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099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单元 第1讲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讲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1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2)时间:1978年12月。(3)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4)意义2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修订宪法: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

2、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1982年宪法)。(3)加快步伐(4)形成体系: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特点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核心论点:史料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形成过程 酝酿: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

3、提出。确立:1984年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2)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意义: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2香港、澳门回归(1)香港回归条件过程香港问题的谈判原则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核心论点:(1)认为可谈的问题: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2)不可谈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收回香港的时间不可谈判;中国

4、收回香港领土的内容不可以谈判。(2)澳门回归 达成协议:1987年4月,中葡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概况缓和(1)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2)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3)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进展(1)1992年“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3)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

5、文件展望条件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障碍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原则一个中国的原则海峡两岸关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核心论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愿意与台湾当局商谈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表明对台方针由坚持军事对峙到主张和平统一。 1外交政策的调整(1)依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内容2活跃的多边外交(1)背景: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

6、旨和原则。(2)表现:全面参与联合国的事务,特别是在2000年,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和倡议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首次会晤。(3)意义: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3推进新型区域合作(1)基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开展多边外交。(2)表现(3)意义: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巧思妙记】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信息提取:(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2)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构图解史】“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信息

7、提取:“一国两制”的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强调高度自治与和平统一。【图解历史】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信息提取: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则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易错易混】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1)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问题。(2)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教材补遗】1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主要史实(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访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夷洲的联系。(2)隋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湾

8、)。(3)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4)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省。(6)二战中,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规定将台湾归还中国。2“九二共识”:1992年年底,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这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3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是在2005年颁布的一部关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法律,主要内容是鼓励两岸继续

9、交流合作,但同时也首次明确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中国大陆可用“非和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反分裂国家法仅适用于台湾问题。【构图解史】新时期外交调整及成就信息提取:新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名师点拨】 我国对外关系的原则(1)根本原则独立自主。(2)根本出发点国家利益。(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基本立足点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微点提醒】多边外交多边外交主要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的。一般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的各个领域的国际对话

10、、协调与合作。重点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史料一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史料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史料解读】(1)史料一有两层含义:一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11、二是祖国统一是我国的内政问题,不容许别的国家插手。(2)史料二信息“平等原则”“一个中国前提下”反映了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据史料二可以看出中国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问题思考】(1)史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的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试答:【提示】(1)邓小平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的方式”是两党平等会谈,后来发展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方针和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

12、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影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促进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史论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

13、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解读】无论是“国”中右下方的一点,还是“China”的“i”上的一点,两幅图片都把台湾看作是中国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领土,少了台湾,中国领土就不完整了,所以这两幅图片充分表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结论】推动和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因素(1)推动因素两岸人民同宗同祖、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

14、共同心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切实可行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历史依据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关系的缓和,经济合作的交流等。(2)阻碍因素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与“去中国化”等。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重点二灵活多变,融入世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史料一20世纪70年代中国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

15、步加入联合国专门组织和附属组织,并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合作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参加国际经贸和科技组织的活动剧增,先后加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中国还开始参加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逐步签署了一系列裁军、军控文件和协议。据王逸舟中国外交六十年、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等整理史料二中俄自1991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经过10年来的健康发展,连续上了三个台阶。从1992年“相互视为友好国家”上升到1994年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然后又提升到1996年的“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过,在中俄关系不断深化的同时,俄国也

16、存在着“中国威胁论”的潜流,并衍生出“人口入侵论”“经济渗透论”“军事挑战论”“地缘战略矛盾论”等诸多变种。马云面向21世纪的中俄关系【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活动。(2)史料二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的现状。【问题思考】(1)依据史料一,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有哪些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新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试答:【提示】(1)新发展:参与国际组织的类型、深度与广度方面有了更大发展;由重视政治到越来越多地重视经济;并且承担了诸如军控等

17、更多的责任。国际背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潮流;联合国逐渐摆脱美苏控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2)现状: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关系不断深化;俄国存在“中国威胁论”的潜流。原因:苏联的解体;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史论归纳】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3)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

18、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5)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84月浙江选考T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命题点: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

19、步构想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解析:选A。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故A项正确;B项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C项是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经济特区开始设立是在1980年,故排除B、C、D三项。2(2018高考江苏卷T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命题点: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理念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

20、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解析:选A。结合材料信息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应坚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A项正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递交了国书,开创了中苏友好的新局面,B项与题中“1984年”的时间信息不符,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与邓小平讲话精神无直接对应关系,D项错误,排除。3(20174月浙江选考T16)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

21、意义是()命题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解析:选B。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外国列强占领的是澳门的回归,故A项错误;香港的回归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故B项正确;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练模拟能力提升1(命题点:1982年宪法的特点)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

22、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C表明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解析:选A。材料中呈现的是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肯定即肯定人权,故A项正确;材料跟人文主义精神无关,而且人文主义不是中国的一贯追求,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1982年宪法保证公民的权利,没有呈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故C项错误;主权在民是指公民拥有对主权的使用权,材料呈现的是宪法对个人权益的尊重,故D项错误。2(命题点:基层民主的发展) 右图选自“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反映的是2013年西安市首次进行社区居民委员会无候选人直选。它反映了(

23、)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新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解析:选B。材料中“社区居民委员会”反映的是基层民主制度,“无候选人直选”是基层直接民主的表现,故选B项。3(命题点:新时期的外交)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新外交思想的提出()A有利于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B有利于世界各国接受中国C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折D表明我国冷战思维的结束解析:选A。据题干信息可知,我

24、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都有利于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故选A项。4(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特点)中国20世纪50年代联合苏联实行“一边倒”,20世纪60年代实行反帝反修两条线,20世纪70年代坚持“一条线”“一大片”,20世纪8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20世纪90年代确立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新世纪则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拓展总体外交。外交战略调整的历程说明我国外交()A以意识形态为转移B受到美苏两国支

25、配C与时俱进灵活多变D奉行不结盟的政策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时间点及政策的变化可知,从20世纪50年代至新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是随国际局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具有与时俱进灵活多变的特点,故选C项。5(命题点:“一国两制”的意义)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港珠澳连成了一片。1997年内地实际使用香港资金额206亿美元,2016年上升到815亿美元。香港也是内地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2015年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的金额达898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25倍多。这种情况表明,香港的回归()A加大了香港对内地经济的依赖性B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C促进了香港和内地各方面的交

26、流D消除了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上的矛盾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香港和内地的共同发展,A项与此不符,排除;材料仅涉及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交流,C项中“各方面”与材料不符;D项中“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表明,香港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说明香港回归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故B项正确。6(命题点:祖国统一)2019年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

27、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民族问题导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B1979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D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析:选D。由材料“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故选D项;中国内战和外部干涉是导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原因,排除A项;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1987年,排除B项;1992年时两岸就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排除C项。(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1954年第一届全

28、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D标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解析:选C。1954年宪法适应了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1982年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1954年到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都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不会因为宪法的修改而改变,排除B项;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迈进,排除D项。

29、2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可知,这一历程反映了()时间会议修改内容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C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完成D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解析:选B。根据表格中1982年宪法颁布后的修改、完善、健全可知,这一历程反映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故选B项;表格中对宪法的

30、修改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宪法的修改、完善、健全,无法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完成的结论,排除C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矛盾,排除D项。3(2020北京昌平区高三期末)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此规定意在()A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B重申公民政治权利C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总结民主建设经验解析:选A。1982年宪法规定了其他法律不能同宪

31、法相抵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目的是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不是重申公民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仅仅涉及1982年宪法的相关规定,不能体现出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C项;材料所述规定不是对民主建设经验的总结,排除D项。4(2020湖南株洲一模)学者俞可平曾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A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解析:选D

32、。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时期,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这属于“民主增量”的范畴,故选D项。5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解析:选B。材料中1982年宪法对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进行社会保障,同时也规定公民在年老

33、、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而2004年宪法则要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故选B项。6据香港某大学在200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回归前48%受访澳门市民以正面形容词描述自己对澳门回归的心情;而在回归后,76%受访澳门市民认为澳门社会改变很大,对于自己转变为中国国民的身份,64%受访澳门市民表示因此感到自豪。这反映出()A“一国两制”对澳门社会实际影响并不大B澳门社会制度实现了平稳过渡C“一国两制”促进了澳门社会的平稳发展D香港人民十分关心澳门的回归解析:选C。“在回归后,76%受访澳门市民认为澳门社会改变很大,对于自己转变为中

34、国国民的身份,64%受访澳门市民表示因此感到自豪”表明“一国两制”促进了澳门社会的平稳发展,故C项正确。7(2020江苏南京调研)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解析:选A。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合作的前提,故A项正确

35、;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之一,故B项错误;大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C项错误;统一后的台湾可以拥有立法自治权,没有外交自治权,故D项错误。8下表反映出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其原因是()年份企业(个)年增长率(%)合同金额(亿美元)年增长率(%)19911 73557.313.9054.619926 430270.655.43298.7199310 94570.299.0379.9A和平统一方针的承诺与实施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C“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D两岸对“一国两制”的认同解析:选C。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导致了表格中台

36、湾地区对大陆投资快速增长,故选C项;我国最早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1979年,排除A项;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排除B项;台湾当局并不认同“一国两制”,排除D项。9“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地方在审讯所谓走资派和反革命等案件中,按照审讯工作的十五个怎么办?(草稿)进行审讯。在这十五个问题中,一律使用了“敌人”的概念,如当敌人矢口否认罪行时,怎么办?一律使用“敌人”的概念的主要背景是()A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B出现严重“武斗”局面C法制遭到严重破坏D被审讯人主要出身地主家庭解析:选A。“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把人民内部矛盾也当成敌我矛盾来处理,具有阶级斗争特色的概念

37、如“敌人”大量使用,故A项正确。10(2020湖南高三六校联考)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解析:选B。结合题中信息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当今中国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B项正确。11(2020江淮十校联考)在国

38、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习近平“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外交思想出自传统文化典籍,这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自信的姿态,故A项正确。12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

39、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A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解析:选A。“中俄”“中美”以及中国与欧盟分别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关系的突出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是适应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建立起来的。两汉时期,朝廷设立各级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监察机构开始独立于行政系统。监

40、察官员的品级比相应行政官员的级别低,但职权较大,如隋朝御史大夫为从三品,但其监察范围包括公卿宰相和各级官员。唐朝以来,各朝推行“检举、控告、采访调查、深入部门定期检查、重大政治活动亲临现场督察以及考课督察结合”等方式,以保证监察效能的实现。宋代设立监司、监州,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清朝不仅在全国设十五道监察御史,还规定都御史统辖省按察使。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材料二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借鉴苏俄(联)社会主义政权建设模式,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于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保证苏维埃政权的有效运转,抵制封建官僚思想的侵蚀,中共在根据地逐步形成了以党

41、政监督为主体,专业性监督部门和群众性监督组织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监督实践成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源头。摘编自吴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监督制度研究材料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国要有国法。”1982年,全国90%左右的县团级以上党委建立了纪检机构,国务院各部委都基本设立了纪检组织。是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批机关、监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1986年,国家监察部(2018年并入

42、国家监察委员会)成立后,各级地方政府行政监察机关迅速建立起来。摘编自谢撼澜、谢卓芝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建设的进程与经验(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监督制度形成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国监督制度建设的意义。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是适应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建立起来的”“两汉时期,朝廷设立各级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监察机构开始独立于行政系统。监察官员的品级比相应行政官员的级别低,但职权较大”“唐朝以来,各朝推行检举、控告、采访调

43、查、深入部门定期检查、重大政治活动亲临现场督察以及考课督察结合等方式”“宋代设立监司、监州,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清朝不仅在全国设十五道监察御史,还规定都御史统辖省按察使”概括。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集权、澄清吏治、稳定秩序、促进发展等方面分析。(2)据材料二“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借鉴苏俄(联)社会主义政权建设模式,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保证苏维埃政权的有效运转,抵制封建官僚思想的侵蚀”归纳。(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监督体制、民主法治、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说明。答案:(1)特点:服务于君主专制;监察机构与行政机构逐

44、渐分离;监察官员位卑权重;监察方式多样化;重视地方督察。积极作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澄清吏治,减少行政机构工作失误;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2)背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在华广泛传播;苏俄(联)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影响;革命形势高涨,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3)意义: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进行。(任答两点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第三节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演变一、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民国五十五

45、年至五十六年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四、创造两岸双赢,华人屹立世界1两岸关系的发展A军事冲突时期(三十八年至六十七年)B冷战对峙时期(六十八年至七十五年)C交流对谈时期(七十六年迄今)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A国际因素B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C台湾内部因素3两岸交流的现况4当前两岸问题的焦点:统独之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解析: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理由从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角度回答。从政治角度来看,可以增加冷战与两岸关系,理由从美苏全面冷战,两岸分裂角度回答。可以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理由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及一个中国原则的角度回答。答案:建议一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建议二增加冷战与两岸关系。理由:二战后,美苏全面冷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决台湾问题,加剧两岸分裂程度。建议三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理由: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已被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公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