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394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二十七一、选择题1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稻田秧苗的均匀分布(即合理密植),可以达到对光能、水、肥等的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产量;因人工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足以满足鱼类的需求,故需投放饲料保证鱼正常的能量需求;年龄组成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

2、化趋势的主要依据。2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B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故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种群数量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3(2014宝鸡模拟)

3、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A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4下列对右图中“种群生长”坐标曲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阴影部分是造成曲线与曲线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B若曲线表示青霉菌种群生长的曲线,那么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是在bc段C外来物种入侵某个地区后,一般在短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特点都会与曲线一致D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bc段D从图示曲线可知曲线为“J”型曲线,一般是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

4、后,在没有环境阻力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情况。大多数种群往往会因为环境阻力的存在,而使数量变化规律如曲线所示,因此造成曲线与曲线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即图中的阴影部分;bc段是微生物生长的稳定期,也是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累的时期,因此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应是在bc段;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出生率仍很高,因此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还是处于ab段。5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

5、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活动范围小的跳蝻、蚜虫和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一般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B、D项错。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不能受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的影响,C项正确。6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C由图可知:种群数量在第15年间呈“J”型增长;种群数量在第1020年间不断减少

6、,至第20年时,种群数量才维持稳定,故种群数量在第10年时达到最大。在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0。7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1)若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2)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3)图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4)图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B只有两种说法正确C只有三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都正确D若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数量剧增,

7、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或菌种发生变异;图中c点后种群数量减少,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图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使其数量控制在K与K/2之间,故四种说法都正确。8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A50只 B42只C92只 D160只D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中的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即标志重捕法,捕获

8、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可以得出:N504213,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为(5042)/13161.5。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9、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10下图是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呈“J”型增长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种鱼数量的两倍D由图示可推知,该种群的增长属于“S”型增长。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已经由最大变小,但仍然是正值,种群数量位于和K之间,因此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数量达到最大,出生率等于死

10、亡率,种群稳定。t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11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物种1物种2物种3物种4物种5物种6物种7物种8物种9物种10甲类群样本155100151204202110样本252300231304102212样本348200201503902011乙类群样本13340124001025111522样本23560104101230141721样本33450183501126121619下列

11、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C由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甲类群的物种数目比乙类群的少,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对于物种4来说,甲类群中的种群密度明显小于乙类群的;对于物种7来说,甲类群中的种群密度大约是41个,乙类群中的种群密度大约是27个,所以C项正确。12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 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

12、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 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A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不只包括一种生物,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 ,在2 2 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二、非选

13、择题13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_(答两点)。(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解析画曲线时要特别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从图甲可以看出A是起点,但不是0;D点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对应的是K值。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2)生活

14、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3)如下图14某地引入的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某样方内该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则此样方内该植物的数量应记为_株。(2)引入植物造成的后果称为生物入侵,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3)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该植物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混合种植,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A乙种群为该入侵植物,甲种群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B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Ct2、t4时,甲、乙种群的数量分别达到最大D影响乙种群

15、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4)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待成熟后分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区域号12345植株数量2004006008001 000荚果数/株8.36.14.62.72.1种子数/荚果6.05.96.25.96.0结果反映的规律之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_;结果反映的另一规律是:平均单荚中种子数_。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农作物高产应做到合理密植。解析(1)样方法计数时,对样方内植物统计时除统计样方内部全部同

16、种植物外,还要统计两个相邻边(一般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上的同种植物。(2)入侵生物因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食物充足等原因,其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增长。(3)图中曲线表明,t2、t4时,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种群数量达到K/2左右。(4)分析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表,可以看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平均单株结豆荚数减少,而每个荚果中种子数基本没有变化。答案(1)15(2)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3)C(4)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不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而改变(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5.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培养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及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

17、液、试管、血球计数板(是带有2 mm2 mm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滴管、显微镜等。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取少量的酵母菌液放入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再以此为依据估算培养液中_。(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_和_。(3)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但在实验中存在对照,这种对照是_。(4)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_。解析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本法测得的是菌体(细胞)总数,不能区分是活菌(活细胞)还是死菌(死细胞)。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样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本实验不必另设对照实验,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了前后自身对照。答案(1)酵母菌细胞总数(2)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3)时间前后对照(4)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或代谢废物、pH、溶氧量、温度等)的变化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