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重点: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影响。2.重点:探究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意义。3.重点:掌握斯大林经济建设模式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及弊端。4.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教材整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
2、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流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5作用(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5“学思之窗”,思考: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下实施的非常政策,它是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实施的。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国家垄
3、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教材整理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3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易错提醒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
4、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教材整理3“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措施(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4评价(1)功绩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的迅
5、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轻巧识记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行的特殊政策,也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2.新经济政策是运用资本主义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也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3.“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探究点一新经济政策史 料解 读史料一1921年列
6、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根据“1921年”“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等信息进行分析。史料二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新经济政策。政策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苏联简史结合“国有工业、自由贸易、出租”等关键词,来判断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流通
7、等领域的调整。【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的实质。这个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变化: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质:俄国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影响: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2)根据史料二,分析说明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提示】恢复发展私人小企业;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允许自由贸易;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史论拓展】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
8、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历史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适应。探究点二“斯大林模式”史 料解 读史料一学会解读图表史料:注意不同类型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史料二
9、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世界历史“越大越公”充分说明和强调了公有制的规模和程度。【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出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示】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史料二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提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等。【史论拓展】“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形成原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
10、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及个人迷信的残余。(2)特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3)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必须结合起来。(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
11、,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解题模板】抓关键时间“1921年”排易误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于1918年,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不会出现“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故B项错误;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此后,一
12、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故D项错误验结论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故C项正确【答案】C1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 D义务劳动制【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把我们家的粮食全部搞走啦”可知,该士兵说的是余粮收集制。【答案】A2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
13、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了() 【导学号:14330152】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农业集体化【解析】根据材料“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分析可知,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此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问题,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答案】B3(2016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建设()A重视发展轻工业B农业和工业发展并重C大力提倡商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排除A、
14、B两项,D项正确。C项明显不对。【答案】D4(2016山东学业水平测试)“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凯恩斯主义【解析】由“非凡的成就20世纪中叶”等信息可判断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答案】C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苏联史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
15、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材料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全集(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还有什么。(3)材料三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及材料涉及的该政策的具体内容判断。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向社会主义过渡,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3)地方: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