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2、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 B、 C、 D、3、“凡市,以日击
2、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朝这种政策反映出 市有严格的空间限制 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本质上体现出政府的抑商政策 夜市的繁荣A、 B、 C、 D、 4、下列对“草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政府对“草市”未实行行政管理 “草市”在唐代逐渐演变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 宋代的“草市”已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A、 B、 C、 D、 5、“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场景发生在A、汉都长安 B、唐都洛阳 C、宋都东京 D、元都大都6、下图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三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
3、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由小说说描写的情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新第一网 施复夫妇是机户 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手工业还比较落后 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A、 B、 C、 D、7、阅读下图,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的主要不同是: 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 商业繁荣 出现了“夜市”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长安城是“棋盘格”结构,东京城是“回”字形结构A、 B、 C、 D、 8、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 出现了按地域集成的商帮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打破了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 B
4、、 C、 D、9清代商人地主“以末致财,以本守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造成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政府崇本抑末,限制手工业生产 影响海外贸易,导致闭关政策10、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腐朽的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11、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而中国政府却多次颁布禁海令,造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B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C对国外
5、市场的依赖程度 D所面临的国际环境12、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影响13、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6、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14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15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巩固统治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16.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是维护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 B商鞅变法明确
7、规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17.汉朝和明清相比,“重农抑商”政策中相似之处是重要商品由官府垄断经营禁止商人长途贩运贸易限制城市商业的时间和空间对民间商业加征重税A B C D18“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对这一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地主兼并小机户的现象严重明清工商业者热衷于土地兼并 官府的政策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19、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
8、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用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请回答:(1)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9、。(2) 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3) 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4) 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
10、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不同出发点和根本原因。(2)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答案:1.C2.A3.B4.B5.C6.B7.B8.D9. A10.B11.B12.A13.A14.C15.B16.A17.A18.D (4) 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要遵循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20.(1) 相同点: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对外贸易。出发点:明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防止倭寇的侵扰;清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反清势力相联系。根本原因: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