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天津一中 2020-2021-1高中年级生物 学科三月考试卷1. 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中,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的是A. 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比脂肪细胞多,因为肌肉收缩需要消耗大量能量B. 叶绿体与线粒体以不同的方式增大膜面积,以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C.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具有细胞核及细胞器,有利于其运输氧气D.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萎缩,使得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比脂肪细胞多,因为肌肉收缩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A正确;叶绿体与线粒体以不同的方式增大膜面积,为酶提供附着位点,以
2、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B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内含丰富的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相适应,C正确;衰老的细胞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萎缩,主要是由于代谢减慢,水分减少导致;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使得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D错误。选择。2. 细胞周期检验点是细胞周期调控的一种机制,当细胞周期中某一节点出现“异常事件”,调节机制就被激活,排除“故障”或使细胞周期中断。如G2期末检验点主要检测复制后的DNA是否损伤,细胞中合成的物质是否够多,细胞的体积是否足够大;纺锤体组装检验点(SAC)能够检查纺锤体是否正确组装,纺锤丝是否正确连
3、接在染色体的着丝点上。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G2期末检验通过后,说明具备分裂条件,细胞将进入分裂期B. SAC检验未通过,细胞将停留在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的状态C. 细胞周期检验点往往与相应的分子修复机制共同作用D. 有的细胞可能因某些原因暂时脱离细胞周期,不进行增殖【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消失,核仁解体。两级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光镜可见的染色体形态,散乱排列在纺锤体内。每条染色体由连接在一个中心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是观察
4、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被纺锤丝牵引着分别移向两极。末期:在两极核膜和核仁重新出现,形成新的细胞核,纺锤丝消失,染色体解螺旋恢复为染色质丝形态,在原来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成为新的细胞壁,原来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详解】A、细胞周期的顺序是G1SG2M,G2期正常后,细胞将进入分裂期,A正确;B、纺锤体的形成是在有丝分裂的前期,若SAC检验未通过,细胞将停留在分裂前期,而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在分裂的后期,B错误;C、题干信息“当细胞周期中某一节点出现“异常事件”,调节机制就被激活,排除“故障”或使细胞周期中断”可知,细
5、胞周期检验点往往与相应的分子修复机制共同作用,C正确;D、有的细胞可能因某些原因暂时脱离细胞周期,处于G0期,如B细胞,当受到抗原刺激时,继续进行细胞增殖,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时期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及获取信息的能力。3. 自由基学说是一种细胞衰老假说。下图是自由基学说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由图可知,过程引起的作用效果属于负反馈调节B. 若过程攻击的是酪氨酸酶,则会引起白化病C. 自由基可能引起细胞衰老,但不会引起细胞癌变D. 过程可能导致细胞中蛋白质种类或数量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美国科学家Harman 1955年提
6、出的,核心内容有三条:(1)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造成的。(2)这里所说的自由基,主要就是氧自由基,因此衰老的自由基理论,其实质就是衰老的氧自由基理论。(3)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可以延长寿命和推迟衰老。【详解】A、过程的作用效果促进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A错误;B、若过程攻击的是酪氨酸酶,导致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头发变白,而白化病是由于缺少酪氨酸酶基因导致,B错误;C、由图可知,自由基攻击DNA导致基因突变,有可能导致细胞癌变,C错误;D、过程使DNA分子中的基因碱基对缺失或替换,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可能导致细胞膜上蛋白质种类或数量发生改变,D正确。
7、故选D。4. 玉米种子颜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C、R基因同时存在时为有色,其余基因型都为无色。一棵有色种子的植株Z与三棵植株杂交得到的结果为:AAccrrZ有色:无色=1:1aaCCrrZ有色:无色=1:3aaccRRZ有色:无色=1:1植株Z的基因型为()A. AaCCRrB. AACCRrC. AaCcrrD. AaCcRR【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有色的基因型为:A-C-R-,共有222=8种,无色的基因型有333-8=19种。【详解】由题意可知,有色种子的基因型是A_C_R_,其余基因型都为无色。根据三个杂交组合可知,AAccrrZ有色:无色=1:
8、1,有色的比例为1/2,说明有一对基因进行测交,则植株Z的基因型是_CcRR或_CCRr; aaCCrrZ有色:无色=1:3,有色的比例为1/4=1/21/2,说明有二对基因进行测交,则植株Z的基因型是Aa_Rr;aaccRRZ有色:无色=1:1,有色的比例为1/2,说明有一对基因进行测交,则植株Z的基因型是AaCC_、或AACc_;根据上面三个过程的结果可以推知该有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CCRr。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首先根据题意判断出有色的基因型为A-C-R-,再根据三个杂交组合后代的分离比推出有色亲本可能的基因型,进行综合分析即可确定有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
9、CCRr。5. 载脂蛋白 apoA-1 是一种血浆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基本功能是运载脂类物质,其含量下降会导致胆固醇在血管中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胆固醇与磷脂一样都参与动物细胞膜的构成B. 载脂蛋白 apoA-1 是内环境成分之一,其含量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 载脂蛋白 apoA-1 的合成和分泌都需要消耗能量D. apoA-1 可通过囊泡在细胞间运输【答案】D【解析】【分析】胆固醇参与动物细胞膜的构成;apoA-1的合成、分泌消耗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氧化分解丙酮酸提供;apoA-1可通过囊泡形式在细胞内运输。【详解】A、胆固醇与磷脂一样都是构成动物细胞膜
10、的重要成分,A正确;B、apoA-1是一种血浆蛋白,是内环境的成分之一,其含量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C、由题意“载脂蛋白apoA-1是一种血浆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可知,apoA-1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都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由题意“载脂蛋白apoA-1是一种血浆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可知,apoA-1属于分泌蛋白,可通过囊泡在细胞内运输,直至分泌到细胞外,D错误。故选D。6. 图一曲线a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生成物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图二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一曲线a中,A点后,限
11、制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的因素是酶的数量不足B. 分别在图二中取B、C点的速率值,对应图一中的曲线c和dC. 图二曲线,酶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f表示D. 减小pH,重复该实验,图二曲线b应变为曲线f;增大pH,应变为曲线e【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量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详解】A、图一曲线a中,A点后生成物的量不再随时间的递增而增加,说明反应物已耗尽,限制因素为反应物的浓度,A错误;B、在图二中,B点的限制因素是反应物浓度,对应图一中的A点之前的曲线,C点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数量,在图一中没有与
12、之对应的曲线,B错误;C、图二曲线中,当底物浓度一定时,减少酶量,反应速率降低,C正确;D、图二曲线b表示在最适pH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无论pH是增大还是减小,酶的活性均降低,曲线b都应变为曲线f,D错误。故选C。7. 三倍体西瓜由于含糖量高且无籽,备受人们青睐。下图是三倍体西瓜叶片净光合速率(以CO2吸收速率表示,Pn)与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与11:00时相比,13:00时叶绿体中合成C3的速率相对较高B. 14:00后叶片的Pn下降,导致植株积累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C. 17:00后叶片的Ci快速上升,导致叶片暗反应速率远高于光反应
13、速率D. 叶片的Pn先后两次下降,主要限制因素分别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与11:00时相比,13:00时细胞间的CO2浓度较低,叶绿体中合成C3的速率减慢,A错误; 14:00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虽然下降,但仍然大于0,植株积累有机物的量仍在增加,B错误; 17:00后由于光照强度较弱,CO2利用不足,叶片的Ci快速上升,C错误;叶片的Pn先后两次下降,主要限制因素分别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D正确。8. 一只杂合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杂交,产生一只三体长翅雄果蝇,其基因可能为 AAa 或 Aaa。已知三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三条中随机两条配对,剩余一条随机分
14、配至细 胞一极。为确定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不考虑基因突变),让其与残翅雌果蝇测交,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Aa 产生的原因只能为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B. Aaa 产生的原因可能为母本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C. 如果后代表现型比例为长翅:残翅=1:1 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 AaaD. 如果后代表现型比例为长翅:残翅=3:1 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 AAa【答案】D【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分析,一只杂合长翅雄果蝇(Aa)与一只残翅雌果蝇杂交,因一方减数分裂异常导致产生一只三体长翅雄果蝇,则该三体长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a或Aaa。2、基因型为A
15、Aa的三体产生的原因是杂合长翅雄果蝇A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变异,含A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产生了含AA的精子。3、基因型为Aaa的三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种:Aaa由含有a基因的卵细胞和含有Aa基因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Aaa由含有aa基因的卵细胞和含有A基因的精子发育而来。中含有Aa基因的精子产生的原因是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含有A、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中含有aa基因的卵细胞产生的原因是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含a、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或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详解】A、根据分析,AAa的三体产生的原因是杂合长翅雄果蝇A
16、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异常,含A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产生了含AA的精子,A正确;B、根据分析,Aaa的三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含有aa基因的卵细胞和含有A基因的精子发育而来,则此时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含a、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或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B正确;C、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与残翅雌果蝇(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1:1:2:2,则长翅:残翅=1:1,C正确;D、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
17、,与残翅雌果蝇(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1:1:2:2,则长翅:残翅=5:1,D错误。故选D。9. 如图为T4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内放射性 RNA与T4 噬菌体DNA及大肠杆菌DNA的杂交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可在培养基中加入3H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用以标记 RNAB. 参与分子杂交的放射性 RNA 为相应 DNA 的转录产物C. 第 0 min 时,与 DNA 杂交的 RNA 来自 T4噬菌体及大肠杆菌的转录D. 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噬菌体 DNA 的转录增加,细菌基因活动受到抑制【答案】C【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
18、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表达”是指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详解】A、尿嘧啶是RNA特有的碱基,可在培养基中加入3H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用以标记RNA,A正确;B、转录形成的RNA能与母链DNA杂交,那RNA一定为相应DNA的转录产物,B正确;C、在第0min时,大肠杆
19、菌还没有感染T4噬菌体,所以在大肠杆菌体内不存在T4噬菌体的DNA,其也就不会转录,C错误;D、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和T4噬菌体DNA杂交的放射性RNA所占百分比越来越高,说明噬菌体DNA的转录增加,而和大肠杆菌DNA杂交的放射性RNA所占百分比越来越低,说明其转录受到抑制,D正确。故选C。10. 线粒体蛋白的转运与细胞核密切相关,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DNA复制与过程的模板及所需的原料不同,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也不完全相同B. 进行过程时,并不是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反密码子C. M蛋白与TOM复合体结合后进入线粒体,M蛋白可能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关D. 若用某药物
20、抑制过程,则细胞质基质中的M蛋白含量会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是转录过程,表示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是翻译过程,表示T蛋白和线粒体外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形成TOM复合体,表示TOM复合体的协助下,M蛋白可进入线粒体内,并嵌合在线粒体内膜上。【详解】A、DNA复制的模板是DNA的两条链,过程为转录,其模板是DNA的一条链,DNA复制的原料为脱氧核糖核苷酸,转录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DNA复制与转录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也不完全相同,A正确;B、过程为翻译,终止密码子无相应的反密码子与之对应,B正确;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M蛋白与TOM复合体结合后进入线粒体,定位
21、在线粒体内膜,故M蛋白可能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关,C正确;D、若用某药物抑制过程,则细胞质基质中的M蛋白含量会增多,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线粒体及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识图能力。11. 生物的某些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或“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图中的现象均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过程中B. 甲图所示的现象是由倒位导致的,乙图所示的现象是由易位导致的C. 甲乙两图所示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产生的
22、配子中染色体结构均正常D. 两图所示细胞中基因种类、数量均正常,个体性状也不会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图分析可知,甲图中的染色体发生了倒位现象,乙图中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现象,二者均为可遗传的染色体结构变异。【详解】A、两图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B、据图可知,甲图中发生染色体片段倒位,乙图中发生染色体片段易位,B正确;C、图甲中,配子若得到下方发生倒位的染色体,则会获得染色体结构异常配子,图乙中配子若得到左下或右上发生易位的染色体,则会获得染色体结构异常配子,C错误;D、两图中细胞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可能会破坏基因结构,也可能影响基因表达调控序列导致个
23、体性状可能受到影响,D错误;故选B。12. 下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 a、b、c、d时,单位时间内 CO2释放量 和 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水稻叶肉细胞 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有关说 法不正确的是()A. 图甲中,光照强度为 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 图甲中,光照强度为 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 2 个单位的 CO2C. 图甲中的 c和图乙中的 f 点对应的光照强度相同D. 图乙中,限制 g 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 CO2浓度【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解:从图甲可知,光照强度为a时无氧气产生,说明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无光合作用
24、,二氧化碳释放量为6个单位,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为b时,二氧化碳释放量和氧气产生总量相等,此时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当光照强度为c时,无二氧化碳的释放,氧气产生量为6个单位,说明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则d点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而图乙中,e点只进行呼吸作用,f点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f点之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h点达到了光饱和点。【详解】A、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CO2释放量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A错误;B、光照强度为d时,O2产生总量为8,则光合作用总吸收二氧化碳为8,因而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8-6=2个单位的CO2,
25、B正确;C、当光照强度为c时,无二氧化碳的释放,氧气产生量为6个单位,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与图乙中的f点对应,C正确;D、图乙中,g点已经达到了光饱和,此时限制g点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D正确。故选A。13. 研究发现果蝇的Indy基因与体内的能量利用和储存有关。该基因变异后,可限制果蝇细胞水平的能量吸收,即使对果蝇进行节食处理,果蝇的寿命也会明显延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Indy基因变异后,果蝇细胞不再衰老,细胞寿命延长B. 只要对果蝇的基因进行诱变,就可限制果蝇细胞水平的能量吸收C. 果蝇Indy基因的正常表达是通过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来
26、实现D. 果蝇Indy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答案】D【解析】【详解】A、Indy基因变异后,“使果蝇的寿命明显的延长”,说明体内细胞衰老的速度减慢,而不是不再衰老,A错误;B、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对Indy基因进行诱变,不一定能限制果蝇细胞水平的能量吸收,B错误;C、果蝇Indy基因的正常表达是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来实现,C错误;D、果蝇Indy基因的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D正确。故选D。14. 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 放,使 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
27、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若适度增加细胞外液 Na+浓度,甲神经元兴奋时,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幅度增大B. 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C. 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D. 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则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根据分析回答。【详解】A、若适度增加细胞外液Na+浓度,会使甲神经元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增大,从而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幅度增大,A正确;B、神经递质和受体的结合也有特异性,乙酰胆碱和5-羟
28、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相同,B正确;C、由于乙酰胆碱的受体位于乙神经元上,故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错误;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则甲不能正常释放乙酰胆碱,不能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C。15. 为研究番茄的抗冷性,将美国不同纬度和不同种的番茄幼苗培养在相同温室中,然后将所有幼苗经历7天的冷处理(0 ),再转移至温室,培养7天。统计其存活率,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 生长在高低纬度的番茄之间存在地理隔离B. 高纬度地区的番茄更容易产生抗冷性突变C. 高低纬度番茄之间抗冷性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 高低纬度
29、番茄种群之间基因频率有差异【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示实验结果可知,经低温处理后,高纬度地区的番茄比低纬度地区的番茄成活率高,说明通过自然选择后,高纬度地区的番茄耐寒的个体比例升高。【详解】A、生长在高低纬度的番茄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地理隔离,A正确;B、变异是不定向的,在实验之前已经出现了抗冷性突变,自然选择使高纬度地区的番茄抗冷性较强,故冷处理后高纬度地区的种子存活率高,B错误;C、高低纬度番茄之间抗冷性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D、由于自然选择不同,高低纬度番茄种群之间基因频率有差异,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过程,牢记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
30、择是定向的,决定了进化的方向。16. 如图所示神经元N 只接受来自两个独立神经末梢a 和c 释放的递质的作用,神经末梢b 通过突触与神经末梢a 相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若 a、c 不释放递质,则 N 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 若 a 释放递质,则 N 的细胞内可检测到 a 释放的递质C. 若 b 释放递质,则 N 的细胞膜一定产生兴奋D. 若 c 释放递质,则 b 末梢处可记录到膜电位反转【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神经
31、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详解】A、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若a、c不释放递质,说明此时N的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因而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A正确;B、若a释放递质能与N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不进入N细胞内,B错误;C、若b释放递质,则作用于含a神经末梢的神经,刺激a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使N的细胞膜产生兴奋或抑制,C错误;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单向的特点,即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
32、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c释放递质,不能作用于a或b,在b末梢处不可能记录到膜电位反转,D错误。故选A。17. 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容易复发、远期疗效不满意。研究人员对肝癌细胞的结构及代谢进行相关的研究。(1)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肿瘤恶性增殖速度往往_血管新生的速度,随着细 胞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恶性实体肿瘤内部逐渐形成慢性营养缺乏的微环境,因此肿瘤细胞需要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才能继续生存。(2)如图 1 是细胞呼吸示意图,图 2 是线粒体融合和分裂的示意图:葡萄糖在_中分解为H和 A,物质A是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
33、。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的呼吸链复合体是参与有氧呼吸第_阶段的酶。线粒体外膜上的 Mfn1/Mfn2 蛋白、内膜融合蛋白_的作用实现了线粒体膜的融合,线粒体的长度明 显变长。细胞质基质中 DRP1 的 S616 位点磷酸化,DRP1 定位于线粒体外膜上,促 进_。(3)已有研究发现肝癌肿瘤中心区域细胞中线粒体融合增强,线粒体长度明显长于边缘区域细胞,这些变化与肝癌细胞适应营养缺乏有关。为研究在营养缺乏时线粒体融合对肝癌细胞糖代谢的调控。研究者用肝癌细胞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细胞耗氧速率线粒体ATP产生量胞外乳酸水平线粒体嵴密度呼吸链复合体活性乳酸脱氢酶量甲组:常规培养组4.21.00.3510
34、.10.911.01乙组:营养缺乏组5.61.40.2817.52.390.25丙组:营养缺乏+抑制S637磷酸化3.10.80.389.81.221.22注:线粒体嵴的密度=嵴的数目/线粒体长度丙组抑制 DRP1S637 磷酸化的目的是_。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2),将下列选项对应的字母填入图 3 中,完善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的代谢调控途径_。a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线粒体ATP 产生量增加 b胞外乳酸水平减少 c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 d乳酸脱氢酶含量降低e线粒体融合增强 fDRP1S637 磷酸化增强(4)如图3 表示217 名切除肝肿瘤患者的肝癌细胞中 DRP1S637
35、 磷酸化水平与病人存活 率及无复发存活率的关联曲线。请你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个术后用药建议并说明理由_。【答案】 (1). 快于 (2). 细胞质基质 (3). 三 (4). OPA1 (5). 线粒体分裂 (6). 抑制肝癌细胞的线粒体融合 (7). (8). 用抑制 DRP1S637 磷酸化的药物,可以提高存活率、降低复发率【解析】【分析】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丙酮酸和H,发生场所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和水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H和二氧化碳(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为H和氧气在酶的作用生成水(场所: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在酶的作用下生成酒精、二氧化碳或者
36、乳酸。【详解】(1)癌细胞的特征包括无限增殖、细胞形态改变、细胞膜的成分改变,因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细胞代谢速率快,肿瘤恶性增殖往往快于血管新生的速度。(2)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H和丙酮酸,物质A是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所以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的呼吸链复合体是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的意义是可以增大膜面积,为酶附着提供更多位点。线粒体外膜上的Mfn1/Mfn2蛋白和内膜融合蛋白OPA1的作用实现了线粒体膜的融合,线粒体的长度明显变长。细胞质基质中DRP1的S616位点磷酸化,DRP1定位于线粒体外膜上,促进线
37、粒体的分裂。(3)DRP1S637磷酸化促进线粒体外膜上的Mfn1/Mfn2蛋白结合,从而促进线粒体的融合。丙组抑制DRP1S637磷酸化,实质上抑制肝癌细胞的线粒体融合。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2),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为了适应环境,线粒体融合增强,首先DRP1S637磷酸化增强,促进线粒体融合,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线粒体ATP产生量增加,乳酸脱氢酶含量降低,无氧呼吸速率下降,胞外乳酸水平减少,细胞的产能效率提高,从而适应营养缺乏的环境,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4)据图分析,切除肝肿瘤患者的肝癌细胞中DRP1S637磷酸化水平高的病人术后存活率及
38、无复发存活率均明显低于DRP1S637磷酸化水平低的病人,术后建议用抑制DRP1S637磷酸化的药物,这样可以提高存活率、降低复发率。【点睛】本题考查癌细胞适应不良环境的机制,既要掌握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更关键是要准确获取题图中的关键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18. 果蝇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由位于 X 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如图 1 为某长翅红眼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一个果蝇种群中,纯合长翅果蝇占 30%,杂合长翅果蝇占 60%,在不考虑迁移、突变、选择等的情况下,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子
39、一代中残翅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2)若基因 D 和 d 能被荧光标记为红色,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该雄果蝇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的细胞,则可观察到_个荧光点。(3)若该雄果蝇与某长翅红眼雌果蝇杂交,F1出现残翅白眼雄果蝇,则 F1中出现长翅红眼雄果蝇的概率为_。(4)某基因型为 XRXr的果蝇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一个正常,另一个 丢失了一条 X 染色体,导致该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左侧躯体正常而右侧躯体为雄性(XO 为 雄性)的嵌合体,则该嵌合体果蝇的右眼的眼色为_。(5)缺刻翅是 X 染色体部分缺失的结果(用 XN表示),其缺失片段较大,连同附近的 R(r)基因一同缺失,性染色体组成为 XN
40、XN 和 XNY 的个体不能存活。由图 2 所示的雌雄果 蝇杂交所获取的 F1果蝇中,白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若将 F1 雌雄果蝇自由交配 得 F2,F2中红眼缺刻翅雌蝇占_。【答案】 (1). 16% (2). 4 (3). 3/16 (4). 红眼或白眼 (5). 1/3 (6). 1/7【解析】【分析】依据题意,图1长翅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DdXRY。图2中左边为雌果蝇,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的缺失,右图为雄果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正常。【详解】(1)在这个果蝇种群中,D的基因频率为30%+1/260%=60%,d的基因频率是40%,所以在随机交配的条件下,该果蝇种群产生的子一代中残翅果
41、蝇所占的比例为40%40%=16%。(2)仅考虑翅形,该雄果蝇的基因型是Dd,经过染色体复制后基因型变为DDdd,所以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该雄果蝇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可以观察到4个荧光点。(3)根据题意,该雄果蝇(DdXRY)与某长翅红眼雌果蝇(D_XRX_)杂交,F1出现残翅白眼雄果蝇(ddXrXr),可以推出亲本长翅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DdXRXr,则 F1中出现长翅红眼雄果蝇的概率为3/41/4=3/16。(4)该果蝇右侧躯体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上可能携带R或r基因,所以该嵌合体果蝇的右眼的眼色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白色。(5)XRXN与XrY杂交,产生的个体有XRXr、XRY、XNXr和
42、XNY,四种基因型后代的比例相等,但由于缺刻翅会使附近的R(r)基因一同缺失,导致其中的XNY不能存活,所以在F1果蝇中,白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3。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采用配子法,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4XR、1/4XN、1/2Xr,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2XR、1/2Y,自由交配后基因型比例是XRXR:XRXN:XRXr:XRY:XrY=1:1:2:1:2,则红眼缺刻翅雌蝇占1/7。【点睛】该题综合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掌握程度。19. 图中神经元A、B 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
43、C能释放内啡肽。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结合图示回答问题:(1)当反射弧中的_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沿 A 神经元传至轴突末梢释放 P 物质与 B 神经元上的_结合,引发 B 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并传至位于_的痛觉中枢,产生痛觉。(2)内啡肽与 A 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 A 神经元 K+外流,试结合图示分析内啡肽镇痛的原理是_。(3)吗啡是一种阿片类毒品,也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据图分析,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_,进而影响 A 神经元的功能。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欣快感而依赖成瘾,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 P 物质的释放量会迅速_,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综合征。【答案】 (1). 痛觉
44、感受器 (2). P 物质受体 (3). 大脑皮层 (4). 内啡肽促进 A 神经元 K+外流,抑制 A 神经元释放 P 物质,导致 B 神经元不能产生动 作电位,阻止痛觉产生 (5). 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与 A 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 (6). 增加【解析】【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1)当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沿A神经元传至轴突末梢,通过胞吐方式
45、释放神经递质P物质,P物质经扩散与B神经元即突触后膜上的P物质受体结合;引发B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并传至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产生痛觉。(2)据图可知:内啡肽促进A神经元K+外流,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从而阻止痛觉产生。(3)据图分析,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从而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进而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欣快感而依赖成瘾,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迅速增加P物质的释放,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和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判断图
46、中各部分的关系是解题关键。20. 由CSS基因突变所致的克里斯蒂安森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以全身性发育迟缓、智力障碍为特征。学者在调查中获得一个如左图所示的家系。(1)据左图可知,克里斯蒂安森综合征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_。A. X连锁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 X连锁隐性遗传 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对该家族中5-10号成员相关基因进行测序,发现6、8、9号个体均只有一种碱基序列,据此确定克里斯蒂安森综合征的遗传方式是_。(3)测序结果显示,CSS基因的突变形式是第391位核苷酸由G变成了T。试根据右图判断,上述突变使相应密码子由_变成了_。 AGU(丝氨酸) CGU(精氨酸)
47、 GAG(谷氨酸) GUG(缬氨酸) UAA(终止密码) UAG(终止密码)(4)根据克里斯蒂安森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和右图,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A. 机体只要含有异常CSS蛋白就会导致疾病B. 机体只需单个CSS正常基因便能维持健康C. 异常CSS蛋白对正常CSS蛋白具有抑制效应D. 正常CSS蛋白对异常CSS蛋白具有激活效应(5)进一步调查发现,8和9号个体还患有另一种遗传病(Charge综合征,由位于第8号染色体上的CHDC基因突变所致),而父母表现型正常。若同时考虑两对相对性状,推测6号产生的精子包括_。(染色体上横线表示致病基因) A B.C. D.(6)在该家系中,5号体内的CSS
48、和CHDC基因分布状况应为_。A.CSS基因在体细胞、CHDC基因在性细胞B.CHDC基因在体细胞、CSS基因在性细胞C.体细胞和性细胞均同时含有CSS基因和CHDC基因D.CSS基因和CHDC基因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体细胞和性细胞中【答案】 (1). CD (2). X连锁隐性遗传 (3). (4). (5). B (6). ABC (7). C【解析】【分析】根据系谱图可知,该病为无中生有,故为隐性遗传病,单纯根据系谱图无法确定基因的具体位置。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B、b。根据右图CSS正常基因与突变基因表达产物可知,基因突变后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减少。【详解】(1)据左图可知,克里斯蒂安森
49、综合征为“无中生有”,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隐性遗传病。故选CD。(2)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者正常父母一定是该病的携带者,基因测序的结果5和6均应该含有2种碱基序列,但测序结果显示6、8、9号个体均只有一种碱基序列,故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6号为XBY,不携带致病基因。(3)根据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表达产物可知,基因突变后,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测序结果显示,CSS基因的突变形式是第391位核苷酸由G变成了T,即DNA上由G-C碱基对变为T-A碱基对,由于终止密码子的首位碱基一定是U,故突变后该部位对应的终止密码子可能是UAA或UAG,由于该突变是碱基对的替换,只改变该部位密
50、码子的首位碱基,即G被U替代,故原始的密码子为GAA或GAG,结合题意可知,该部位的密码子由 GAG(谷氨酸)变成了 UAG(终止密码)。 (4)根据系谱图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故隐性纯合子才会患病;A、杂合子同时含有正常CSS蛋白和异常蛋白,机体不患病,A错误;B、杂合子只含有1个正常CSS基因,不患病,B正确;C、杂合子同时含有正常CSS蛋白和异常蛋白,机体不患病,无法判断异常CSS蛋白对正常CSS蛋白具有抑制效应,C错误;D、无法判断正常CSS蛋白对异常CSS蛋白具有激活效应,D错误。故选B。(5)由上分析可知,克里斯蒂安森综合征为伴X隐性遗传病,5和6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
51、又根据父母正常,8和9患Charge综合征,结合基因的位置可知,Charge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则5和6均为Aa,即6号的基因型为:AaXBY,其产生的精子有AXB、AY(对应B选项)、aXB(对应A选项)、aY(对应C选项)四种类型,6号不可能产生含b精子,故选ABC。(6)在该家系中,5号的基因型为:AaXBXb,其体细胞和性细胞均同时含有CSS基因和CHDC基因,故选C。【点睛】该图的难点在于6号产生精子种类的判断,首先需要考生判断出6号的基因型及其产生的精子类型,识图的时候需要注意图中染色体上加横线的表示致病基因。21. (1)杂种优势泛指杂种品种 F
52、1(杂合子)表现出的某些性状或综合性状优越于其亲本 品种(纯系)的现象。在农业生产时,杂交种(F1)的杂种优势明显,但是 F2会出现杂种 优势衰退现象。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种植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多为杂合子。玉米的大粒杂种优势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1A2)控制,现将若干大粒玉米杂交种平 分为甲、乙两组,相同条件下隔离种植,甲组自然状态授粉,乙组人工控制自交授粉。若 所有的种子均正常发育,第 4 年种植时甲组和乙组杂种优势衰退率(小粒所占比例)分别为_、_。玉米的大穗杂种优势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B1B2C1C2)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都纯 合时表现为衰退的小穗性状。若以
53、大穗杂交种(B1B2C1C2)为亲本自交,F1出现衰退的小 穗性状的概率为 1/2,则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对同源染色体上。(2)近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研究者发现一种玉 米突变体(S),用 S 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 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胚乳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即包括一整套父本染色体和 两套相同的母本染色体组。)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 PCR 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 2。从图 2 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_(填“卵细胞”或“精子”)发育而来。玉米籽粒颜色由 A、a 与 R、r 两对独立遗传的基
54、因控制,A、R 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 色,缺少 A 或 R 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 推测紫粒亲本的基因型是_,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_。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 S 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根据 F1籽粒颜色可以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单倍体籽粒胚的表现型为_,二 倍体籽粒胚的表现型为_。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 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_;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答案】 (1). 1/2 (2)
55、. 7/8 (3). 一 (4). 卵细胞 (5). AaRr (6). aaRr 或 Aarr (7). 白色 (8). 紫色 (9). 用 G 和 H 杂交,将所得 F1 为母本与 S 杂交;根据籽粒颜色挑出单倍体【解析】【分析】1、分析题意可知,杂种优势泛指杂种品种即F1(杂合子)表现出的某些性状或综合性状优越于其亲本品种(纯系)的现象,也就是只有杂合子才会表现出杂种优势,显性纯合或隐性纯合均表现为衰退。2、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则紫色的基因型为A_R_,白色的基因型为A_rr、aa
56、R_、aarr。【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只有杂合子才能表现杂种优势。甲组实验中自然状态授粉,进行的是随机交配,因此不管种植多少年,三种基因型的比例均为1/4A1A1、1/2A1A2、1/4A2A2,只有A1A2表现为杂种优势,因此衰退率为1/2;乙组人工控制自交授粉,第4年种植时就是自交产生的子三代后代分别为7/16A1A1、1/8A1A2、7/16A2A2,则乙组杂种优势衰退率为7/8。分析题意可知,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子一代中应出现1/4的衰退率,而大穗杂交种(B1B2C1C2)自交,F1出现衰退的小穗性状的概率为1/2,则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
57、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2)从图2结果可以看出,F1单倍体胚与普通玉米母本所含DNA片段相同,所以可推测单倍体胚是由普通玉米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是3:1:3:1的变式。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紫粒玉米和白粒玉米均为杂合子,推测紫粒亲本的基因型是AaRr,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Aarr或aaRr。由于单倍体的胚是由普通玉米的卵细胞发育而来,而母本是普通玉米白粒aarr,所以单倍体基因型为ar为白粒。则二倍体基因型为AaRr,表现型为紫粒。根据现有提供的材料,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其育种流程应为:将G和H杂交,得到F1的种子,这样就把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基因集中在一起。将得到F1的种子种植得到F1的植株作母本,授以S的花粉,得到种子根据籽粒颜色挑出单倍体,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得到的植株细胞中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从而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染色体变异、基的自由组合定律和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