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小测一、选择题1百日维新之初,慈禧太后颁布了三条上谕:“一、革除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二、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三、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这表明慈禧太后()只是有条件地支持变法牢牢地控制着人事权做好随时镇压维新派的准备仍然掌握着清政府的实权A B C D2下列叙述与湖南巡抚陈宝箴有关的是()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培养人才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在湖南积极推行新政被光绪帝任命为军机章京,负责办理新政事宜A B C D3某班同学在对戊戌变法进行研究学习时,绘制了下面的一幅图画,该画最好命名为()A戊戌政变 B志士悲歌C晚清丧钟 D君子之度4对戊戌变法的失败,
2、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C力量对比对改革成功与否至关重要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5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此相吻合的是()A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B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D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
3、国人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材料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7阅读下列材
4、料:材料一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
5、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帝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请完成:(1)材料一、材料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
6、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参考答案1解析:慈禧太后上谕的内容反映出她压制维新派,对变法持反对态度。的叙述是不正确的。答案:B2解析:国闻报的创办者是严复;在百日维新时,陈宝箴是湖南巡抚,不在北京任职。因此,的叙述是不正确的。答案:C3解析:题目中的图画再现了变法志士谭嗣同慷慨赴死以警醒国人的场面。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无力回天”的感叹,又表现出这一派别在封建势力的镇压面前无可奈何。综合上述分析,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答案。答案:B4解析:题干材料的观点是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并
7、不能反映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答案:B5解析:戊戌变法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促进了思想启蒙。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答案:C6参考答案:(1)立宪是循序渐进的;立宪会使国家安定;立宪会得到民权自由;立宪不会被野心家所利用。(2)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7参考答案:(1)看法:材料一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动,招致顽固派镇压;材料二认为是由于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斗争策略,没有注意尽量减少对立面。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2)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的真实性。注意的问题: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