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专题质量评估(七)(专题七) (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武汉模拟)西周时,据卫盉、五祀卫鼎上的铭文记载,恭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恭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厉的四田相交换。这反映了西周()A.分封制焕发新的生机B.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C.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D.宗法秩序进行了较大调整【解析】选B。据材料“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厉的四田相交换”可知西
2、周时期存在土地转让现象,反映出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产生,而财产的分化会推动统治阶级内部出现调整,故选B。【加固训练】据记载,周人的婚嫁年龄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至迟在春秋时代,周人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替代。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张早婚。这主要是因为()A.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 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D.人地矛盾不断激化【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周朝最初主张晚婚,后来主张早婚,是因为春秋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故选C;思想解放运动与婚嫁年龄无关,排除A;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与早婚不存在因果
3、关系,排除B;主张早婚会使人地矛盾更加激化,排除D。2.荀子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A.精选良种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兴修水利【解析】选B。“人善治之”“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小籽作物靠精耕”都是关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反映中国古代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视,故选B;材料与农作物选种无关,与“织”无关,也未涉及兴修水利,排除A、C、D。3.(金榜原创)盐铁论记载:“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材料反
4、映了()A.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B.对地方割据现象的担忧C.农工兼顾的经济思想D.中国古代经济主流政策【解析】选D。材料中“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是强调耕与织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在耕织不强的情况下,工商业发展也会受挫,所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重视耕织,并未体现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政策,未涉及地方割据,排除B;材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并非农工兼顾,排除C。【拔高训练】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
5、余人。隋朝这种举措()A.根源于国家吏治的腐败 B.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B。据材料隋朝两次“貌阅”结果“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人”,结合所学,自北魏以来,均田制下存在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税的现象,故选B;材料举措属于户籍管理,与国家吏治无直接关系,排除A;“貌阅”的目的在于打击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税,并未体现赋税制度改革,排除C;“貌阅”的目的是打击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征收,不涉及商品经济,排除D。4.(2021年河北适应性测试)表1考古发现黄河流域两汉时期粮食遗存统计表(部分)时代出土地点粮食遗存汉河南
6、洛阳烧沟汉墓粳稻、大豆、小豆、薏苡、黍、粟、高粱汉河南洛阳西郊汉墓稻米、小麦、大麦、粟、黍西汉早期陕西咸阳杨家湾4号墓陪葬坑稻米、黄米、粟、豆类、小麦、荞麦西汉早期河北满城汉墓稻、黍西汉晚期河南辉县汉墓稻、粟东汉陕西西安东汉墓稻、大麦、薏苡、粟、黍据表1可知,当时黄河流域()A.粮食的产量有所提高B.粮食作物种类多样C.稻、粟是主要粮食作物D.稻的种植面积扩大【解析】选B。本题解题关键在于通过表格信息得出农作物品种繁多,B正确。表格中并未涉及产量、种植面积,A、D错误,排除;虽然稻、粟在各地多有出土,但这并不能说明二者是主要粮食作物,C错误,排除。5.唐人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写道:“碗:越州上,
7、鼎州、婺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可知,唐朝时期()A.越窑青瓷的地位远远高于邢窑白瓷B.越窑青瓷比邢窑白瓷更受大众青睐C.茶器的材质仍然以陶器为主D.邢窑和越窑代表了当时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解析】选D。有人认为邢州产的茶碗比越州的好,陆羽却认为,越州的青瓷做的茶碗最好,这从侧面说明邢窑和越窑代表了当时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邢窑和越窑的瓷器各有特色,排除A;材料仅体现陆羽青睐越窑青瓷,未涉及“大众”,排除B;当时的茶器材质是瓷器,排除C。6.(
8、2020鹰潭模拟)据史料记载:宋徽宗以后,农民的土地占有数量渐渐减少,“上户折为中户,中户变为下户”,非税户比数逐年上升,税户数量大量减少,“有丁无田”的情况愈发严重。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对少数民族战争的失利B.宋王朝土地政策的调整C.宋朝大规模瘟疫的频发D.北宋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解析】选B。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因此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的土地占有数量渐渐减少”“有丁无田的情况愈发严重”,故选B;对少数民族战争的失利与“有丁无田”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出宋朝频繁发生大规模的瘟疫,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农业方面的变化,未涉及商业,排除D。7.下图反映了我国公元2107
9、8年人口变化情况,它表明该时期我国()A.实现人口持续增长B.注重统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完成经济重心南移D.人口分布南增北减趋势明显【解析】选D。自公元2年到公元1078年,黄河流域人口占比持续下降,由75%下降到35%,同时期长江与珠江流域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由25%上升到65%,故选D;公元750年的人口总数少于公元2年的人口总数,“持续增长”说法错误,排除A;仅从人口的区域分布无法推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否注重统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B;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才完成,排除C。8.(2021年辽宁适应性测试)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
10、陶(葡萄)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解析】选B。汉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引入了西域的葡萄和苜蓿,说明政治交往促进了经济的交流,故选B;“已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材料仅体现了对西域农作物的引进,不能说明西汉社会风俗的变化,更无法体现“丝绸之路”是否已经完全形成,排除C、D。9.据宋朝春明退朝录记载:“(宋)太宗时,命张公洎制坊名,列牌楼上。按,唐马周始建议,置冬冬鼓(警夜鼓)
11、,惟两京有之。后北都亦有冬冬鼓,是则京都之制也。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这则材料可用来佐证宋朝()A.商业不受官吏直接监管B.“市”突破时间上的限制C.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D.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解析】选B。从材料“置冬冬鼓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可知,宋代打破了商品交易的时间限制,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不受官府直接监管,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对商业的管理,没有涉及商业区繁华,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对“市”的管理,没有表述出现了娱乐场所,排除D。10.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
12、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A.对外贸易收入成为重要财政来源B.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D.北方经济出现严重衰退【解析】选B。据材料元朝改变隋唐时大运河迂回曲折的航线,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目的是“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可知,全国大部分税收来自江南,表明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故选B。【拓展延伸】隋朝的大运河全长2 700多千米,以洛阳为中心,共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修建了会通、通惠等河。大运河路线的变化,除了政治中心的转移之外,还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密切相关,从隋
13、至元,北方的首都越来越依赖江南的漕运。另外,隋朝修建大运河,还与加强对东南的控制有关,而元朝时这个因素则不突出。11.(2021年福建适应性测试)明清时期,江南人家有田十亩,必延请塾师培养子弟应举入仕:商人、高利贷者也热衷于培养后代在科场博取功名,还不惜血本捐官买爵。这反映了当时() A.科举制度的弊瑞充分暴露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社会群体依附于政治权力D.官商一体成为趋势【解析】选C。结合题意可知,明清时期中小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都热衷于培养子弟博取功名,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价值取向集中在参与政权、从中谋取利益方面,C正确。读书考取功名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是否存在弊端,A错误,排除;鸦片战争后,中
14、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材料与之无关,排除B;商人只是考取功名和买官的社会风气的助推者的一部分,不能认定官商一体成为趋势,D不准确,排除。【拔高训练】明人薛论道以十二首题钱诗讥讽当时世风:“人为你生烦惹恼,人为你梦扰魂劳,人为你易大节,人为你伤名教。细思量多少英豪,铜臭明知是祸由,一个个因它丧了。”这反映了()A.现实主义文风为士人所推崇 B.逐利思想取代了传统义利观C.社会风气败坏导致社会动荡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解析】选D。从材料可知,题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膜拜金钱的疯狂及后果,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人们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故选D;材料只是讥讽当时的拜金风气,无从体现现实主义文
15、风,排除A;“取代”二字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未体现社会动荡,排除C。12.(2021武汉模拟)清雍正帝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解析】选D。清朝雍正年间,山西从事商业的人居于首位,这表明因为追求财富,人们的传统观念在逐渐改变,故选D;“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反映了统治者对商人的歧视,排除A;材料“最下者方令读书”表明,当时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是整个封
16、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政策,排除C。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脱贫减困是民生的关键问题,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一书中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
17、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在一次演讲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罗斯福提出的这一自由,意味着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大国崛起材料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我们构建省、市、
18、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使 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成就,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使“人们免于贫困”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现实意义。(5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可知,分类定级,分类扶持;据材料一“采用招商赈济、
19、以工代赈等方式”可知,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据材料一“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可知,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据材料一“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可知,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第(2)题第一问措施,据所学罗斯福新政相关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失业现象;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第二问影响,据罗斯福新政的积极影响可知,罗斯福新政解决就业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奠定了美国现代福利社会的
20、基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第(3)题第一问原因,据材料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可知,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据材料三 “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我们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可知,扶贫政策的科学性、持续性;据材料三“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知,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重要保障。第二问意义,据材料三
21、“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可知,是真正消除贫困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据材料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可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扶贫成就为全球反贫困实践提供借鉴。答案:(1)特点:分类定级,分类扶持;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任意3点3分)(2)措施: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失业现象;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失业保险和救济制度。(2分)影响: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
22、奠定了美国现代福利社会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财政负担。(2分)(3)原因: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扶贫政策的科学性、持续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2分)意义:是真正消除贫困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全球反贫困实践提供借鉴。(3分)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12分)共治政体宋仁宗:“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须经大臣论议而行,台谏官见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杜范(宰相):“凡废置予夺,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
23、(给事中)、舍(中书舍人)得以缴驳,台(御史)、谏(谏官)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市民社会市民发达的酒楼茶坊、繁华的夜市、热闹的瓦舍勾栏是服务广大市民的大众场所。城市中的商贩与人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瓦舍则是“士庶放荡不羁之所”纸币理论李流谦:“欲其(纸币)价常赢而无亏损之患,唯使常用于官而不滞于私,则可矣”“此乃流通纸币之妙”。张开(时总领四川财政):“凡民钱(纸币)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官支出亦如之。民私用引为市,于一千并五百上许从便增高其直,惟不得减削。法既流通,民
24、以为便。”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本题由三则材料组成,我们从三段材料的出处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可知,三段材料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即宋朝的现代化色彩而展开的。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政治上的现代化色彩,出现了“君臣共治”的思想和言论;第二、三段材料则主要是从商品经济的繁荣角度来体现经济上的现代化色彩。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宋朝已经具备近代社会色彩,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去论证宋代的现代化因素,最后再进行总结。答案:论题:宋朝已经具备近代社会色彩。(2分)阐述:宋代二府三司行政管理体制,皇权集中于皇帝,形成君臣“共治政体”;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北宋时期,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出现,具备了现代社会货币的特点,形成了纸币理论,对通货膨胀有了一定的认识;社会风气出现重大转变,城市出现了夜生活,打破了坊市时空限制,活跃了经济,促进了社会繁荣与发展。(8分)总之,两宋时期,中国已具备了近代社会的一些要素,呈现出了显著的近代社会色彩。(2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