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131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专题质量评估(一)(专题一) (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衡水模拟)有学者指出,西周中央王朝对诸侯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A.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B.强化了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C.隐含着使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解析】选C。根据材料“西周中央王朝对诸侯

2、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可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特点是“本大而末小”,即在分封主体中央王朝强大的前提下,能够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根据材料“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可知,一旦周王室“本大末小”即周王室强大的局面变化,周王室的统治就会受到诸侯的挑战,故选C。【加固训练】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人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

3、【解析】选D。材料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故D正确。2.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图一、图二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部分代表官印。这表明战国时期 ()A.封建体制开始崩溃B.集权体制初现雏形C.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玺印具有统一风格【解析】选B。根据材料“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用玺印任免官吏、传达政令,打破了世卿世禄制,表明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初现雏形,故选B;封建体制开始崩溃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玺印制度无法表明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排除C

4、;题干中的图片中只是代表部分官印,不能得出战国时期玺印具有统一风格的结论,排除D。【拓展延伸】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及其历史作用(1)转变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2)历史作用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5、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3.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级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行政制度比较完善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解析】选B。根据材料“其中有政令、上下级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可知,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

6、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和官吏的任免等翔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完善,故选B。4.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据此可知 ()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 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 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C。根据材料大意可知,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从汉文帝开始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直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国势力,历经三代,反映了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

7、期过程,故选C;汉文帝时期接纳贾谊建议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符合历史潮流,选项中“始作俑者”一词含有贬义,排除A;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大大削弱了诸侯势力,郡国并行制已经名存实亡,但是郡国并行的局面依然存在,排除B;汉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部分诸侯国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5.(2021张家口模拟) 爵位待遇 公万石列侯金印紫绶 卿中二千石右庶长至关内侯银印青绶 上大夫二千石右庶长银印青绶 下大夫千石至六百石五大夫铜印黑绶 士五百石至比二百石公乘以下铜印黄绶 上表为西汉时期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内容。由

8、此可见,汉代爵位系统 ()A.维护了当时的贵族政治体制B.开始形成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C.属于官僚体制的组成部分D.强化了以血缘为中心的纽带关系【解析】选C。据表格西汉时期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内容可知,汉代爵位系统有明显的等级划分,属于官僚体制的组成部分,故选C;汉代属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属于贵族政治,排除A;大一统的文化认同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排除B;强化了以血缘为中心的纽带关系的是宗法制,排除D。【拓展延伸】 从历史传承的角度认识“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承秦制”是指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继承和发展秦朝各项制度的治国策略。(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体现为

9、: 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又进一步加 强了皇权。 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发展为刺史制度。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2)西汉对秦朝制度的发展,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通过“推恩令”,削弱和限制地方王国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为最主要的途径。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3)“汉承秦制”有利于西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

10、定作用。6.(2021年湖北适应性测试)明朝政府在科举中普遍采取“优养”措施,生员、举人参加乡试、会试,岁贡生员入京,皆给予盘缠补助。这体现出()A.民众贫富差距的消弭B.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C.科举考试程序的优化D.政权社会基础的扩大【解析】选C。根据“生员、举人参加乡试、会试,岁贡生员入京,皆给予盘缠补助”可以看出,明朝政府进一步优化考生应考的流程,不让考生因盘缠问题而耽误考试,故C正确。A,明朝政府给予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盘缠,并不能使民众贫富差距消弭,故排除。B,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D,封建的政权社会基础不会因为“优养”措施而扩大,排除。7.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

11、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随着时间发展,宰相的机构成员和辅助人员增多,并完全听命于宰相,有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故选D;宰相属于中枢机构,与地方势力无关,排除A;对宰相的改革不能影响皇帝的决策,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如何选拔中枢机构成员,不能体现是否削弱门阀贵族的影响力,排除C。8.(金榜原创)唐代中后期,节度观察使成为道一级地方

12、行政长官,并拥有司法权。到五代时期,节度判官和观察判官并称为“两使判官”,代表节度观察使具体承担了对州县司法案件的审复工作,改变了唐初州县案件直接上报朝廷、由刑部进行审复的司法程序。这种变化()A.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B.扭转了武夫乱政的割据局势C.适应国家法制化运作的需要D.促进了司法审复程序的完善【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司法变革适应了唐后期地方制度变化的需要,有利于司法审复程序的完善,故选D;唐末时期藩镇割据加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势力仍然较大,武夫乱政的局面并没有改变,排除B;材料说明司法案件的审复工作得到改善,而古代中国是君主专制统治,所以不是适应国家

13、法制化的需要,排除C。9.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的记载。当君主表现出揽权的趋向,也常常会引发群臣的抗议。由此可知,宋代 ()A.决策机制发生异变B.君民共治得以实现C.文官政治逐渐形成D.权力结构有所制衡【解析】选D。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可知宋代相权为代表的文官政治对皇权制约,权力结构有所制衡,故选D;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可知宋代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决策机制未发生异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君主专制,并非“君民共治”,排除B;文官政治的形成是由于重文轻武国策的确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1

14、0.宋以前,谏官隶属于门下省,对皇帝称“谏”。到宋代谏院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用,由皇帝亲擢,谏官遂转成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这一变化 ()A.加强了谏官的权力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D.造成了对政府的制约【解析】选D。从材料宋以前谏官隶属于门下省,变为宋代由皇帝亲擢,由向皇帝进谏,变为纠绳宰相,可知宋代谏官的任用方式和职责都发生变化,成为监督宰相等官员言行的机构,反映出这一变化加强了对整个中央官僚机构政府的制约,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宋代谏官开始由皇帝任用,职责也由进谏皇帝变为纠绳宰相,其实体现的是宋代谏官的权力变小,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中谏官任用和职责的变化,没

15、有涉及政府的决策机构,不能体现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谏官的任用和职责的变化,而权力中心始终是皇帝,排除C。【拔高训练】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清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这反映出 ()A.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削弱B.地方政务处理更加灵活C.地方监察体制有所调整D.地方政府职能日益扩大【解析】选C。材料中“通判”不只负责地方监察,故A错误;材料中通判分掌部分事务不等于地方政务处理,故B错误;材料中“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并

16、有监察官吏之权”“清朝各府置通判”表明地方监察体制有所调整,故C正确;材料中“清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等事”不等于地方政府职能,故D错误。11.据太祖实录记载,1385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官员共4 117人的政绩,其中擢升者435人,复职者2 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罚者171人,免职者143人。由此可知,明初()A.重视对地方的掌控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D.官员腐败情况比较严重【解析】选A。材料中明太祖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人数众多,升降赏罚力度较大,给地方官员一定压力,体现了对地方掌控的重视,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明太祖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但并未提及

17、地方行政机构的情况,无法得出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的结论,排除B;材料仅提及皇帝对官员的考核,并未提及政府监察机构的设置与履职情况,无法看出监察制度的成熟,排除C;据材料“擢升者435人,复职者2 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罚者171人,免职者143人”可知,受罚者比例不高,且并未提及受罚的原因,无法说明官员腐败情况严重,排除D。【拓展延伸】古代地方行政嬗变的规律和经验教训(1)从经验方面看,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的创新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2)从历史教训的角度看,中央集权体制在君主专制的条件下也有明显的弊端,如地方无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而且古代中国始终没有消除地方

18、割据的根源,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12.(2020石家庄模拟)清代除继续沿袭明代脱漏户口人户以籍为定等传统法律规定外,还制定了一些补充条款,如“察其祖寄,辨其宗系,区其良贱。冒籍者、跨籍者、越边侨籍者,皆禁止”等。这可以用来佐证清代 ()A.租佃制度的瓦解 B.阶层流动的弱化 C.宗法观念的扩展 D.专制集权的强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除继续沿袭明代等传统法律规定外,还制定了一些补充条款”可知清代强化了户籍管理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体现了专制集权的强化,故选D;清代租佃关系沿袭前代进一步发展,排除A;材料表明清代加强户籍管理,从而强化了专制集权,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B

19、;材料中“察其祖寄,辨其宗系”是通过加强对户籍的控制以强化集权,与宗法观念扩展无关,排除C。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表(有籍可考者)部分唐代五代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总计河北152352330河南132012137陕西11112116山西612211山东4392422江苏69144675江西29118333广西21249湖北12238湖南11125安徽11516923福建21911335广东11338浙江241192064上海1337吉林11内蒙古235贵州22总计62121081687106391摘编自

20、梅介人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材料二阅读下表有关科举制的相关内容项目内容摘编考试科目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武则天前后,增加了五经、三经及学究一经,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应举人资格唐代曾规定,“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位官司科罚不得申送入”;宋代曾“犯刑责,不孝不悌、为害乡里”等不得应举。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考试方法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宋代采取封弥制,亦称糊名法,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

21、字号,以防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1)据材料一指出历代状元数量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4分)(2)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发展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进步性。(8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数据可知,宋代以前北方较多,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南方较多,而且内蒙古、贵州等边远地区也有分布。由此得出“变化趋势”:由唐朝时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宋代以后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由发达地区向边远地区扩展。第(2)题“特点”,据材料二中的“考试科目”“应举人资格”“考试方法”等信息可知,分科设目,方式多样;注重社会教化;逐渐放松对工商业者的限制;组织规范,选拔公正。“进步性”,结合所学从有利于打破特权

22、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提高官员素质、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角度思考。答案:(1)趋势:由唐朝时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宋代以后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由发达地区向边远地区扩展。(4分)(2)特点:分科设目,方式多样;注重社会教化;逐渐放松对工商业者的限制;组织规范,选拔公正。(4分)进步性: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提高官员素质;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分)14. (金榜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范进中举是清朝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在广州,有个54岁的老童

23、生范进,被广东学道周进录取为秀才。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到贺,并教训了他一顿。范进向丈人借旅费应考乡试,被他痛骂及奚落,后范进瞒着丈人去考试。出榜当日,范进因家中没有粮食,只得拿母鸡到市场去卖。同时间,报录的人到达范家报喜,贺范进高中举人。邻居到市集向范进报喜,但他未敢置信。范进亲眼看到喜报后,因欢喜过度而发了疯。众人商议治理范进的方法,最后建议由胡屠户掌掴范进以治其疯。胡氏在无可奈何之下答应治理范进,但他惧怕报应,不敢下手,于是饮酒壮胆。胡氏大着胆子下手,掌掴范进,使他清醒过来。范进恢复正常,丈人及邻居们向他阿谀奉承,极尽恭维,丑态毕露。后来范进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出任山东学道。 结合中国古

24、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要说明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说明准确、全面)【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题目要求,首先从材料中提取情节并进行概括,然后根据概括出的情节提炼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答案:示例:情节:老童生范进54岁还在参加科举考试。 (2分) 历史现象:科举考试折射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价值取向。(2分) 说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成型之后,读书考试做官这一价值观模式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主要选择。这一价值观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4分) 但是,科举制形成的这种价值观念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只寻求考试做官,使他们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最终造成中国的迟滞与落后。(4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