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素养整合(三)掌握辨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典题研磨明考向(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2、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
3、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素养探究】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承担探究目标,组内合作讨论明确答案。审美鉴赏之一:辨析文言句式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2)公与语,数日不厌。(3)太子,君嗣也。【明确】(1)判断句;(2)省略句,“与”后省略“之”,“之”代指商君;(3)判断句。审美鉴赏之二:翻译文言文句子2.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然后把该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2)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3)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4、明确】(1)宾语前置,“何”为宾语,正常句式为“子以何中吾君”,将“何”提前,强调了谈话内容。你凭什么说中我们国君的心意?我们国君高兴得很啊。(2)介词短语后置,“于”为介词,正常句式为“民于公战勇,于私斗怯”,将“勇”“怯”提前,强调了这两个字。人民在为国家打仗时勇敢,在为私利争斗时胆怯。(3)被动句,“于”表被动。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
5、/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解析】选B。综合四个选项,“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必杀之/无令出境/”的停顿是一样的,这样大体了解文意,减少断句阻力。接着A项断句为“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B、C、D均为“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公孙鞅年虽少”意为“公孙鞅年纪虽轻”,句意完整,排除A项。B、C、D三项的比较关键在于“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之”“鞅”“之”指的都是
6、“商鞅”,后面应该断开,排除C项。“愿王举国而听之”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排除D项。然后代入,再通读检查一遍。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解析】选B。汤武是商汤王与周武王的并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
7、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地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解析】选C。“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误,原文为“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
8、虔,黥其师公孙贾”。当太子犯法,是对他的老师施加刑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译文:_(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译文:_【解析】(1)关键词:“苟”“法”“故”“利”“循”;(2)关键词:“期年”“都”“便”。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附【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
9、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跟他谈得非常投机,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说:“你凭什么说中我们国君的心意?我们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回答说:“我用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
10、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治理社会不止一条道路,有利于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11、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在为国家打仗时勇敢,在为私利争斗时胆怯,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于是卫鞅被任命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孝公令卫鞅率领着军队围攻魏国。卫鞅埋伏下的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垮了魏军后班师回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溃,国内空虚,一天比一天衰弱,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让河西地区献给秦国以求和解。魏国就离开安邑,迁都大梁。惠王后悔地说:“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
12、封号叫作商君。课文回扣知题源分析角度一:辨析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文言特殊句式屈原列传一文中的判断句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标志:者,也。)此不知人之祸也。(标志:也。)被动句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省略句有“楚诚能绝(于)齐”。苏武传一文中的判断句有: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标志:者,也。)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标志:也。)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否定判断句)被动句有:见犯乃死,重负国。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过秦论一文中的被动句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省略句有: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聚之(于)咸阳。五代
13、史伶官传序一文中的判断句有:梁,吾仇也。(标志: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被动句有: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省略句有“(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分析角度二:辨析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屈原列传一文中的宾语前置有: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正常语序“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介词结构后置有: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常语序“于治乱明,于辞令娴”。苏武传一文中宾语前置有:何以汝为见?正常语序“何以见汝为?”;子卿尚复谁为乎?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信义安所见乎?正常语序“信义所见安乎?”。介词结构后置有:“为降虏于蛮夷”正常语序“于
14、蛮夷为降虏”。定语后置有:“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过秦论一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有:锄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正常语序“锄棘矜,非于钩戟长铩铦也”。定语后置有:铸以为金人十二正常语序“铸以为十二金人”。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有:而告以成功正常语序“而以成功告(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正常语序“方其以组系燕父子”。规律总结谙策略掌握辨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技巧1.辨析句式找标志(1)判断句标志:“者,也”。“,也”。“者,”。“者也”。(2)被动句标志:用“见”“于”“见于”表被动。用“为”“为所”表被动。用“被”表被动。动词本身表被动。(3)宾语前置标志:疑问句中,
15、疑问代词“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做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自”做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4)定语后置标志: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中心词+之+定语+者。中心词+数量词(定语)。(5)介词结构后置标志:常见的是用“以”“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2.翻译句子补调(1)补即增补法。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2)调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宾语
16、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学以致用得高分请先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然后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句式特点:_译文:_(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句式特点:_译文:_(3)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句式特点:_译文:_(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特点:_译文:_(5)请其矢,盛以锦囊。句式特点:_译文:_(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句式特点:_译文:_(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句式特点:_译文:_(8)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句式特点:_译文:_参考答案:(1)句式特点:被动句
17、。“为”表被动。译文:(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2)句式特点:判断句。标志为:“者,也。”译文: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姐的儿子。(3)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为“于”。译文: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的国君尊贵。(4)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为“于”。第一个“于”,表出处;第二个“于”表被动。译文:祸患常从微小的事积累起来,而才智勇气多被所溺爱的事物困扰。(5)句式特点: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译文:(庄宗)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来,用漂亮的丝织口袋把箭装起来。(6)句式特点: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7)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乎”做介词时相当于“于”,构成介词结构后置。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8)句式特点:定语后置。格式为:中心词+定语+者。译文:有会吹洞箫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