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853.94KB ,
资源ID:66100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6100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教材2022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5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教材2022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5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x

1、第八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可分为两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 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1.曲折探索时期:政治上,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外交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积极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外交关系,通过出席国际会议,发挥大国作用;20 世纪 70 年代重返联合国,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破冰。经济上,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

2、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误,“文化大革命”带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科技文艺上,反映出巩固政权的需要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特色。2.改革开放时期: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外交上,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思想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科教文艺全面繁

3、荣,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第 15 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 课程标准 热词聚焦(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4)了解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5)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6)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7)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

4、中国的深远影响(1)政治:北平政协筹建国、独立自主新外交、抗美援朝扬国威、和平共处友睦邻、国际会议显风采、求同存异获认可、五四宪法定制度、席位恢复提地位、中日建交释前嫌、中美改善是关键(2)经济:稳定物价赢民心、土地改革固政权、“一五”计划仿苏联、三大改造变体制、中共八大明矛盾、八字方针重调整、三线建设调布局、周邓整顿曾见效(3)文化:“双百”方针促科艺、社会矛盾分两类、“两弹一星”破垄断、文教卫生仍发展、英雄人物成模范 知识排查教材深化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 年 9 月 21 日,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5、国名;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49 年 10 月 1 日召开,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2.成立(1)标志:1949 年 10 月 1 日的开国大典。(2)历史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历史背景(1)国内:新中国成立

6、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2)国际: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2.重要措施(1)土地改革概况:1950 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 1952 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意义: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2)稳定物价措施:“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财政经济。意义: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到 1952 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3)抗美援朝概况:1950 年 10 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7、,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1953 年 7 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意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推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第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促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年 12 月,周恩

8、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参加亚非会议:1955 年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 年。(2)内容:一是通过“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实践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底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法制、思想建设

9、(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 9 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政治制度体系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3)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 背景 1956 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内容 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10、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制定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内容:1957 年春,毛泽东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影响: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2.探索中的初步失误与调整(1)失误 表现 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评价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影响 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

11、91961 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2)调整 目的 克服困难 表现 从 1960 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政策进行重要调整1962 年初的七千人大会深入地总结了经验 结1962 年下半年到1965 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果 以来最高水平1964 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六、“文化大革命”1.原因: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2.过程(1)发动:1966 年春夏全面发动,给社会和生产

12、秩序带来严重混乱。(2)调整:1972 年和 1975 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调整,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3)结束:1976 年 10 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3.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图示解史过渡时期情境体验社会生活情境1949 年 5 月,上海的投机商人狂称:“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1949 年 6 月,上海的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大米、棉纱、煤炭),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以上内容反映了当时的什

13、么社会现实?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其实质是什么?启思导学 1.你能用图示法展示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之间的关联吗?知识拓展“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的内涵(1)“同”:一是指与会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指与会国家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任务。(2)“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启思导学 2.你能用唯物史观的原理来阐释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吗?启思导学 3.你知道三大改造的途径及实质吗?易错易混过渡时期总路线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年 9 月提出,指明了

14、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于 1958 年提出,其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3)前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针,后者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易错提醒重返联合国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取得在联合国的代表资格,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七、伟大的建设

15、成就1.成就(1)工业: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2)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国防科技: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4)教育卫生: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5)外交建交高潮: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迎来了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重返联合国: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

16、正式建交。2.意义(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2)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易混易错 1972 年中美两国并未建立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不是在 1972 年,而是在 1979 年。1972 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主题探究能力提升 主题一 过渡时期中国的社会变革探究 1 唯物史观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材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

17、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材料二 1952 年和 1956 年新中国经济成分的变迁据中国现代史资料汇编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五”计划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说明我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探究 2 史料实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大宪法性文献材料一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

18、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第五十一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第五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19、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第十八条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探究(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原则。结合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知深化】过渡时期中国的社会变革1.社会性质的变革: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上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体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特点,这是过渡时期的本质内涵。2.经济基础的变化:过渡时期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并存。通过社会主

20、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国有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建立。3.政治制度的进步: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带有明显的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外交政策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彻底摆脱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社会面貌的演变:近代中国社会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新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平等,民众生活水平差异不大,社会阶层逐渐模糊。素养感悟唯物史观过渡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革的辩证统一 新中国的过渡时期

21、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为了实现这一过渡,新中国制定的总路线规定了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方面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并举的特点。为了适应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4 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 1954 年宪法,确定了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调动了人民积极性,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体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统一的原理。主题二 全面探索时期的成功与失误探究 1 历史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材料一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

22、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材料二 1962 年 3 月 7 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 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摘编自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探究(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

23、主张?你怎样认识?(2)根据材料二,分析此次调整的内容有哪些。实质是什么?探究 2 史料实证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探索材料一 下图为 20 世纪 50 年代末我国的两幅宣传画材料二 19661968 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宣传画对应的运动及结果,并分析其出现的根源。(2)你认为材料二的经济统计数据有何历史价值?【认知深化】曲折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 角度 事件 成就与失误 探索开端 1956 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社会矛盾 1956 年,中共八大召开 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24、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7 年初,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方法是“团结批评团结”续 表 角度 事件 成就与失误 工业化道路 1956 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第一大关系就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要走有别于苏联的道路 毛泽东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并举等 战略目标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经济建设方针 1956 年中共八大提出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

25、稳步前进的方针 所有制结构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中,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科学教育“向科学进军”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知识分子工作 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集中制 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

26、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续 表 角度 事件 成就与失误 阶级斗争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速度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强调“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规模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是“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素养感悟历史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二十年,既有伟大的成就,也有深刻教训。汲取教训,完善自我,是我们应持的审慎态度。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可

27、照搬别国模式;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纵联横合思维升华 一、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比较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性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

28、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产生方式 人大代表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 政协委员是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 续 表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联系 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国家机关的行政效率 二、1949 年至 1978 年我国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间的联系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巩固政权的斗争,初步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宪法建设等。政治建设为经济、外交、文化科教提供安定的环境。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

29、、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政治建设、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提。3.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为国内政治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4.文化科教:“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双百”方针等政策为文化领域繁荣提供保障。真题实战模拟演练 真题实战1.(2020天津卷,7)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 年 3 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

30、时()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手表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核心价值本题以“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手表为情境,体现了当时工人们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阶段。居安思危,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只有发扬并践行老一辈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才能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2.(2018 全国卷,31)下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

31、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3.(2019 全国卷,31)据统计,1954 年 1 月到 4 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 1953 年同期的 5 倍,为 1952 年同期的 50 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4.(2019 全国卷,31)数他劳动强右图是 1953 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

32、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核心价值本题以 1953 年的数他劳动强的年画为切入点,考查了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即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对于引导考生思考并树立坚持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愿意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辛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2018 全国卷,31)右图为 1956 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

33、.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模拟演练1.(2020 江西上饶六校第一次联考)1953 年 8 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以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提出了重点建设、精简行政机构、节约粮食等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要求。这些要求的提出意在()A.积累经济建设资金B.提高政府管理水平C.调整工业发展计划D.遏制铺张浪费现象2.(2020 广东惠州三模)下图为 1954 年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了()A.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B.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C.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D.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3.(2020 江苏

34、南京六校联考)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国的领导人和外交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在外交舞台上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演出。下表是关于新中国对外关系的策略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选项 策略 史实 A“另起炉灶”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C“求同存异”方针 1955 年,促进日内瓦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D 全方位外交 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2020 天津红桥区二模)下表是新中国在 1952 年和 1957 年钢和原煤总产量及增长率统计表。项目 钢(万吨)原煤(万吨)1952年 135 6 649 续 表 项目 钢(万

35、吨)原煤(万吨)1957 年 535 13 000 增长率(%)296.3%95.5%这些成就的取得()A.基本建立了中国特色工业体系B.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C.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D.增强了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5.(2020 四川天府名校测评)1962 年 1 月至 2 月,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著名的“七千人大会”,指出了几年来工作的缺点错误,总结了 16 条基本经验。同时又强调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不能动。这次会议()A.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B.根源于中苏之间关系的恶化C.有利于“左”的错误的彻底纠正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 第八单元 中

36、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 15 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知识排查教材深化情境体验提示社会现实:上海的投机商人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并抢购物资、囤积居奇,加剧物价飞涨,制造市场混乱。解决: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实质:人民政府同资产阶级的一场较量,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表面上“银元之战”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战”采用经济手段,都是为了稳定物价,其实质是党和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启思导学 1 提示启思导学 2 提示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发展生

37、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启思导学 3 提示途径:农业: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步骤,实行合作化。手工业:通过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方式,实行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以赎买的方式,走公私合营道路。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探究 1 提示(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2)变化:由 1952 年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到 1956 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原因:19531956 年的三大改造

38、。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探究 2 提示(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内政外交方针,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题二探究 1 提示(1)主张: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认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2)内容: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实质: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探究 2 提示(1)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

39、: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根源: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大规模。(2)可用于研究“文化大革命”初期对国民经济造成的破坏及混乱。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D 本题考查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材料“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可知,天津制表业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故 D 项正确;1952 年我国已经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故 A 项错误;仅靠研制成功手表不能证明我国工业综合实力的全

40、面提升,故 B 项错误;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身上体现的是艰苦奋斗精神,而不是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故 C 项错误。2.D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漫画的时间是 1953 年,主旨是资源勘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国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大力推动经济建设,资源勘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故 D 项正确;当时国民经济只是初步恢复,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经济建设刚刚开始,还没有涉及调整,故 A、C 两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故 B 项错误。3.D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531954 年处于“一五”计划时期,

41、当时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并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其中东北地区是重点援助地区。俄文书刊借阅量大幅增加体现了学习俄文的热潮,这适应了当时我国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 D 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故 A 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 1995 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借阅俄文书刊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反思苏联建设的问题,故 C 项错误。4.D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建设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女青年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劳作,一群男青年劳作归来,再根据时间信息“1953 年”及油画主题“数他劳动强”可知

42、,该作品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故 D 项正确;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基本风格是写意,而本题中的年画为写实风格,故 A 项错误;1953 年时中国尚处于过渡时期,还不能称为社会主义生产,故 B 项错误;“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 年,故 C 项错误。5.B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漫画中的两把尺子,一把量布做新衣,一把测量祖国,据此无法判断出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故 A 项错误;“奶奶的尺”“阿姨的尺”说明女性都在国家建设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故 B 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在 1958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1956 年,中国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 D

43、 项错误。模拟演练1.A 1953 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因此中央提出“重点建设、精简行政机构、节约粮食等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要求”主要是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故选 A项;“厉行节约、紧缩开支”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关系不大,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调整工业发展计划,排除 C 项;“厉行节约、紧缩开支”与“铺张浪费”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项。2.B 据材料“1954 年”“一辈子第一回”“选民证”可知,该作品体现了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人民选举代表的史实,说明人民有了选举权,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故选 B 项;1952 年我国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排除

44、A 项;该作品内容与人民受教育水平无关,无法体现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排除 C 项;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是在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 D 项。3.B 1953 年 12 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材料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符,故选 B 项;材料中“同苏联”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主要体现了“一边倒”,即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排除A项;“求同存异”是 1955 年万隆会议上提出

45、的,不是日内瓦会议,排除 C 项;全方位外交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而非“1971 年”,排除 D 项。4.C 根据新中国在 1952 年和 1957 年钢和原煤总产量及增长率统计表中的数据,结合“一五”计划的内容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钢和原煤产量的大幅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故选 C 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只是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还没有建立中国特色的工业体系,排除 A项;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排除 B项;表格内容与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无关,排除 D 项。5.D 根据材料“1962 年 1 月至 2 月,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著名的七千人大会,指出了几年来工作的缺点错误,总结了 16 条基本经验。同时又强调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不能动”可知此时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选 D 项;材料强调“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不能动,这不属于实事求是,排除 A 项;材料说的是国民经济的调整,根源是“左”的错误,排除B 项;材料强调“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不能动,说明“左”的错误还存在,排除 C 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