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83.04KB ,
资源ID:658213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5821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四川省德阳市2017届高三一模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四川省德阳市2017届高三一模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

1、2017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一模历史一、单选题:共24题1周襄王即位不久,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后来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的地位衰落B.诸侯维护天子权威,中央集权得以强化C.诸侯势力发生分化,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礼乐制度趋于瓦解,诸侯僭越天子职权【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材料中“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表明宗法秩序受到冲击,材料中“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表明周天子的地位衰落,故A项正确;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得以强化与材料中“周襄王”“晋文公”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

2、“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表明是王室内部矛盾,而非诸侯势力发生分化,故C项错误;诸侯僭越天子,与材料中“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不符,故D项错误。2对于大禹的传位过程,战国时期儒家的说法是伯益主动让位于启,法家则说是启在与伯益的武力争夺中获胜而即位的。这种差异源于二者A.对占有史料考证的不同B.应对社会变革的主张不同C.对诸侯争霸的态度不同D.在各国受到的重视度不同【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中“大禹的传位过程”当时没有文字史料,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中各派对社会变革的主张不同,与材料中“战国时期儒家的说法是”“法家则说是”相符,故B项正确;诸

3、侯争霸与材料中“大禹的传位过程”不符,故C项错误;“在各国受到的重视度不同”是“这种差异”导致的结果,与题干设问“这种差异源于二者”不符,故D项错误。3东汉初年,光武帝曾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明帝借口楚王信奉黄老,与方士往来,疑其谋反,收捕者达数千人。这些做法A.强化了思想专制B.完善了监察体系C.打击了豪强势力D.遏制了宗教势力【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思想专制与材料中“借口楚王信奉黄老”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搜捕王侯宾客”“楚王”主要是对王侯,不能反映整个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东汉豪强势力强大,材料中“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借口楚王疑其谋反”表明皇

4、帝的矛头实质是指向豪强势力,故C项正确;材料中“明帝借口楚王信奉黄老”并非针对遏制宗教,“借故搜捕王侯宾客”更看不出有没有涉及宗教,故D项错误。4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组织屯田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D.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屯田制。“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与材料中“建安元年(196年)”北方混乱的形势不符,故A项错误;曹操下令屯田,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而非“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故B

5、项错误;开荒屯田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革新,故C项错误;曹操组织屯田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实力增强,推进了北方的统一,故D项正确。5隋炀帝下令地方上报风俗、物产,编成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等图经;唐朝各州也大都修有图经以备考核检查。这些做法旨在A.推动地理学的发展B.丰富地方志的类型C.变革对官吏的考核D.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大修图经。地理学的发展过于专门化,与材料中“隋炀帝下令”“修有图经以备考核检查”不符,故A项错误;丰富地方志过于专门化,与材料中“隋炀帝下令”的层级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变革对官吏的考核,也与材料“地方上报

6、风俗、物产”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隋炀帝下令地方上报风俗、物产”“修有图经以备考核检查”表明,应该是高度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6韩愈依据公羊春秋的“尊王攘夷”斥佛教为“夷狄之教”,提出拆毁寺观为民居并让僧尼还俗的主张,但皇帝并未采纳。后韩愈因反对“迎佛骨”而被贬谪。据此推断,当时A.崇佛抑儒成为国策B.儒学复兴运动兴起C.儒释交融不断增强D.佛教世俗化的完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唐朝儒释交融。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材料中“迎佛骨”不等于抑儒,故A项错误;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但材料“皇帝并未采纳”“被贬

7、谪”不能表明复兴运动兴起,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并未采纳”表明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交融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佛教世俗化的完成与材料中“提出拆毁寺观为民居并让僧尼还俗的主张”不符,故D项错误。7唐代科考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推荐,称为“公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选官方式有察举的痕迹B.科考中腐败现象较严重C.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D.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中“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允许官员向主考推荐”相符

8、,故A项正确;腐败与材料中“也允许”“公荐”不符,故B项错误;达官贵人操纵与材料中“或者闻士名流”“也允许”“公荐”不符,故C项错误;唐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明确的选拔人才标准,故D项错误。8下图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示意图,图中所示局面的出现A.推动了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B.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D.瓦解了唐中央在北方的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藩镇割据。唐朝都城在长安,与政治中心的东移不符,故A项错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造成北方的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B项正确;强大

9、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与材料中“藩镇割据”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名义上还是唐的统治,图中藩镇也不仅是在北方,故D项错误。9关于赵匡义(宋太宗)在陈桥兵变时是否建议太祖“禁剽劫”,宋太宗时第一次修订太祖实录,“禁剽劫都城实为太祖自行约束”。宋真宗时重修太祖实录,“遂相与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匡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A.史著编撰体例B.史著编撰意图C.史学家的学识D.史料运用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常识。材料中都是“太祖实录”,没有涉及编撰体例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中宋真宗时重修否定了当事人“宋太宗时第一次修订太祖实

10、录,禁剽劫都城实为太祖自行约束”的说法,史实发生逆转,编撰意图是合理解释,故B项正确;材料中“赵匡义(宋太宗)在陈桥兵变时是否建议太祖”是史实,与史学家的学识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史料运用方式”,故D项错误。10南宋临安市内的摊点场地,以“行”和“团”相称,如酒行、食饭行、花团、青果团等;元大都城里有许多集中销售某一种商品的市场,如米市、面市、缎子市、铁市、骆驼市、珠子市等。这反映出宋元时期A.城市政治职能的弱化B.生产程序的日益完善C.市场管理制度的规范D.市场专业化发展趋向【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元市场专业化。没有涉及政治职能,与材料中“商品的市场”不

11、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讲“市场”而非商品的生产,故B项错误;材料中“市场”的分类,但未涉及管理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集中销售某一种商品的市场,如米市”表明市场专业化,故D项正确。11在古代中国,打春牛逐渐成为一种习俗。立春之日“周公始制立春土牛”,汉代“陈列土牛模型”,宋代“自京都至各州县俱于衙前陈列土牛”。后世大略相同,迄于清末。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历法体系不断完善B.民本思想得以延续C.牛耕文化不断丰富D.耕牛崇拜成为民俗【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涉及立春之日,但不等于历法体系,与材料中“一种习俗”不符,故A项错误;打春牛习俗表示劝农的迎春仪式

12、,反映民以食为天,与材料中“后世大略相同,迄于清末”相符,故B项正确;牛耕文化不断丰富与材料中“陈列土牛”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打春牛”习俗表示劝农的迎春仪式,没有涉及耕牛崇拜,故D项错误。12乾隆元年延绥镇总兵奏称:“榆林、神木等处边口,越种蒙古余闲套地越三四千顷,岁得粮10万石”。至乾隆33年,陕西府谷县人民租种五堡口外蒙古鄂尔多斯地土已成规模,共租蒙古地计“牛22266犋,每年共租银约3866两,共租约1971石”。这一现象A.表明关内土地兼并严重B.促进了农耕技术的革新C.导致了人地矛盾的激化D.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3、。材料中“边口,越种蒙古余闲套地”“租种五堡口外”没有直接涉及关内土地兼并严重,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直接涉及技术的革新,故B项错误;材料中“余闲套地”是人地矛盾的一种解决方法而非矛盾的激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边口,越种蒙古余闲套地越三四千顷”“租种五堡口外蒙古鄂尔多斯地土已成规模”,使草原开发成农田,影响生态环境,故D项正确。13明清著名文人学士的文集中有许多商人的墓志铭、传记、寿序等,如王阳明的节庵方公墓表的传主就是富商方节庵。这反映出当时A.弃儒从商风尚的盛行B.传统四民秩序的瓦解C.工商皆本思想的形成D.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王阳明是大儒

14、,材料中“明清著名文人学士”看不出弃儒,故A项错误;材料中“著名文人学士的文集中有许多商人的墓志铭”一定程度上反映传统四民秩序受到冲击,但不能说明瓦解,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工商皆本思想,故C项错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著名文人学士的文集中有许多商人的墓志铭、传记、寿序等”相符,故D项正确。14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

15、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与材料中“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不符,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而法家提倡法治和中央集权,在维护君主专制方面本质上一致,与材料中“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相符,故B项正确;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冲突激烈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张德治,交替运用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15据史料记载,1875年,中国的进口平均税率为5.76%,出口平均税率为10.06%;1885年,中国的进口平均税率为5.75%,出口平均税率为12.15%。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自然经济思想根深蒂固B.推行保护国内市场政策C.民族工业发展更加困

16、难D.主动参与资本主义市场【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材料中“中国的进口平均税率”下降,与自然经济思想根深蒂固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的进口平均税率”下降,与保护国内市场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的进口平均税率”下降,“出口平均税率”上升,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1875年”“1885年”表明是近代西方侵略下关税主权丧失,而不是主动参与,故D项错误。16在全国15个巡抚中,1840年有7个满人和8个汉人任此职,18641866年间,均由汉人充任,18671869年间,有14个汉人和1个满人担任此职。从18511911年,65.

17、4%的总督和77.8%巡抚是汉人。这些变化A.证明满汉矛盾得到缓和B.表明汉族官僚势力扩大C.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是列强干涉内政的结果【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时倡导民族主义,说明1911年前满汉矛盾没有缓和,故A项错误;汉族官僚势力扩大,与材料中“有7个满人和8个汉人任此职”到“有14个汉人和1个满人担任此职”相符,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与材料中“巡抚是汉人”不符,故C项错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汉族官僚势力开始扩大,而非是列强干涉内政的结果,故D项错误。17下表1894年中国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

18、单位:万元),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时这里是隐藏文字: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B.西方列强加剧对华资本输出C.近代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D.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与材料中“1894年”“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时”不符,故A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反映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加剧”,故B项错误;未涉及近代工业发展水平,与材料中“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不符,故C项错误;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主导地位与材料中“国家资本”比重太高相符,故D项正确。18自1904年以后,地方督抚便以积极的姿态活

19、跃在立宪舞台上,到1910年的国会请愿运动期间,更是大规模地加入,决定性地使清政府决定提前召开国会,将宪政改革的时间表提前了三年。地方督抚的这些活动A.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力的旁落B.拓宽了汉族地主的参政途径C.消弭了革命势力的社会影响D.维护了满清王朝的根本利益【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清末“预备立宪”。材料中“使清政府决定提前召开国会”不等于中央政府权力的旁落,故A项错误;材料中“地方督抚便以积极的姿态活跃在立宪舞台上”“大规模地加入”表明汉族地主可以通过国会参政,故B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消弭了革命势力与材料中“1910年”不符,故C项错误;满清王朝的根本利益在于专制,

20、材料中“将宪政改革的时间表提前了三年”不是维护,故D项错误。191920年代,北洋政府以“到期修约”成功废除中比、中西两个不平等条约;1926年,国民政府以“革命外交”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对此,当时民众更多地肯定“革命外交”的成果,而忽视“到期修约”的成果。这主要是因为A.对华殖民体系的瓦解B.新三民主义得以贯彻C.北洋政府统治的腐败D.民主革命形势的高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材料中“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远非殖民体系的瓦解,故A项错误;材料中“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不等于新三民主义的全部,故B项错误;材料中“成功废除中比、中

21、西两个不平等条约”不能表明统治的腐败,故C项错误;1926年北伐战争掀起大革命的高潮, 北洋军阀成为革命对象,故D项正确。201931年宪法大纲把军阀、地主、官僚、豪绅、资本家、富农列为剥削者取消他们的参政权力和政治自由。1935年瓦窑堡会议把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阶级构成的一部分而给予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转变A.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反映出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D.说明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瓦窑堡会议。1949年,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与材料中“1935年”不符,故A项

22、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材料中“1935年瓦窑堡会议把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阶级构成的一部分而给予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是为了团结抗日,故B项正确;材料中“1931年”至“1935年”间,社会阶级结构没有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针对“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涉及国民党,故D项错误。21下图是一组题为抗战之变化的漫画。在此,作者意在揭示A.抗战路线的调整B.民族意识的觉醒C.国际形势的好转D.中日矛盾的尖锐【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抗战路线分别有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第一期”“第二期”路

23、线的调整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材料中“民众从逃避战争到主动投入抗战”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第二期”的时间不明确,没有涉及国际形势,故C项错误;日本全面侵华,中日矛盾一直尖锐,故D项错误。22195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曾再三呼吁妇女不可轻忽家务和养儿育女的责任,劳务与家务必须并重,不可偏废;1950年代末期,政府又提出要把妇女从家务中解放出来的主张,鼓励妇女出外务工。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就业观念的转变B.妇女就业能力的提升C.经济建设加速的需求D.政府妇女政策的转变【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

24、材料中“政府又提出要”表明是政府试图改变社会就业观念,故A项错误;妇女还在家务中,无从证明就业能力的提升,与材料中“提出要把妇女从家务中解放出来的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1958年大跃进运动,追求经济建设加速,与材料中“1950年代末期”相符,故C项正确;妇女政策的转变即“这种变化”,与题中设问“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不符,故D项错误。23苏联在1953年将中东铁路所有权还给中国,1955年将旅顺军港交还中国并放弃在新疆企业的股份,1957年同意援助中国开发核技术。中国则在1956年调停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些事件表明当时中苏两国A.盟友关系进一步巩固B.国家利益趋于一致C.采取相同的外交

25、方针D.经济建设互通有无【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苏关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苏建立盟友关系,材料中“1957年同意援助中国开发核技术”在冷战下表明关系进一步巩固,故A项正确;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出现分歧,国家利益的矛盾加大而非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中国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苏联积极参与冷战不同,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建设互通有无,故D项错误。241979年初,有中央领导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中有计划按比例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的部分,即带有“盲目”调节的部分,是次要的但又是必须的。这种看法A.夸大

26、了市场的调节作用B.指出了国企改革的必要性C.仍固守着计划经济思维D.厘清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夸大了市场,与材料中“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的部分,是次要的”不符,故A项错误;1984年开始国企改革,与材料中“1979年初”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才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与材料中“1979年初”“社会主义经济中有计划按比例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相符,故C项正确;1992年才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材料中“1979年初”不可能厘清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故D项错误。二、综合题:共4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27、料一传统“天下观”发轫于一种华夷之分的文化心态,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对外观念的集中体现。早在上古时期,礼记便划分了华夷文化上的高下,将夷狄排除在中原的范围之外。基于此,秦以后的中国人将所有“四夷”都列入藩国的地位,强调中央与四夷各安于等级名分,互不侵夺,平安相处。作为“礼治”的一种体现,中央对各国进献的贡物,报以丰厚的回赐,以显示出家长式的慷慨大度。不过,上述理念与现实有时并不一致,中央对四夷的所谓“控制”主要还是表现在名义上的“臣”或文化上的“化”,彼此之间等级的高低、地位的尊卑,仅仅在朝贡的文书和礼仪中有所反映。摘编自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28、识,概括古代政府对外观念的主要特点。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魏源等编撰的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作品本应开阔人们的视野,但朝野上下却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最多从传统“夷狄边患”的角度理解此事。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京。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李鸿章等洋务派认识到不能再简单地用“华夷之防”来解释帝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顾今日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神洲者,东南一州也”。然而,这种反思更主要的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而言,晚清帝国对于东洋的朝鲜和日本仍保持着“天朝”的威严。直至马关订约,帝国丧失了最后一个藩属国,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华夷观念才在屈辱

29、的氛围中走向最终的崩溃。摘编自雷颐面对现代性挑战:清王朝的应对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对传统对外观念态度的变化,并对此予以简要评析。【答案】(1)特点:中国中心;等级有序;和平交流;儒学影响;厚往薄来;重名轻实。(2)变化:由固守到反思、由部分放弃到完全放弃。评析:这些变化是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回应,也是救亡图存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正确地认识世界局势,加速了华夷秩序的瓦解;有利于减少学习西方的思想障碍,推动了晚清新政的推行;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有利于近代国家观念的萌发,促进了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变化历时较长,延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失去了及时追

30、赶西方的机遇。【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府的对外观念、晚清政府对传统对外观念态度的变化。第(1)问,据材料一“划分了华夷文化上的高下,将夷狄排除在中原的范围之外”得出中国中心;由“强调中央与四夷各安于等级名分”得出等级有序;由“互不侵夺,平安相处”得出和平交流;由“作为礼治的一种体现”得出儒学影响;由“中央对各国进献的贡物,报以丰厚的回赐,以显示出家长式的慷慨大度”得出厚往薄来;由“上述理念与现实有时并不一致,中央对四夷的所谓控制主要还是表现在名义上的臣或文化上的化”得出重名轻实。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划分了华夷文化上的高下,将夷狄排除在中原的范围之外”、材料二“洋务派认

31、识到不能再简单地用华夷之防来解释帝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华夷观念才在屈辱的氛围中走向最终的崩溃”得出由固守到反思、由部分放弃到完全放弃,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评析”,据材料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这些变化是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回应,也是救亡图存的积极探索;据材料二“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华夷观念才在屈辱的氛围中走向最终的崩溃”得出有利于正确地认识世界局势,加速了华夷秩序的瓦解;据材料二“本应开阔人们的视野”,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据材料二“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结合所学得

32、出有利于近代国家观念的萌发,促进了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减少学习西方的思想障碍,推动了晚清新政的推行;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魏源等编撰的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作品本应开阔人们的视野”结合所学得出变化历时较长,延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失去了及时追赶西方的机遇。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40年代以来,上海租界引入了一系列西方的公共卫生管理政策与措施,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颁行了许多卫生行政法令,使租界的公共卫生坏境大为改善。清末新政期间,袁世凯于1902年设立天津卫生总局,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帷幕。此后,清廷于1905年成立了巡警部警保司下的卫生科,“卫生”

33、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政府部门中。次年的官制改革,又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卫生科亦升格为卫生司。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的卫生行政机构隶属于内务部,设卫生司,总理全国卫生行政事宜。1913年政府将内务部卫生司又降级为卫生科。1916年虽恢复了内务部卫生司建制,但学校、工业和军队卫生却分别由教育部、农业和商业部以及陆军和海军部管理。1918年,为了应对绥远、山西发生的鼠疫大流行,北洋政府成立了临时性的防疫委员会,并为解决各地防疫、检疫名称级别编制混乱,制定了省区防疫机关暂行编制。次年,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该处生产的生物制品,到1934年共达48种,部分满足了国内防疫的需求。1

34、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卫生管理部门从警政中脱离出来,设立了与警政司并立的卫生司。随后,又将卫生司升格为卫生部。同年,还颁布了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规定各省、市县均要设立卫生处和卫生局,并在各大海港及边境要地设立海陆检疫所。到1947年,全国已有26省设立了卫生处,各省辖卫生机关共214个。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卫生行政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卫生行政机构的演变特征,并说明其演变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答案】(1)因素:租界的示范引领(或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呼吁;防治疫灾的需要

35、;政府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立法建设的推进。(2)特征:由从属临时机构到独立正式机构;由地方试行到中央推广;由机构设置混乱到形成系统的全国性卫生体系;中央卫生机构的级别不断提高。影响:推动了中国医药防疫事业的发展,使医疗卫生步入现代化轨道;有利于降低疫病发病率,使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促进了医疗科研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医学科研成就;增强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有利于民众卫生意识的增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卫生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第(1)问,依据材料,由“上海租界引入了一系列西方的公共卫生管理政策与措施”得出租界的示范引领;由“清末新政期间,袁世凯拉开了中国地方

36、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帷幕”“辛亥革命后设卫生司,总理全国卫生行政事宜”得出政治运动的推动;由“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得出先进人士的呼吁;由“为了应对绥远、山西发生的鼠疫大流行”得出防治疫灾的需要;由“将卫生司升格为卫生部”得出政府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由“颁布了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得出立法建设的推进。第(2)问,第一小问“特征”,依据材料,由“成立了临时性的防疫委员会”“将卫生管理部门从警政中脱离出来”得出由从属临时机构到独立正式机构;由“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帷幕”“成立了巡警部警保司下的卫生科,卫生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政府部门中”得出由地方试行到中央推广;

37、由“各地防疫、检疫名称级别编制混乱”“颁布了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规定各省、市县均要设立”得出由机构设置混乱到形成系统的全国性卫生体系;由“将卫生管理部门从警政中脱离出来,设立了与警政司并立的卫生司。随后,又将卫生司升格为卫生部”得出中央卫生机构的级别不断提高。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由“部分满足了国内防疫的需求”得出有利于降低疫病发病率,使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由“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该处生产的生物制品”得出促进了医疗科研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医学科研成就;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中国医药防疫事业的发展,使医疗卫生步入现代化轨道,增强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有利于

38、民众卫生意识的增强。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左旭初中国商标史话等整理上述材料,从其中任选两则或以上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实调用准确,论证逻辑严谨)【答案】示例1:观点: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论述:一方面,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政治上,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文化上,毁坏了中华文明遗产。另一方面,西方的侵略也在客观上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政治上,催生了总理衙门等机构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的外交近代化;经济上,加速了自然经

39、济的瓦解,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文化上,传播了西方启蒙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总结:综上,西方的侵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对近代中国既产生了破坏性的消极影响,又产生了建设性的积极影响。示例2:观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论述: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工业文明冲击的刺激下,先进的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近代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农民阶级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打击和粉碎了外国侵略者使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地主阶级抵抗派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并由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展开了初步实践,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分别领导了戊

40、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企图通过将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乃至思想文化层面的途径实现挽救民族危亡;无产阶级的探索经历了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转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总结:综上,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示例3:观点: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论述: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等因素,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日用上,西装、西餐以及火柴、电灯、自来水等的传入,改变着近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习俗风尚上,男子“剪辫”、女子“放足”、婚恋自主等的提倡,体现了近代中国人生活方

41、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交通通信上,汽车、火车、轮船以及电话、电报等的出现,使近代中国人的出行交流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文化生活上,报纸、广播、电影等近代大众传媒,成为近代中国人喜爱的新型娱乐消遣方式。总结:总之,上述生活日用、习俗风尚、交通通信和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变化,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示例4:观点:中西文明的融合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论述: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明的东渐,中西方文明在相互碰撞中逐渐走向融合。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观念,试图将西方器物文明嫁接在中国儒家文明之上,是近代中国人融合中西文明的初步尝试;资产阶级维新派如康有为采取了“托古改制”的手段

42、,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是近代中国中西文明融合的典型事例;资产阶级革命派如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西方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的基础上加上了源自中国的教育权、监察权,是融合中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近代上海南京路、厦门中山路等建筑,中山装与改良旗袍等,都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文明的优点,深受近代中国人的欢迎。总结:综上,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以及广大民众都曾尝试融合中西文明,使中西合璧成为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观点”据材料“西方海盗”“我国首开注册记录”“仙女驾驶飞机抛洒布匹”得出观点1:西方的侵

43、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据材料“西方海盗”“抗战士兵”得出观点2: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据材料“仕女”“交际花对社交活动的热衷”得出观点3: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据材料“我国首开注册记录”“仙女驾驶飞机抛洒布匹”“交际花对社交活动的热衷”得出观点4:中西文明的融合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论述时结合所学分析即可,注意观点1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观点2从该时期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几个角度回答;观点3从该时期的生活日用、习俗风尚、交通通信和文化生活等几个角度回答;观点4从该时期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以及广大

44、民众等几个角度回答。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初,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寺院僧侣的传播,饮茶之风迅速兴起,茶叶生产发展很快,购销两旺,商民业茶而富。盛唐之后,政治动荡,中央直接管辖的区域缩小,税源锐减,藩镇截留中央税赋,中唐时期国家出现了财政危机。禁榷制度早在西汉就建立了,比如盐铁专营,但唐代以前,茶叶专卖制度还没有形成。782年,唐德宗“税天下茶漆竹木”,这是我国第一次抽收茶税。826年,王涯为相,大改茶法,自兼榷茶使,推行茶叶专营专卖的榷茶政策,强令各地移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禁止商人与茶农自相交易。宋代禁榷法、明代茶马互市制度、清代官榷制基本上都是在

45、唐代榷茶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摘编自潘林浅谈唐代榷茶制的形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榷茶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榷茶制改革的影响。【答案】(1)饮茶之风兴起,茶叶经济繁荣;财政危机的出现;禁榷制度的影响。(2)实行茶叶专营专卖,利于增加税收,缓解财政危机,但客观上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府与茶商争利,激化了阶级矛盾;榷茶政策改革对后世茶叶专营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榷茶制改革。第(1)问,据材料“饮茶之风迅速兴起,茶叶生产发展很快,购销两旺”得出饮茶之风兴起,茶叶经济繁荣,据材料“中唐时期国家出现了财政危机”得出财政危机的出现,据材料“禁榷制度早在西汉就建立了”“推行茶叶专营专卖的榷茶政策”得出禁榷制度的影响。第(2)问,据材料“国家出现了财政危机”“推行茶叶专营专卖的榷茶政策”得出实行茶叶专营专卖,利于增加税收,缓财政危机,据材料“禁止商人与茶农自相交易”得出客观上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强令各地移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得出官府与茶商争利,激化了阶级矛盾,据材料“宋代禁榷法、明代茶马互市制度、清代官榷制基本上都是在唐代榷茶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得出榷茶政策改革对后世茶叶专营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