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指导意见】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课外阅读“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知识结构】一、“贞观之治”的出现(627年649年)1、概况: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表现)
2、: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人才济济。(5)民族关系:开明(6)对外关系:开放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策 略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西突厥册封:西北各
3、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吐 蕃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步辇图)评 价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民族团结,政权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三、对外关系方面(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政 策中外交往概况影 响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表现2.)来访人员频繁外来宗教传入
4、(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玄奘取经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文化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吸收)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辐射)(朝鲜: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日本:大化改新)四、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唐太宗实行开放
5、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楷模,并对以后历朝治国策略产生深远影响。课后练习: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A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 (D)A当一代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
6、失误 C 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3、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A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D)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5、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C ) 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6、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
7、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B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7、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D )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8、下列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是( A ) A朝鲜、日本 B. 印度 C东南亚 D. 西亚、中亚9、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B) A天竺
8、B. 日本 C. 新罗 D. 波斯10、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A )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贞观四年,(唐大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材料2:上(唐大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
9、“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材料3:(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请回答:(1)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与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重大措施?促成怎样的局面?(8分)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
10、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3)材料3与材料2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4)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8分) 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5)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8分)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12、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唐太宗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思想是什么?(1分)列举其改善民生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4分)思想:“存百姓”思想史实: 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法律上:慎用刑法;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