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454.50KB ,
资源ID:65557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5557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四 课题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四 课题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2.筹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筹建新的国家政权事宜。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3)

2、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基石。(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作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准备。(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两大原则。(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保证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相继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

4、.中共八大的探索:(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2)内容: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3)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1)民主遭践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八年时间内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2)法制遭践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大批干部、群众遭受人身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非法夺取上海市党政领导权,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3.历史的伟大转

5、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修订宪法: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依法治国。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4)积极发展各

6、种形式的基层民主。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无决策权。3.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1)全国基本解放: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地区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2)土地改革:将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广到全国,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

7、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至此,民主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3)抗美援朝:中国和朝鲜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历经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于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4)镇压反革命:肃清了国民党隐藏在大陆的特务以及反对新生政权的各种反动组织,有力保障了国家安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4.基层民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是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它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方式、方法、程序的总和,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图解1

8、.正确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1)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2)区别:“依法治国”是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务的决策与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实践(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1.背景:(1)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197

9、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一国两制”的实践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2.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3.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打破两岸隔绝关系(20世纪80年代):(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

10、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突破(20世纪90年代):(1)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3)1995年,江泽民发表讲话,提出八项主张。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0年以来):(1)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2)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会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1.“一国两制”2.比较民族自治区与特别

11、行政区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异同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都可采用“一国两制”,但它们有本质区别。(1)港澳问题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结果,其本质涉及国家领土和主权问题。(2)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结果,台湾和祖国大陆领土主权没有分离,本质上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因而,台湾问题应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探究点一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时间主要法律法规(节选)新中国成立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2年宪法颁布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

12、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修订中共十二大至中共十四大前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行政诉讼法中共十四大至中共十五大前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共十五大至中共十六大召开前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思维交互

13、: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提示:示例一:趋势: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再到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的颁布,新中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原因:国家性质;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任答其中四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示例二: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日渐增多。(或答出以下趋势,并有简

14、单说明亦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健全法制,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越来越重视科教兴国等)原因:新中国成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潮流等。(答出四点即可)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不同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15、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景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制定主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历史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二、多视角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2.政党关系:政

16、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的关系。 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探究点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实践 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包括: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邓小平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

17、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基本政策的不同点是什么?提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材料三1982年9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

18、国收回香港的理由和条件。中英在谈判中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是什么?提示:理由: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英国在近代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分步强行割占或租借。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可以谈判。一、“一国两制”的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

19、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二、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

20、国”的斗争。 4.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名家评史】要继续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积极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切实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保护台胞投资与经营的合法权益。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除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关于台湾同胞到经济特区投资的特别优惠办法外,各地区还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颁布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如珠海经济特区关于鼓励台胞投资若干问题的规定。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该法是对以往规定的重大发展,从强调优惠到强调保护,从投资有所限制到大幅

21、放宽。摘编自陈祥健的定位及其发展解读:两段材料共同反映出的背景是两岸民间交往日益频繁;“九二共识”达成;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脚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及具体化。这有利于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探究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提示: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

22、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材料二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说:“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中国当代史思维交互:(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23、治协商制度的特点。提示: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我国多党合作的实质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2)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

24、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3)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63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其中,6名副主席有3人为中国共产党党外人士,56名委员有27人为中国共产党党外人士;地方各级政权也大力吸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新政权。由此表明新政权重视()A.无产阶级专政B.工农民主专政C.民主政治建设D.人大代表普选【解析】选C。题干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中,大量党外爱国民主人士参与其中,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对民主政治建设的

25、重视,C正确;题干主旨是民主人士参政程度高,而非无产阶级专政,排除A;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而非工农民主专政,排除B;1949年尚未建立人大制度,排除D。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三条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这一规定()A.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C.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D.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选D。材料中“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思想,排除A;“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

26、础,排除B;材料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C;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经济,故选D。3.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此报告的背景是()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B.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的宪法C.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急需法律保障D.中央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解析】选C。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故A错误;1954年9月,新中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B错误;1954年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经济建设需要法律保障,故C正确;“双百

27、”方针是1956年提出来的,故D错误。4.经1979年下半年和1980年上半年试点实践后,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县级直接选举工作分期分批陆续展开,中共中央发了七号和六十号两个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切实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了工作办公室。这一工作的深远意义是()A.发扬了“文化大革命”中充分体现民主的群众运动B.加强了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绝对领导C.使我国选举制度由直接选举代替间接选举D.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解析】选D。本题是改革开放后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一种纠正,没有体现出发扬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运动,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党加强对民主政治建设的

28、绝对领导,故B错误;我国的选举制度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故C错误;该工作的深远意义是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D正确。【拔高训练】1.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时候、应当可以、的、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B.强化宪法的权威性C.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 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解析】选A。材料中宪法革案将“为、时、应、得、其、凡”等字修改成比较平实易懂的文字,以便于普通民众能够读懂,这体现出服务于人民的特点,故A正确。材

29、料没有涉及强化宪法的权威性,而是强调宪法的修改体现出服务于人民的特点,排除B。力求表述准确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排除C。根据材料不能得出与社会转型相关的内容,而是强调宪法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排除D。2.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条约内容在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认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等特权,谈判代表耆英等人认为“此系为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结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1871年,曾国藩“窃思自道光二十二年间与洋人立约议抚,皆因战守无功,隐忍息事故所定条约,间有未能熟习审处者”。郭嵩焘在担任驻英大使期间(

30、1876-1878年)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 1898年,唐才常等人成立公法学会,提出对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进行“切实考证”,以便利用国际法修改不平等条约。1912年,梁启超等人成立中国国民外交协会,提出废弃一切不平等条约、定期裁撤领事裁判权、收回租界等要求。1917年,北京政府宣布“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1919年6月召开的贵州国民大会提出“一面通商赴欧和会中国专使,力争青岛,并请取消中日二十一条密约,及其他不平等条约”。1941年起,中国与美、英等国分别缔结了新的平等新约,中国在形式上基本废除了鸦

31、片战争以来被迫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特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布“对于国民党所订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随后陆续清理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特权的残余。摘编自20世纪20年代知识界对不平等条约的认知研究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不平等条约认知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解析】变化:根据“此系为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结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可知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对不平等条约缺乏正确认识;根据“所定条约,间有未能熟习审处者”可知逐渐认识到不平等

32、条约的危害;根据“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提出对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进行切实考证,以便利用国际法修改不平等条约”等信息可知逐渐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根据“陆续清理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特权的残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早期对不平等条约认识不清的原因主要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缺乏对国际法的认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危害”的原因主要是不平等条约危害日益严重;中国人民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推动;西学东渐,主权意识增强,近代外交观念滋长;民族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利用有利

33、的国际环境,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列强特权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答案:变化:从鸦片战争前后对不平等条约缺乏正确认识,到近代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危害,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到新中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原因:近代早期以前,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缺乏对国际法的认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近代以来:不平等条约危害日益严重;中国人民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推动;西学东渐,主权意识增强,近代外交观念滋长;民族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利国际环境,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