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77KB ,
资源ID:664095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6409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9学段模块检测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9学段模块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9学段模块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发展B.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C.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D. 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选C;

2、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所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2. 东汉初年,光武帝因“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

3、年纪互有增减”,于是下令进行“度田”,即在各州、郡丈量土地和清查户口。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保障土地合法买卖B. 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C. 打击地方豪强地主D. 为实施均田制做准备【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在各州、郡丈量土地和清查户口”反映的是汉光武帝为了核实“天下垦田”“户口”而实行度田制,这有利于打击地方豪强地主。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买卖是否合法的问题,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自耕农的负担主要来自赋税和地租,材料未涉及向农民征收赋税、地租的信息点,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与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

4、不符,排除。3. 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 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 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C. 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D.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答案】C【解析】【详解】抑商倾向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梁氏认为抑商倾向并

5、非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A项错误;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举入仕并非梁氏认为的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B项错误;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并非是因为受到社会歧视,而是“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导致英国商人势力强,所以中国商人势力较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较为安定,政府对商人的依赖较小,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4. 18世纪初,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把当时的反对党人士称为“流氓”“无赖”和“自高自大者”。一直到1794年,以福克斯为首的反对党还被骂为“雅各宾分子”和“祖国的敌人”。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待完善B. 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

6、险C. 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尖锐D. 两党制与内阁制无法并存【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8世纪初英国国王把反对党人士称为“流氓”“无赖”和“自高自大者”、 直到1794年,以福克斯为首的反对党还被骂为“雅各宾分子”和“祖国的敌人”等信息可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待完善,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王对反对派的称谓,没有体现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险,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王对反对派的称谓,没有体现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尖锐,C错误;D与材料无关。5. 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工业

7、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B. 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C. 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D. 新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答案】C【解析】1585年到1604年,英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A错误;英国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打败法国后,故B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列强的殖民竞争激烈,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尖锐,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而是强调殖民扩张的矛盾,故D错误。故选C。6. 下表为1870年、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这可以用来说明,这些国家A. 近代工厂制的普及程度B. 海外市场的扩展情况C. 科技发展的不平衡状况D. 科技与

8、生产的结合度【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对比1870年、1913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可以用来说明,这些国家“海外市场”的扩展情况,B项正确;只有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不能客观说明这些国家“工厂制”的普及程度即工业化水平,A项错误;仅凭四个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多少,不能说明这四个国家“科技”发展的真实情况,不能说明它们科技发展不平衡,C项错误;这些国家“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度”不能只凭借四国在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即进出口情况来说明,D项错误。7. 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

9、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这一现象表明A. 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B. 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 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D. 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可知,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社会的离心现象明显加深,民众对清政府日益淡漠,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故答案为A项。B项,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与中国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的结论,排除;D项,材料信息体现了下层民众对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不满,但未反映政府官员的态度,该项中“朝野共愤”与材

10、料信息不符,排除。8. 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A. 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经济外资企业B.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C. 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D. 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答案】C【解析】【详解】自然经济对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有抵制作用,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对自然经济有瓦解作用;民族企业是在外资企业的刺激和洋务经济的诱导下产生,洋务经济和外资企业压制民族经济,民族经济对外资企业有抵制作用。因此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

11、项排列错误,排除A、B、D项。【点睛】联系所学可知,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中民族工业出现时间最迟,且是在自然经济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因此首先可以确定民族工业。然后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自然经济、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从而确定答案。9. 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这一观点反映出当时A. 推翻乡村封建势力是革命的要求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形成C. 中共已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D. 国民革命的核

12、心任务是土地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因此,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要求,故A正确;1927年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后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错误;1927年后中共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D错误。10. 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中胡佛总统作为,史学界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胡佛在危机期间是有作为的,曾采

13、取积极果断的反危机措施,尝试使用多种革新性计划。但另一种观点认为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并没有缓解危机,反而使危机更加严重。这两种评价A. 只有一种评价真实可信B. 由于视角不同而形成不同结论C. 都缺少对人物所处时空的分析D. 相互对立并且彼此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第一种观点侧重的是胡佛应对危机的态度和措施,第二种观点侧重的是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效果,这两种评价是由于视角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两种评价都真实可信;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两种评价都缺少对人物所处时空的分析;D选项错误,这两种评价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并不对立和矛盾。故正确答案为

14、B选项。11. 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 中产阶级划分标准发生改变C. 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D.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服务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信息,故项错误;此时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并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没有体现出西方社会

15、贫富差距缩小的信息,错误。【点睛】材料中重要时间点“二战后”12. 以下是苏(俄)农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该表足以说明当时的苏俄(联)A. 农业生产中部分恢复资本主义B. 社会生产中兼顾了计划与市场C. 新经济政策重视农业生产问题D.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走上正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苏(俄)联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农业耕种面积和粮食产量都在提升,说明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也意味着新经济政策重视农业生产问题,C正确;通过题干数据无法判断当时农业领域中是否恢复了资本主义,排除A;题干未涉及农产品流向,因此无法判断是否兼顾了计划与市场,排除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仅仅包

16、含农业,还包含工业,因此仅凭农业相关数据无法判断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情况,排除D。13. 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编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由材料可知毛泽东明确A. 肯定发展公有制对工业化的价值B. 将私有经济全部改造为国营经济C. 通过多种所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 总路线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答案】A【解析】“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编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

17、家工业化”说明公有制对于工业化的价值,A正确;B是三大改造形式;C中多种形式符合题意;D中巩固制度符合题意。14.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这反映出A.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B.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C. 对外开放的立体格局已经形成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从价格双轨制到由市场形成价格”等信息可以看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

18、开放的格局问题,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仍很艰巨而非基本完成,排除D项。15. 1984年11月,武汉柴油机厂正式聘请联邦德国退休工程师格里希为厂长,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亲自到会祝贺,外媒评价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这主要源于A.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 企业自主权的扩大C. 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D.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1984年11月”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市场经济体

19、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武汉柴油机厂仍是公有制企业,这一事件与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无关;D选项错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不是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

20、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

21、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答案】(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原因: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

22、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联;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举措”,依据材料一“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23、”等,归纳、概括,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第二小问“背景”,紧扣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多个角度(诸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展开思考和作答,只要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等,对比材料一信息,注意围绕救亡图存、反专制、求民主、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维度展

24、开思考和组织答案。第二小问“意义”,结合相关史实,可从多个方面展开,如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等,只要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君毅先生认为西方成就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理论依据出于对人性中的“原罪”的戒慎恐惧和克治省察,以及对人性中的阴暗面的高度不信任,从而建构出一整套制衡和监察之法律机制和政治设施,以防止政府和当权者滥用权力。中国崇尚性善论的道德之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胜于立法限制。由是可见,西人成就民主政治,中国却迟迟开不出民主政治的生命之花,两者最重要的理论差别在于中西政治制度设计中截然不同的“人性假定”。中

25、国的性善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西方文化的原罪论则把每个人都视作可能的坏人。“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人治”与“法治”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亦有相关论述,并直接点出了道德操守治国的不可行性。依据材料概括中西方制度设计差异并利用所学史实加以论证,指出其本质差别。【答案】差异:中国人治(德治、圣人之治);西方法治。(或答:中国道德之治,以德治国;西方:制衡监察)论证:中国提倡德治、圣人之治: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儒家思想“仁、仁政、三纲五常、正君心而正天下”;西方提倡法治,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颁布了如权利法案、人权宣言、1787宪

26、法等调整和保障了民主制度。差别:中国人治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产物(封建君主专制);西方法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解析】【详解】差异:根据材料“中国崇尚性善论道德之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胜于立法限制”可知,中国人治(德治、圣人之治);根据材料“建构出一整套制衡和监察之法律机制和政治设施,以防止政府和当权者滥用权力”可知,西方法治。论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提倡德治、圣人之治: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儒家思想“仁、仁政、三纲五常、正君心而正天下”;根据所学西方近代代议制度相关知识可知,西方提倡法治,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颁布了如权利法案、人权宣言、1787宪法等调整和保

27、障了民主制度。差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治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产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法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明代提出“极贫之民便赈来,次贫之民便赈钱”宋代以前,救助贫国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揭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

28、代价值材料二: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钟富救济本地的贫民。从1877年爆发旱灾,一直持续到1879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减及大江南北在西方传教士教济父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济机构,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摘编自余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技济材料三:现在,中国在扶贫攻竖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根”,对症下药,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者市县乡村五坂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

29、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策,国人因她策,因赏国原因策,因贫国类型施策,通过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状贫脱贫,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答案】(1)特点:分类定级,分类扶持;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

30、;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2)不同: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原因: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清廷腐朽,政府赈贫力度有限;1877年至1879年发生罕见的大旱灾;李金镛等江南士绅的努力;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3)意义:是真正消除贫困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全球反贫困实践提供借鉴。【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救助贫国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

31、助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扶贫方式、主体、内容进行归纳概括。(2)根据材料“西方传教士教济父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济机构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从参与主体变化及救济力度进行分析阐述;二问根据材料“从1877年爆发旱灾,一直持续到1879年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结合所学从近代西方入侵、清王朝腐朽无能、受灾程度及士绅努力进行回答。(3)结合所学从“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对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及为他人所借鉴等角度进行分析。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83-1933年美

32、国实行了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时期是美国经济赶超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时期。就整体关税来说,1789-1816年实行的是财政关税,1816-1863年是保护关税。在此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一些重要关税政策。受欧洲贸易自由化影响,1848-1860年,美国进口税率从60%下降到了20%一30%,结果贸易逆差不断扩大,1861年,通过新关税方案,将进口关税提高到了47%,1890年,选一步提高到了49%,即使到了1913年,美国进口品的平均关税仍旧高达32%。1930年,美国进口关税提高到了53。在较高关税保护下,美国对外贸易规模逐年扩大。摘编自田索华对外贸易保护与美国经济崛起:1783-1933材

33、料二 受西方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郑观应力倡保护关税。郑观应认为,清政府实行的进口税畸轻、出口税畸重的关税政策,实为“困商之虐政”。为“决胜于商战”,建议师法“泰西税法”,“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重订税则,厘正捐章”。他建议对于出口货物,“税宜从轻”,“以广去路”;对于进口货物,“一律加征”以“重税以遏来源”,尤其是对那些“非日用所必需”之物,“虽加数倍亦不为过”。摘编自彭立峰晚清海关关税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贸易保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述郑观应有关保护关税的主张,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背景。【答案】(1)特点:持续时

34、间长;具有阶段性;平均关税水平相对较高。影响:保护了美国国内市场;促进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增加;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不利于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2)主张:学习西方关税制度;希望清政府担当改变畸形关税政策的重任;轻征出口税,重征进口税。背景:重商主义思想影响;西方经济侵略加剧;清廷关税自主权丧失;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工业的产生;西方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1783-1933年美国实行了保护贸易政策”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1789-1816年实行的是财政关税,1816-1863年是保护关税”得出具有阶段性;根据“在较高关税保护下,美国对外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得出平均

35、关税水平相对较高。影响:根据“在较高关税保护下,美国对外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得出促进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增加;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关税水平相对较高,有利于保护美国国内市场、推动美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但不利于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2)主张:根据“受西方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郑观应力倡保护关税”得出学习西方关税制度;根据“清政府实行的进口税畸轻、出口税畸重的关税政策,实为困商之虐政”得出希望清政府担当改变畸形关税政策的重任;根据“对于出口货物,税宜从轻,对于进口货物,一律加征”得出轻征出口税,重征进口税。背景:根据“受西方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得出重商主义思想影响;根据“决胜于商战”得出西方经济侵略加剧;根据“清政府实行的进口税畸轻、出口税畸重的关税政策”分析得出清廷关税自主权丧失;根据“建议师法泰西税法,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得出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工业的产生,西方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