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87.50KB ,
资源ID:659494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5949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7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第一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一、单选题:共12题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一盟约的签订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材料中的盟约并不是工商食官制度瓦解的原因,排除A;材料信息“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并未体现重视商业的发展,排除B;材料“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说明商

2、人经营自主性增强,C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阶级结构的剧变,排除D。 2新全球史载:“(均田制)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均田制的评价正确的是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B.导致了自耕农衰退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土地制度。材料信息是均田制,均田制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排除A、B两项,C符合题意;均田制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原因在于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排除D。 3魏晋时的中书省和门下省

3、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这反映A.君主的权力被削弱B.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专制下的权力转移D.秘书机构权力过度膨胀【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皇权,皇帝重用身边做秘书等工作的人,与材料中“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相符,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因为“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所以才能“权力逐渐增大”,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

4、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魏晋时”才有雏形,材料中不能体现“不断完善”,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进而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故排除。 4宋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往往撇开旧注,自抒新意,有很大胆的见解,虽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这一现象表明A.商品经济勃兴带动文化繁荣B.私学教育发展培养思辨精神C.民族矛盾尖锐影响学术风气D.程朱理学推动儒学实现复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文化的繁荣,排除A;根据材料“撇开旧注,自抒新意”、“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可知,宋代重文轻武理学兴起,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等一系列探究“理”的方法,培养了文人的思辨精神,B符合题意;民族矛盾

5、与材料无明显关联,排除C;材料体现了宋代学者精神与自抒新意,而不是儒学复兴,排除D。 5“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由题干中“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等信息可知说明了选拔官员端正之人才可算作称职,而由“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可得出所选拔的应该是具有监察职能的,D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B、C两项不符合

6、题干主旨。 6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 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 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A.宣扬“天人感应”理论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材料关键信息“灾后君主自谴”“ 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 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体现“天人感应”,宣扬人君如果无道,上天就会降下灾难,因此君主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目的是稳定统治秩序,D符合题意。 7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

7、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B.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材料为了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大量购买田产”与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杨宗濂投资棉纺织工业,与重农抑商思想不符,排除B项;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90年代初期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杨宗濂兄弟既投资工业,又购置田产,是受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影响,D项符合题意。 8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

8、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该主张意在A.说明国际社会中强权政治盛行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法革新,救亡图存,所以其主张应是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故排除。 9“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

9、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A.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到来C.表明中共吸取了大革命失败教训D.激发了根据地民众投身土地革命【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国民大革命的认识,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反映了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使国民革命运动发展到高潮的史实。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A、C、D三项,故选B。 10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之整个基础上

10、”;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本通告提出的总策略A.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反映B.客观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形势C.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带有“左”倾冒险主义的倾向【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对峙时期中央政策。根据题干信息,“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之整个基础上”,可知,当时中共中央仍以进攻大城市为目标。这与中国大城市国民党势力强大,而农村地区势力薄弱的国情不符的,即带有“左”倾冒险主义的倾向。故本题选D,进而排除B。“右倾”指的是低估自己的势力,而题干为高估,故不选A;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

11、不选C。 111931 年底,国民政府取消了地方政府设卡征税的厘金税制度,实行新的统税制,规定凡缴纳了统税的商品准许在全国范围流通销售,地方不得征收其他任何捐税。统税制的实施A.得益于法币政策的推行B.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关税收入C.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入D.有助于削弱军阀割据的基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该政策实行于1935年11月,排除A;新的统税制不属于关税范畴,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入,排除C;材料信息“取消了地方政府设卡征税的厘金税制度”“地方不得征收其他任何捐税”,说明新的统税制

12、有助于削弱军阀割据的基础,D符合题意。 1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D.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所给材料表现的是由于日本的侵略而被迫进行内迁企业数量在不同时间的信息,没有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因此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为B。 二、综合题:共4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

13、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百度百科(1)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材料二1842 年签订的中

14、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今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摘自中英南京条约(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答案】(1)信息: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

15、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政策:“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2)变化: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允许自由居住;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直接打交道;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影响: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或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国);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1)从材料“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

16、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等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2)从材料“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并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可以得出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美国

17、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中国的历史(古代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因而不断产生令人感到乏味的重复:创业打江山、国力大振、继而是长期的衰败,最后全面崩溃。中国历代正史都反映了这一点,难怪中国人总是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恢复上古的黄金时代。结果,中国文明就在这反复不断的人事变迁中艰难前行,而汉代以后的中国历史也多多少少都是汉代历史的重演罢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费正清认为中国古代是一部改朝换代、王朝循环的历史。明确态度:赞成或反对这一观点;或认为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不完全正确。评析:(一)赞成的史实依据

18、:尽管经历了不断的改朝换代,但直到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形态仍然占主导地位;政治制度仅局限于修补完善;思想上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科技、教育主要服务于传统体制,难有创新;由开放走向封闭,拒绝近代潮流;受西方文明冲击,才艰难向近代社会转型。(二)反对的史实依据:改朝换代不是简单的重复和重演:农业精耕细作体系不断扩展,促进了江南和边远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不断改进,日趋合理,使森严的等级壁垒有所松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了新经济和新阶级、新思想因素出现;科学技术承古萌新,出现宋元明清时的发展高峰;这些为鸦片战争后向近代转型提供了一定基础。(三)另外观点

19、的史实依据。(综合以上两方面的依据)【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要求:首先提炼观点,材料关键信息“中国的历史(古代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因而不断产生令人感到乏味的重复”归纳出;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所学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强调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材料举例恰当、充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黄河流域“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江淮”。据考证,(东晋时)总数约90 余万,约占政府领民的1/6。东晋政府没有把南迁侨户编入正式户籍黄籍,而是编入专为

20、侨户设置的临时户籍白籍,白籍人不对国家负担租税赋役义务。由于战乱、灾害、暴政,又使不少人被迫成为无土可依、漂离就食的流民。大批流民的长期存在,不只意味着国家租税赋役的减少,更使统治者感到“流民散则转民为盗”的威胁。魏晋南北朝,世家豪族地主阶级对于人口的吞噬能力是非常惊人的。他们占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不在政府注册,不对国家负担义务,还千方百计扩大人口,“竞招游食”更是一个重要手段。为了逃避租税赋役,“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成为豪强大族“私附”的“藏户”。东晋南朝之世,几代统治者致力于把侨户、流民实行编户,“土断”入籍,使大批人口纳入国家版籍,由此与世家豪族展开了激烈的人口争夺,在个别时期、个别地区

21、成效较显著。但由于世代豪族地主是历代小朝廷的社会支柱,这就决定了“土断”的实施是有限度的。曹文柱关于东晋南朝时期的“土断”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东晋南朝时期“土断”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土断”的影响。【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户籍制度不统一,出现大量国家没有控制人口;豪族地主占有大量人口;国家赋税收入受到影响;社会稳定受到威胁。(2)影响:有利于加强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抑制地方豪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世家豪族是政权的政治基础,决定了“土断”改革不可能取得大的成效。【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2、。(1)材料关键信息“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黄河流域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江淮”“东晋政府没有把南迁侨户编入正式户籍黄籍,而是编入专为侨户设置的临时户籍白籍,白籍人不对国家负担租税赋役义务”“大批流民的长期存在,不只意味着国家租税赋役的减少,更使统治者感到流民散则转民为盗的威胁”“魏晋南北朝,世家豪族地主阶级对于人口的吞噬能力是非常惊人的。他们占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不在政府注册,不对国家负担义务,还千方百计扩大人口”概括出原因。(2)结合材料从加强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社会秩序、抑制地方豪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分析积极作用;从材料“但由于世代豪族地主是历代小朝廷的社

23、会支柱,这就决定了土断的实施是有限度的”得出消极作用。 1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从最初在兴中会盟书中提出 “创立合众政府”,到去世前一年连续六次发表关于“民权主义” 的演讲,孙中山一生中对民权问题持续不断地做了许多理论上的探究。1897 年,他在谈及革命宗旨时,就表示要在共和主义之下,“国皆自主,人尽独立”,民皆“自治之民”,由专制之民而一变为“共和之民”。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以民权主义作为政治革命的纲领,指出“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国家政治权力只能掌握在人民手里。民国建立后,他签署了全面体现 “主权在民” 思想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面对军阀复辟与独裁,他为恢复共

24、和国人民主权的载体临时约法和国会而战。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孙中山提出了以“直接民权”和“地方自治”作为建设民国的新“理想” 和“新法”,使民权制度真正能够代表全体“平民”的利益。宋德华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演变及其价值(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民权思想”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从反对专制、实现民主共和到依法维护民主共和,再到聚焦“直接民权” 以真正实现人民掌权的理想。(2)原因:革命形势的变化;对西方民主认识的加深,借鉴外国经验;对本国具体国情认识的深化。影响:丰富了民主思想;推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不断

25、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三民主义。(1)材料关键信息“1897 年表示要在共和主义之下由专制之民而一变为共和之民。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以民权主义作为政治革命的纲领,指出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国家政治权力只能掌握在人民手里”“民国建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面对军阀复辟与独裁,他为恢复共和国人民主权的载体临时约法和国会而战”“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孙中山提出了以直接民权和地方自治使民权制度真正能够代表全体平民的利益”归纳出“变化”。(2)材料关键信息“1897年”“ 同盟会成立”“ 民国建立”“ 军阀复辟与独裁”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因”从革命形势变化、西方民主认识加深、借鉴外国经验、本国具体国情认识深化分析。“影响”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得出。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