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263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题53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的大变革:(1)背景。根本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目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2)代表: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3)商鞅变法的措施: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4)商鞅变法的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两晋南北

2、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措施及影响。措施影响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中期的改革:(1)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2)范仲淹改革。时间宋仁宗庆历年

3、间内容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3)王安石变法。时间宋神宗在位时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结果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后来变法措施被废止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2)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维新变法:(1)背景。鸦片

4、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2)措施。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提倡西学,议论时政,认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反对,慈禧发动政变废除大部分变法措施。(4)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2.清末新政:(1)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

5、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3.中华民国政府(19121949):(1)内容: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教育等各个方面。(2)局限: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3)结果:失败。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过渡时期(19491956):(1)措施: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2)影响。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社会主义探索十年(19561966):(1)概况:1956年,以毛泽东的

6、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严重曲折。(3)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新时期的改革开放(1978至今):(1)过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

7、,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2)内容。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8、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3)意义。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

9、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唯物史观: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2.时空观念:清楚认识典型改革的时代背景,抓住其特定时间性。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分析不同阶段改革的相关内容,提升学生有效解读材料和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国成功改革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明确“求新”“求变”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延绵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探究点一古代封建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巩固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

10、合。史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摘编自杨柳从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思维交互】:(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微点拨

11、】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正确解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由得出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由得出穿汉服由得出南北文化交融的表现提示:内容: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表现: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特征: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史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擢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伧,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思维交互】:(2)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微点拨】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

12、物关键信息由画线内容得出吸纳南方贤才提示: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3.阶级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4.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5.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探究点二清末救亡图存与社会转型史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

13、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思维交互】:(1)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关键能力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关键信息由画线内容可得出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提示: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或跨出了中国近代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史料二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 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

14、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马洪林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思维交互】:(2)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微点拨】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关键能力归纳概括和辨析问题关键信息由可得出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由可得出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由可得出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提示: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发动群众。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开

15、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一、戊戌变法的败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2.脱离群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3.依靠有名无实的光绪皇帝。4.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5.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二、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的重要改革和变法的本质和规律1.改革的原因:(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16、(4)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5)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2.改革的主要内容:(1)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2)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3)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4)改革军制、严肃军纪。(5)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6)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3.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4.结果和作用: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

17、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但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5.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2)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3)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是否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4)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5)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6.对改革的认识:(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3)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

18、历史发展。(4)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但通过改革能革除弊端,促使社会的不断进步。(5)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改革,可能会使百姓得到一些实惠,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认识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同。探究点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改革的艰辛历程史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著地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农户与市场间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经常出现农产品“买难卖难”,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贸易企业、加工企业率先与产业链上游的农户联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市场销售整合在同一个经济

19、联合体中。1993年,山东潍坊市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11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超过28万,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比重约60%,带动农户数量占全部农户数量的40%以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地域已从沿海扩展到了中西部地区,由养殖业扩展到了种植业、林果业、水产业等。据戚振宇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思维交互】: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客观理性辩证分

20、析问题关键信息由提炼形成的趋势由至各层级及相关知识提炼成因提示:趋势: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成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足显现;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或“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地方政府、民间实体的创新探索。一、新中国前27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1.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2.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3.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4.要发扬民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5.要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二、正确认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情相结合,选择适合中国国

21、情的独特发展道路。2.坚持发展,特别是经济工作摆在首位。3.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5.重视维护国内环境的稳定。6.制定了一系列完整的规划,且积极地促进和保护竞争意识和竞争环境。1.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A.周王“授土”“授民”B.秦国的商鞅变法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D.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选B。材料“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说明当时的政策是奖

22、励耕战。A分封制与奖励耕战无关,故A错误;秦国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包括奖励耕战,故B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与奖励耕战无关,故C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施均田制,与奖励耕战无关,故D错误。2.清末“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这时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上述材料表明()A.清末新政有利于促进法律的规范化、近代化B.清末新政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一样,都是只关注政治方面D.清末新政如果认真实施,一定会推进中国的理性化与专业化【解析

23、】选A。从材料“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中可以分析出,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进程,故A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清末新政对法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政治民主化进程和预备立宪,故B、C排除;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被迫进行的改革,故D排除。3.1978年9月,安徽肥西县山南区委在黄花大队进行包产到户的试点,9月16日开大队全体干部会,17日开全体社员大会,并连夜“分田到户”,9月18日全部劳动力下地干活。这反映了()A.农民自发推广小岗村包产到户B.改革旧有的生产体制顺应民心C.改革开放政策在基层落实得力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

24、迅速推广【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黄花大队包产到户后全部劳动力下地干活,这说明改革旧的经营管理体制后,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故选B;小岗村包产到户开始于1978年11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政策,排除C;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得到迅速推广,排除D。【深化点拨】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1.对内改革:是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即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

25、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1984年后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2.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开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秘诀,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件法宝。“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