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6*兼爱初读强基自主学习一、走近作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生平: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成就: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
2、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代表作品: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守成规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这就是“墨子救宋”。这个故事又衍化出一个成语:墨守成规。墨子劝阻楚王伐宋,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制造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墨子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
3、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的计策还绰绰有余。鲁班不肯认输,说自己有办法对付墨子,但是不说。墨子说知道鲁班要怎样对付自己,但是自己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自己。以为杀了自己,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鲁班哪里知道墨子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楚国去进攻。楚王眼看没有把握取胜,便决定不攻打宋国了。墨 子 名 言1.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02章 修身2.繁饰有命,以教众愚朴人久矣。墨子36章 非命(中)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02章 修身4.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
4、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墨子50章 公输5.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墨子06章 辞过6.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墨子47章 贵义7.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墨子09章 尚贤(中)8.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子18章 非攻(中)9.近者不亲,无务来远。墨子02章 修身10.世俗之君子,贫而谓之富,则怒,无义而谓之有义,则喜。墨子46章 耕柱11.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墨子01章 亲士12.举物而,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13.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5、。墨子16章 兼爱(下)二、探寻背景平民英雄,兼爱非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三、相关链接1.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
6、小取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2.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阅读兼爱,根据提示完成填空。答:_参考答案:混乱产生的根源“起不相爱”假设、铺排、反问基础梳理夯基提能一、通假释义1.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2.
7、故不孝不慈亡有(亡同“无”,没)二、一词多义1.焉(1)焉能治之(副词,于是)(2)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代指老师)(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末语气词)2.疾(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名词,疾病)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憎恨,痛心)3.当(1)当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同“倘”,如果) (3)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动词,遮挡)(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抵御,抵挡)(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占据,把守)4.劝(1)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动词,鼓励)(2)劝君更尽一杯酒(动词,劝说)5.恶(1)恶施不孝(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
8、么”)(2)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动词,仇恨)(3)疾恶如仇(名词,恶人,坏人)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使动用法故亏兄而自利(使获利)2.动词的使动用法故亏父而自利(使受损失)四、古今异义皆起不相爱古义:互相爱护。今义:男女之间产生爱情。五、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故亏父而自利 (“自”做宾语,前置)2.省略句(1)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承前省略,“不知”前面省略主语“圣人”)(2)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起不相爱”前面省略主语“乱”)(3)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皆起不相爱”前面省略主语“此”)3.判断句(1)所谓乱也(也)(2)此所谓乱也(也)六、文化常识1.家:卿大夫的封地。2.国:
9、古代王、侯的封地。精读析文合作学习一、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完成后面的题目。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治疗)人之疾者然(那样),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否定判断词,不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考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2)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宾语前置,“爱自”),不爱父,故亏(使受损失)父而自利(使受益);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即使)父之不慈子
10、,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家),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指代自己),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3)天下之乱物(纷乱之事),具此而已矣。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
11、所自起/则不能治。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解析】选D。注意“也”表停顿,“焉”“则”表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君主,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于是才能治理好;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以及本文所涉及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这里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B.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
12、之上。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D.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解析】选C。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B.第二段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即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盗贼之横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C.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才产生损人利己的行为,小至强盗小偷抢劫偷盗,大至诸侯大夫互相攻战。D.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法和事例论证法,由浅入深
13、,层层深入,说理透彻明晰。【解析】选D。文中没有运用事例论证法。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平。(2)译文:尝试去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就会发现它)产生于人们不相爱。(3)译文: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使自己的家受益;诸侯各爱自己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使自己的国受益。二、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完成后面的题目。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假如)天下兼相爱,爱人若(像)爱其身,犹(还、仍然)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怎么实行)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
14、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1)故不孝不慈亡(同“无”)。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同“又”)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2)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太平安定)。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鼓励)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
15、国若其国/谁攻 B.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C.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D.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解析】选B。可借助对称结构断句:“大夫之相乱家”与“诸侯之相攻国”对称;“视人家若其家”与“视人国若其国”对称;“谁乱”与“谁攻”对称。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运用假设论证和反问的修辞手法,阐明了“兼爱”的意义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B.第四段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C.本文语言质朴,不重文采。文辞
16、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但有的句子重复出现,显得拖沓冗长。D.本文逻辑严密,首先提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再通过对比指出“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得出结论。【解析】选C。“但有的句子重复出现,显得拖沓冗长”理解错误。文章不避繁复,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将意思说得清楚明白,气势非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慈?(2)译文: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又没有了。(3)译文:所以天下的人互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嫌恶就会动乱。研读提能探究学习1.墨子为什么
17、提出“兼爱”思想?【明确】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方。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天下还会混乱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大夫乱家、诸侯相攻的情况,甚至连小偷和强盗都没有了,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人彼此相爱,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人相互厌恶,天下就会变得混乱,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2.文章如何一步步表达自己观点的?【明确】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
18、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中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3.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明确】相同之处:(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
19、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贵贱、亲疏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
20、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4.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明确】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醒目地提出问题,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 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
21、,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1.“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参考示例:不可能实现。一是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二是阶级
22、局限。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墨子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他希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各方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且,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墨子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2.你怎么看待“兼相爱则治”的
23、观点的?参考示例: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但是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把“兼爱”看成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墨家“兼爱”所反映的平等意识,却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群读培优拓展学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
24、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士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
25、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
26、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1.(语言建构与运用)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
27、令【解析】选C。“列德”和“尚贤”对举,由“而”字连接,中间不能断开,说的是“古者圣王之为政”的特点,据此排除A、D两项;“高予之爵”和“重予之禄”为对称结构,故应在“高”“重”之前断开,且“举”的宾语是“之”,动宾后要断开,据此排除B项。2.(文化传承与理解)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B.国,指诸侯国;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远鄙,指远方边邑;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C.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
28、代称。D.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解析】选B。B项,“国,指诸侯国”错误,“国”指国都。3.(思维发展与提升)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
29、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解析】选B。B项,“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错误,从文中来看,“贤良之士”并非指“国之善射御之士”,而是指“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4.(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译文:_(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译文:_【解析】(1)举,拿、把;授,授予;贤者,贤能的人;三者,指上文提到的高爵、厚禄以及政令决定权;为,因为。(2)故,所以;所以,用来的;为,担任,做;辅相,辅佐君主的大臣;承嗣,继承人。答案:(1)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
30、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2)所以,贤士是用来做辅佐君主的大臣或继承人的。5.(思维发展与提升)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答:_【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本段开头墨子提出的观点,以及举例之后墨子的总结。本段开头墨子说,“故古者圣王之为政断予之令”,即圣王任用有德才的士人不受身份限制;列举事例之后墨子提出“故得士则谋不困则由得士也”,即总结前面事例中圣王任用有德才的士人的益处。由此可知,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答案:墨子举这些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附【译
31、文】墨子说:“比如想要增加这个国家擅长射箭、驾车的人,一定要使他们富足,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样以后,国家中擅长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得到增加了。何况贤能的人又具有敦厚的德行,善辩的言谈,广博的学识呢,这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和社稷的良佐,也一定要使他们富足,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样以后,国家的贤能之士也就可以得到增加了。”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国政,说道:“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尊贵,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与他亲密,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与他接近。”因此,国家中富裕而显贵的人听到这话,都回来商量说:“先前我们所凭借的是富贵,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
32、乎道义的人不避开贫贱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起初我们所凭借的是与君主的亲密关系,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关系疏远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在君主身边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起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在君主身边,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不在身边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远离君主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我们先前因为远离君主而无所凭借,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不在身边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等到边邑郊外的臣子,宫中的宿卫之官,国都中的一般人,四方边地的人听到了,都争先做合
33、乎道义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君主用来役使臣下的,只有一种东西,臣下借以侍奉君主的,只有一种途径。就好像富足的人家,有高墙和很大的屋子,墙修完了,仅在墙上开一扇门,有盗贼进入,关闭他进来的门再寻找他,盗贼就无从出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君主抓住了关键。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田和工坊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给予他很高的爵位,给予他很多的俸禄,任用他来做事情,给他决断的权力,就是说:“如果爵位不高,那么百姓就不敬重他;如果俸禄不多,那么百姓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施行政令时没有决断权,那么百姓就不会畏惧他。”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
34、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所以在那个时候,按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级担任职务,按照功劳来决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俸禄。因此,官员并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也不会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以公心,抛开私怨,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时候尧在服泽的北边提拔了舜,把政事交给他,天下太平;大禹在阴方之中提拔了伯益,把政事交给他,九州统一;商汤在厨房里提拔了伊尹,把政事交给他,他的治国谋略得以施行;周文王在狩猎者中提拔了闳夭和泰颠,把政事交给他们,西方的人臣服。所以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有优厚俸禄和尊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不谨慎警惕施政的,即使是农田与工坊中的人,也没有不竞相劝勉而崇尚德行的。
35、所以,贤士是用来做辅佐君主的大臣或继承人的。因此得到了士的辅佐,谋划国事就不会陷入困境,身体就不会劳累,功成名就,美善彰显而丑恶杜绝,这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古今对译通晓文意兼爱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
36、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
37、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注释:圣人: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以:把。焉:于是。则:就。攻:治疗。弗:否定判断词,不能。察:考察。当:同“尝”,尝试。自爱:宾语前置,“爱自”。亏:使受损失。利:使受益。虽:即使。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然:这样。身:指代自己。乱物:纷乱
38、之事。若使:假如。若:像。犹:还、仍然。恶施:怎么实行。恶,相当于“何”“怎么”。亡:同“无”。 谁窃:宾语前置,“窃谁”。劝:鼓励。交相:互相。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译文: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君主,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于是才能治理好;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就譬如医生替别人治病那样,一定要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才能治好;不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就不能治好。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平。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君主,不可不考察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尝试去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就会发现它)产生于人
39、们不相爱。做臣下的、做儿子的不孝敬自己的国君、父亲,这就是所谓乱了。儿子只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的利益受损失而使自己受益;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哥哥,因此使哥哥的利益受损失而使自己受益;臣下只爱自己不爱国君,因此使国君的利益受损失而使自己受益,这些就是所谓乱了。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之所谓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使儿子的利益受损失而使自己受益;哥哥只爱自己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的利益受损失而使自己受益;国君只爱自己不爱臣下,因此使臣下的利益受损失而使自己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天下那些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一样。偷窃的人只爱他自
40、己的家庭不爱其他人的家庭,因此偷窃其他家庭的东西利自己的家庭;强盗只爱他自身不爱别人,因此抢夺别人的财物来使自身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也一样。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使自己的家受益;诸侯各爱自己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使自己的国受益。天下纷乱之事(的原因),全都在这里罢了。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像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又怎么实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者吗?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慈?因此,不孝
41、不慈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呢?看待别人像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抢劫谁?因而盗贼就不会有。还会有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攻乱谁?看待别人的国像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又没有了。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因此以治理天下为(自己的)事务的君主,岂能不禁止人们互相嫌恶而鼓励人们互爱!所以天下的人互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嫌恶就会动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不鼓励人们爱别人,就是这个意思。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