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讲限时训练一、选择题1(2014届广州高三三校联考)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2(2013届广州高三年级调研测试历史)“长期以来,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现在,他们(农民)处置自己的农产品的行为就不能再叫做投机倒把了。”这种转变是由于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
2、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3(2013年广东潮州二模)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斯大林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A B C. D4(2014届惠州高三一调)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材料论及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 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改革 D斯大林体制5(2014届广州执信、广雅、六中三校联考)“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走这种道路的国家是()A英国 B苏联 C法国 D美国6(2013年广东湛江一模)1932年到1933年,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发生严重的大饥荒。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农业全盘集体化 D.大清洗运动7(2013年广东肇庆一模)“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
4、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五年计划的实行 D. 农业集体化运动8(2013年广东佛山一模)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9(2012年江苏南京二模)赫鲁晓夫是一位极具特色的领袖。一些史学家认为,他的墓碑半白半黑,代表半功半过,恰好是赫鲁晓夫的真实写照
5、。以下关于赫鲁晓夫改革“功过”表述正确的是()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加强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原有观念的束缚A B C D10(2013年安徽合肥二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11(2013年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
6、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危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 12(2013年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期中)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A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 B改革忽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C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D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二、非选择题13(2013年河南洛阳高三统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
7、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税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到: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材料二“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
8、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2)材料一、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14(2013年广东深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
9、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材料二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
10、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1)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材料一中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2)据材料,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
11、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第11讲限时训练1B解析:材料中强调既要利用社会主义的计划,又要借鉴资本主义的市场,这体现在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2B解析:苏俄在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采用余粮收集制以保障军事供应和城市民众生活的基本需要,借此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余粮收集制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行为;新经济政策取消了余粮收集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商品经济的流通,所以此时农民出售粮食的行为是合法的,故选B项,A项禁止粮食买卖,C、D两项发生在新经济政策执行之后。3B解析:题干观点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互借鉴,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排斥私有制和市场作用,故不符合题意,选B项。4D解析:材料中
12、强调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并且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前提,这集中反映斯大林模式的特征。5B解析:苏联的工业化主要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度计划、重视重工业,牺牲农业赶超工业化。6C解析:抓住关键信息 “1932到1933年”“大饥荒”并结合时代背景,由斯大林模式农业形成可知农业集体化导致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故选C项。7C解析:“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说明当时苏联政治集权,生活物质缺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说明当时重工业、军事工业发展快,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信息与苏联五年计划密切相关,故选C项。8B解析:关键信息:苏联,假装,实质。A项存在于苏俄时期
13、,C项是一种现象,以偏概全, D项与史实不符。9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题干反映赫鲁晓夫提15年内、20年内的目标,显然是不切合实际,也说明其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10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项表述不当。B项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D项。11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说明处于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有一定的优势,出现此种情况的是
14、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由于“滞涨”导致经济下滑,苏联在全球进行战略扩张,此时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12C解析:A项”完全放弃“说法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就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项排除;D项与题干无关,题干所问是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13(1)原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2)不
15、健康现象: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严重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14(1)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关注计划,不关注民生、不注重资源的节约与保护。观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认识: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威胁,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环境问题不是导致其解体的唯一因素。(2)特点:政策具有两面性,前后矛盾(缺乏连续性);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影响:赫鲁晓夫的改革一方面触及了旧的体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政策前后不一,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