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517KB ,
资源ID:660219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6021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1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2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

2、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A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B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C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D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允许社会流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因而不能说其具有积极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社会机制”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不是强调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古代中国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社会地位较低,因而不能将其纳入统治阶层之中,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中国的封建社会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社会机制,而这种社会机制形成的根源是因为维护封建制度是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共

3、同的根本利益”因此材料的主旨是要说明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3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 皇帝与大臣的关系 唐 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 宋 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 明 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 A三省制具分权制衡特点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

4、影响。420世纪30年代日本某法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后说:“耶林说过,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然而,大体上可以说,中国亦是一以武力,二以儒教,三以法律支配东部亚细亚的(包括日本)”该法学家旨在揭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A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B具有相同的历史命运C都促进近代日本发展 D都包含自然法的理念【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罗马法是西方法制的源头,日本学者拿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相提并论,意在肯定中华法系的作用,故A项正确;当代欧洲大陆法系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基础上形成的,而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华法系在清末就已解体,故B项错误;罗马发展成地跨欧亚非的大

5、帝国,势力未达到日本,故C项错误;自然法本身表述无误,但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影响5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指的是唐朝时期,A正确,故本题选A。指的是北宋,科技发达,故B错误。指的是南宋时期,科技发达、理学兴起,故C错误。而D中指的

6、是清朝,此时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缓慢发展,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社会。6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管仲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这反映了()A贵族政治渐趋瓦解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从材料“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可见贵族政治已经出现瓦解倾向,但同时材料又表明管仲本身还存在着贵族等级观念,这说明了贵族政治瓦解的艰难和曲折,A项正确;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王室衰微,B项错误;材料未体

7、现分封制,C项错误;材料未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D项错误。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7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不能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项错误;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到了春秋战国基本崩溃,逐渐被中央集权制度取代,故B项错误;世卿世禄制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冲击原有的世

8、卿世禄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并没有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士大夫思想中是家国天下的观念,这种思想下,任何出现在中央王朝视野中的民族部落政权都要臣服于中央王朝,臣服于天子脚下,虽然在具体管理上奉行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但是中央集权的思想源头已经开始了,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国家观念。8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孔子对此评论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对此认识错误的是()A反映孔子“正名”主张B诸侯可在本国再分封C卫国专制君权面临冲击D礼乐制度已

9、趋于崩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反映孔子“正名”主张,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拒绝国君分封城邑” ,说明卫国国君可以在卫国再分封,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专制制度是秦始皇时期建立的,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春秋末期的卫国人仲叔于奚拒绝了国君的分封而要求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说明礼乐制度趋于崩溃,故 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9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等级 乐队 乐舞 王 四面 八佾 诸侯 三面(缺北面) 六佾 卿大夫 二面(缺北和东) 四佾 士 一面(只有南

10、面) 二佾 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格可见反映的是西周礼乐制度,没有涉及宗法制,排除A。材料显示西周统治集团内部根据等级身份规定相应的礼乐形式,故选B。C是表象之一,错误。西周时期虽然等级森严,但是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10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

11、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A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则 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 D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前太子宜臼,表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正统观念仍旧受到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讲述了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与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无关,故B项错误;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前太子,体现以法定血缘关系继承权力得到普遍认可,因而不能说明称霸争斗,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了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与分封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11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

12、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可见作者的主旨不是指出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者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排除AB。题干没有涉及分封制利弊的比较,排除C。根据“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见由于地方诸侯

13、国拥有相对独立性,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2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推动了社会转型B打击了贵族政治 C有利于中央集权D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其实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是一样的,都是用地域关系来代替原来的血缘关系,因为“郡县制”是典型的地域关系,“分封制”则是典型的血缘

14、关系,“血缘关系”是属于贵族政治的,所以,用地域关系来代替原来的血缘关系也就打击了贵族政治,故选B。ACD符合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但不符合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1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

15、已相对完善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出现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材料提及丞相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其职责不是主要防止诸侯失仪,B项排除。材料提及西周时期的“相礼”,不能体现礼仪制度的完善,C项排除。材料出现的丞相雏形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可见它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权力,D项正确。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丞相制度。14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

16、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可见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担忧,仅凭题干中的这一现象不足以说明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或者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排除AB。C不符合史实,玄宗时期爆发“安史之乱”,之后又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设置节度使。15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

17、:“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A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可以排除AC。“(唐代)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可见政府对讼师的约束,其地位较低,故选B。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讼师。16 2004 年1 月,湖南长沙

18、走马楼发现1 万余枚汉代的简牍。“经初步考证,这些简牍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其性质大部分属于司法文书,涉及到汉代的诉讼制度、法制改革、统计制度、交通邮驿制度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 由以上材料可以推断() 简牍文字应是使用楷书书写 汉武帝时期湖南仍存在封国 考古资料可弥补史籍的不足 完整的司法制度形成于汉朝ABC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汉代流行隶书,故错误。根据题干“涉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可见正确。这部分简牍的出土可弥补史籍的不足,可见正确。仅凭这部分简牍无从得出汉朝形成完整的司法制度,故错误。因此选B。考点:

19、史观史法史料汉代的简牍。17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府矣”。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军机处()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B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C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D逐渐成为皇帝权力制衡的利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可能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排除A。“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府矣”说明内阁的地位下降,军机处的地位上升,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排除B。C在题干中无从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处

20、的演变削弱了内阁的权力和地位,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18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直接由皇帝军机

21、处”,可知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所以答案选C。A在题干中无从体现。B说法错误,军机大臣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传达诏令,不能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D说法错误,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利于减少中央决策的失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19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A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B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D

22、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说明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故 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说明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故 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说明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 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农作物的引进,而未见农业技术突破, D项理解不准确,故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20右图为青铜器“卫盉”,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器内盖所铸铭文记载了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 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货币单位)的玉质礼器和价

23、值二十朋的皮裘礼服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这说明当时的西周() 存在货币交易的现象 出现土地转让的情况 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青铜铸造业超过商朝ABC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玉质礼器和皮裘礼服的价值可以用朋(货币单位)来衡量,体现存在货币交易现象,故正确;从“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 “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可知,当时存在土地转让现象,故正确;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青铜铸造技术的内容,无法得出青铜铸造业超过商朝,故错误;故选择A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

24、经济农业的发展西周农业。2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

25、式,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22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儒家理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故B项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题

26、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体现出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的影响。23西汉的汜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说:“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主要说明()A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B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C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D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根据节气进行播种,故A 项正确;材料中还反映了水稻的种植, 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

27、映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根据节气种植作物,没有体现稻麦轮作臸的推广,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24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D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

28、,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可见族田属于宗族所有,排除A。“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说明族田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排除B,故选C。题干无从体现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族田。25明洪武28年规定,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A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D增加了农民的

29、税赋负担【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等,表明新垦田地不收税,而鼓励垦荒易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选C。题干中没有显示土地兼并,排除A。题干中没有涉及农产品与市场的联系,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提及降低赋税的问题,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明朝土地政策。26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贷賙(zho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A地主注意改善与佃户间的关系B地主放弃了对佃户的

30、控制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在北宋年间,佃户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地主需要过年的时候给予充分的照顾,否则佃户可能另奔他处,故选A。B项说法错误;C项非材料的主旨;D项“开始互相依存”时间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关系。27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B标榜其

31、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才得以开发,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说法错误,故 A 项错误;从材料 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说明其世居齐鲁说法错误,故 B 项错误;从材料 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 、 昇暗指任氏随南方 习俗 、 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说明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故C 项 正确;从材料 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说明南迁士族仍保留北方文化, 昇暗 指任氏随南方习俗 说明南迁士族融合南方文化, 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说 法不准确,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

32、济农业的发展江南的开发。28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说明()A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B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宋代草市加速城市化进程D宋代城乡差别消失【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宋代以前”和“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的信息可得出这与草市的特点

33、相符,草市为古代农村集市贸易,故C项正确;ABD项与题干“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的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29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

34、仕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可见抑商倾向不足以解释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排除A。“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可见B说法错误。C在题干中无从体现。“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可知西方战乱较多,需要工商业的发展来壮大实力,据此推断D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30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申明禁约:“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宋仁宗天圣七年,宋政府又出台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据此推断,宋政府力图()A变革政府职能B维护市场稳定C控制

35、城市规模D防止贫富分化【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没有涉及政府职能的改变,排除A。根据题干“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可知宋政府禁止大臣购买公屋并限制官员在京城买房,这显然是为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故选B。题干现象不能说明这是为了控制城市规模或者防止贫富分化,排除C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31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B

36、鼓励民间贸易 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D实行海禁政策【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没有显示出限制对外政治交往,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对待民间贸易的态度,故B项错误;对蕃国所贡物品予以估值而后进行上奏,以备进行赏赐参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朝贡贸易的损耗,故C项正确;海禁政策是在明朝,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朝贡贸易。32晋商和徽商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37、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主要原因是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说明晋商和徽商无法走向资本主义是因为缺乏坚实的基础,究其根源在于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发展,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选D。ABC都是明清时期经济形态滞后的具体原因。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

38、)二、非选择题(第33题12分,第34题25分,第35题15分,共52分)33(12分)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西汉初年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唐宋时期把“劝富豪以助济施”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漏泽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种办法,由

39、僧人主持。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府自办,但还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私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兴造。 摘编自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人民论坛杂志2015年11月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趋势一:公共福利由政府举办,到政府举办、劝富豪助济,再到官府自办,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公私合作。(3分)说明:西汉初

40、年社会贫困;(1分)唐宋国力强盛;(1分)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1分)趋势二:宗教团体、僧人参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救济,并逐渐成为福利救助的重要形式。(2分)说明: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1分)唐宋、明清,佛教、道教、儒教逐渐三教合一,宗教势力在国家扶植下增强。(3分)趋势三:由西汉初年单纯的福利救助,到唐宋、明清时期用于公共设施建设。(2分)说明:西汉初年国力弱小;(1分)唐宋、明清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民生设施工程浩繁。(3分)趋势四:社会福利逐渐机构化、制度化,体系日益完备。(2分) 说明:中国封建制度逐渐成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也逐

41、步健全。(4分)(示例只作评分参考,不作评分的唯一依据。考生作答时,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本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考查西汉初年、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和规律,涉及的知识有西汉初年、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思想。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表格西汉初年、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概括得出趋势。第二小问从西汉初年、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说明趋势的原因和规律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福利体系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34(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42、材料一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政体的“大厦”。 搞编自昊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8分) 材料二 任何有现代意识的扩张主义者回顾诸如此类的成长和创造力时,可以想象到,宋代中

43、国若自由发展下去,将可能主导航海世界,从而改写历史。这当然是想入非非了,但也再度提出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阻滞了艾尔文( Elvin,1973)所说的中国的“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继续发展?答案容易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们随即可以知道,原因是不止一个的。 摘编自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的表现,并分析阻滞它继续发展的原因。(8分)材料三 中世纪晚期,东方社会并未出现西方的那种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新的文化群体与思想观念缺乏适合于植根的社会土壤,思想启蒙可谓遥遥无期。虽说中世纪晚期的东方国家(注:指中

44、国)也不乏革新主张,但都采取了纵向复古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取向虽然寓含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不可能达到西方人文主义者的那种“复古求解放”的目标,因而始终不能对旧的文化传统实现近代社会所期盼的实质性自我超越。 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晚期的主要“革新主张”,分析不能实现“实质性超越”的原因。(9分)【答案】(1)表现:郡国并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征辟制;重农抑商,盐铁官营。(8分,每条2分,言之成理即可) (2)表现: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街市、晓市和夜市,乡村允许设市贸易;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海外贸易活跃

45、;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壮大,出现了娱乐场所;市镇开始出现。(4分,答出2条即可) 原因: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理学的兴起。(4分。第1条必须答,其余4条,答出3条即可) (3)主张:政治上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文化上批判宋明理学,追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提倡经世致用。(6分,每条2分) 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危机严重;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阻碍;思想文化专制,八股取士钳制思想,纲常礼教扼杀人性。(3分每条1分。答出3条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

46、材料一信息“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从地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政策、选官制度以及经济政策的角度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2)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二信息“答案容易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们随即可以知道,原因是不止一个的” ,可见“中古时期经济革命”实际上是指宋代经济的发展, 结合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经济政策以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一信息“虽说中世纪晚期的东方国家(注

47、:指中国)也不乏革新主张,但都采取了纵向复古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取向虽然寓含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可见中世纪晚期的主要“革新主张”实际上是指明清之际的活跃的儒家思想,结合黄宗羲等人的思想主张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分析原因。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35(二选一)(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嬴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

48、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嬴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 嬴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

49、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杨志刚千秋兴亡:秦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为政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9分)【答案】(1)措施:诛杀商鞅但不废其法,强化王权;对游说之士开禁,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对六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6分)(2)在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的前提下,诛杀商鞅,解决王权

50、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任贤用能,针对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扩疆拓土,壮大实力;秦惠文王在秦国发展历史起承上启下的作用。(9分)【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嬴驷重用”得出诛杀商鞅但不废其法,强化王权,对游说之士开禁,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根据材料“嬴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得出对六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2

51、)根据材料“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得出诛杀商鞅,解决王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再根据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以及材料“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简述秦惠文王为政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秦惠文王改革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12年,孙中山签署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制度和“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1913年,第一届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拟订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进一步完善了临时约法。但袁世凯将该草案束之高阁,不许交国会讨论通过。

52、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提出增修临时约法大纲,规定新约法采纳了旨在改行大总统集权制的七条原则。同年,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1919年,皖系军阀段祺瑞炮制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通过行贿收买国会议员的办法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很快制定并公布了一部中华民国宪法。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后,下令取消中华民国宪法,宣布1912年的临时约法失效,消除国会,并于1925年炮制了又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摘编自王仲修中国宪政的历史、现状及改革(1)根据材料,归纳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9分)

53、【答案】(1)特点:军人干预宪法的制定;宪法频繁更换;利用宪法实行专制;宪政成为政治权力斗争的附庸。(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原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向近代化迈进,但社会仍处于半殖民地状态;民族资本主义虽有进一步发展,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仍较薄弱;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但人治传统依旧与法治意识淡薄。(9分)【解析】试题分析:(1)由1912年的临时宪法到191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到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到1919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到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到1925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可以看出宪法更换频繁;此外从上述宪法的制定过程来看,都有军阀的影响,所以体现了军人干预宪法;宪法成为政治权力斗争的工具,此外无论袁世凯还是后来的段祺瑞等都是利用宪法实行专制。(2)从当时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分析,尤其是从当时阶段特征中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局限性角度分析,如从经济上来说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仍较薄弱;辛亥革命虽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人治的传统依旧,且法律意识淡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向近代化迈进,但社会仍处于半殖民地状态。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的特点和原因。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