 酸雨2. 图示中的反映的环境问题及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 鱼类减少-过度捕捞B. 石油污染-海上油轮 C. 空气污染-大气环流 D. 白色污染-海上洋流3. 图中环境问题分布范围向高纬度扩展,与其有关的是()A. 工业排放废气 B. 寒流 C. 水循环 D. 盛行风带4.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集狩猎时代,人受地的制约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污染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5.20世纪中叶以来,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公害事件多发生在( )A.民族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B.西方工业化国家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D.热带雨林锐减的亚马孙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