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65.50KB ,
资源ID:655540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5554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 基础题(共8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 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反映了分封制A. 使亲贵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B.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C. 构架了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 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看出,分封诸侯都是周天子本族的子弟,这反映出分封制的主要分封原则是宗法血缘关系,故D正确;同等的权利不符合史实,

2、排除A;材料并不是强调分封制的影响,故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当时没有垂直管理地方,排除C。2.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 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C项正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

3、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A项错误;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材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政体的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D项错误。3.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三省,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 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B.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C.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 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三省六部制体制之下,皇

4、帝颁布的诏令也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这说明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B正确,C排除;A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4. 内阁初建时,其职能是“进呈文字,商机密,承顾问”。而到嘉靖、万历年间,其主要职能变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这一变化说明()A. 内阁的地位显著提高B. 内阁掌握了行政决策权C. 内阁对皇权形成制约D. 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内阁从明成祖初建时职能主要是顾问,到嘉靖、万历年间,其主要职能变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可得出,内阁的地位显著提高,故A项正

5、确;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服务于皇权,故C项错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机构,故D项错误。5. 长期以来,雅典几乎所有的法律都由公民大会颁布,法律修改和制定具有随意性。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人颁布了统一的法典。此后如果修改法律,必须经过严格得多的程序,必须经过陪审法庭的立法审查。从公元前399一前375年,居然没有新法通过。这说明当时的雅典A. 公民大会丧失了立法大权B. 陪审法庭拥有至上的权威C. 有意防范直接民主的弊端D. 主要致力于构建法律体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法律的修改和制定由具有随意性到出现严格得多的程序,再到长时间没有新法通过,这说明随着雅

6、典民主制度的完善,对直接民主的弊端进行了防范,故选C项;没有新法通过不意味着公民大会丧失了立法权,排除A;拥有至上权威的是公民大会,而非陪审法庭,排除B;材料主要体现了雅典民主制的完善,并不是致力于构建法律体系,排除D。故选C。6. 与希腊诸城邦不同,罗马公民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安东尼努斯颁行了著名的“卡拉卡拉敕令”,规定凡是居住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的自由人全部享有罗马公民权。这一敕令旨在A. 扩张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B. 适应民主制度的发展需要C. 扩大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D. 使罗马法形成完善的体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公元212年的卡拉卡拉敕

7、令是罗马万民法正式诞生的标志,其核心内容是“一切行省民尽为罗马公民”,给予被征服地区的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其目的在于调节罗马公民与被占领地自由民之间的矛盾,以此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卡拉卡拉敕令”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扩大的结果,排除A项;罗马当时并未实行民主制度,排除B项;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使罗马法形成完善的体系,排除D项。故选C。7. 近代某一法律文献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该文献是A. 英国大宪章B. 英国权利法案C. 美国1787年宪法D. 法国1875年宪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

8、】材料体现的是对国王权力的限制,确立的是议会主权,这主要和权利法案有关,B正确;英国大宪章主要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A排除;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总统共和制政体,C排除;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的是议会制共和制政体,D排除。故选B。8. 2020年5月25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黑人男子遭警察暴力执法致死,引发了美国大批民众尤其是非洲裔民众的大规模抗议活动,种族歧视再度成为热点问题。追溯1787年宪法,与这一问题相关的是A. 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政体B. 黑人按3/5人口折算C. 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D. 承认奴隶制度的存在【答案】B【解析】【详解

9、】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中把黑人按3/5人口折算,给这部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故B正确;A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种族歧视问题,并不是强调奴隶制度是否存在的问题,排除D。9. 1791年法国宪法在选举制度上规定: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享有选举权的“积极公民”与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消极公民”。这一规定A.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需求B. 刺激了公民参政热情C. 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D.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要求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必须具体一定的财产条件,这是因为宪法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故选A;财产资格限制不利于激发公民的参政热情,排除

10、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并且表述太绝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0. 某一史学家在评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说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也是五四以前八十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取得的最富深远意义的结果”。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实现了宪政原则B. 促进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C. 奠定了统一基础D.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意义在于实现了宪政原则,故A项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11.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政党制度时曾经说,“中

11、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与民主党派协商建国、民主建政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体现了A. 中西方政治制度相融合的体现B. 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继续发展D. 各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B;中西方制度融合错误,排除A;政党制度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政党利益无法趋同,故D错误。12. 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

12、例4%2% 5%461%A. 政府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B. 国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 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D. 科举制录取标准逐渐放宽【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隋唐实行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提高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故D正确;仅根据材料数据不能说明政府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排除A;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排除B;东晋到隋朝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不能说明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排除C。13. 汉代地方察举应试的儒生需要参加中央的射策考试。据汉书武帝纪载,至元光元年(前134)武帝正式下诏贤良:“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

13、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这一举措旨在A 使儒生对经典更深刻理解应用B. 按对策得分合理分配官员职务C. 为帝王进谏以纠正帝王的行为D. 选拔政务人才并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一举措的目的是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选拔政务人才,以加强中央集权,因此D选项正确;这一举措并非以儒生为出发点,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配职务的内容,B选项错误;C选项不是汉武帝这一举措的宗旨,排除。故选D。14. 1714年起,辉格党领袖沃波尔在内图中总一切。政敌称他为“首相”,讽刺其不适当地突出自己。沃波尔从来没有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

14、一个多数派。1742年他下台时,其同僚也并未因此而一齐解职。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 责任内制尚未完全定型B. 议会的主权地位开始确立C. 内阁政策受制于政党斗争D. 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侵蚀【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首相和内阁成员共进退。材料“沃波尔从来没有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1742年他下台时,其同僚也并未因此而一齐解职”强调的是英国责任内阁制并未形成,A选项符合题意;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议会主权的确立,B选项排除;内阁政策受制于政党斗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光荣革命最大的革命成果就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光

15、荣革命的成果遭到侵蚀的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排除。易混易错题组:近代以来的官员选拔是官员选拔与管理学习的重点,同学要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对于近代以来的官员选拔作出合理的认识。15. 学者茅海建在戊戌变法研究一书中这样评价康有为:“康的业绩是不能否认的,康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康的粉饰也是应当擦去的。这一切本来应该是不矛盾的”。“这一切”可能包括以下哪一项A. 恪守祖训,尊孔复古B. 学习西方,倡导共和C. 抨击专制,鼓吹革命D. 微言大义,托古改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微言大义、托古改制的特点,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故选D;A符合顽固派思想的特

16、征,排除;BC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16. 1877年,郭嵩焘自伦敦寄给朋友的信中论及:“往常论近日考求洋务三人。合肥伯相(李鸿章)能见其大,沈尚书(沈葆桢)能得其实,丁中丞(丁日昌)能致其精。吾于诸君无能为役。精神才力,穷极推求,亦万不能逮。独所及见透顶第一义,则亦有诸公所未及者。”由此可知,郭的思想A. 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B. 反映了维新派的思想主张C. 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D. 是对传统洋务思想的发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材料中郭对三人的评价和“吾于诸君无能为役。精神才力,穷极推求,亦万不能逮。独所及见透顶第一义,则亦有诸公所未及者。”可以看出郭嵩焘的思想对

17、传统洋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A排除;郭嵩焘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7. 19世起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京剧改良”的主张。时事新戏成为京剧改良的主要部分,所谓“时事新戏”,即采用时事题材,反映较近时间内重大的富有政治性、社会性事件的戏曲传播形态。由此可知,当时这些知识分子A. 努力探索改造国民思想新途径B. 具有否定传规文化的不良倾向C. 开始把思想启蒙与救亡相结合D. 让京剧重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京剧改良”的主要部分是时事新戏,即采用时事题材,反映较近时间内重大的富

18、有政治性、社会性事件的戏曲传播形态,京剧的受众为普通大众,由此可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京剧改良启发民智,即努力探索改造国民思想的新途径,A正确;京剧改良具有明显的思想改造意图,其本身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也不属于“不良倾向”,排除B;C错在“开始”,排除;D并未凸显知识分子进行京剧改良的政治思想内涵,排除。18. 1901年初,清廷发布诏书规定“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诏书的发布表明教育“新政”A. 满足了新式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愿望B. 实现了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C. 制定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选用标准

19、D. 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传统窠臼【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清末科举考试虽然考查西方的政治及技术,但是四书五经仍然在考试范畴,这说明当时新政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传统窠臼,D正确;A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及人才的选拔,C排除。故选D。19. 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表明A. 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B. 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C. 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D. 政体革新促进了思

20、想解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习俗演变的变化是由于受到清朝“预备立宪”的影响,即政治环境影响了习俗演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统习俗未转变为西方礼仪,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预备立宪而非革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政体革新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演变而非思想解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0.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汉奸、罪犯、精神病患者外,凡居住本境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有过1937年和1941年的两次较大规模的选举

21、,人民群众以“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投票,选举产生乡、区、县、边区的各级民意机构即议会和政府机构。这些规定()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 适应了民族战争发展的需要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 壮大了工农民主专政的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据“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知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主体范围包含各个阶层,具有广泛性,能够调动各个阶层的抗战积极性,故B正确;民主选举与土地革命无关,故A排除;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1927年,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举的范围不仅包括工农,所以不是壮大工农专政的力

22、量,故D排除。二、材料题21.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

23、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材料三 在秦汉到明清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中,不管当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在二级和三级,还是四级、五级之间往复交替,县都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且数目变动不大,大致都在一千个以上。同时,历代封建王朝都通过设置职能性官员来分解地方高级行政组织的职权,但县级行政却始终集赋税、司法、治安、教化于一体,全能而完签,并且县的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中国地城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地区间差别较大,国家大事千头万绪,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权力核心,是难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的。县级政府是封建国家的基础,职能齐备,担负着贯初执行朝廷的法规政令,

24、向朝廷提供度支、物资及兵源任务,承搅着平赋役、听诉讼、兴教化、劝农桑、教孝道、签仿风俗、鼓励节俭、祈神祭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切具体事务。封建中央政府通过县级政府这些国家结构中最基本的政治单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治理,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满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县级地方行政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2)性质:具有地

25、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3)特点:始终是国家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总体数目变动不大(或总体稳定,具有连续性);行政职能完整;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可得出,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根据材料一“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可得出,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郡县官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根据材料一“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可得出

26、,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根据材料一“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可得出,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定期实行分级考核”。(2)根据材料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得出,元朝行省设立之初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根据材料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可得出,元朝行省在中统、至元间成为正式机构,所以元朝行省的性质是“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元朝行省创立的目的在于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根据材料三“在秦汉到明清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中,县都是最

27、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且数目变动不大”,可知,中国古代县级地方行政的特点是:始终是国家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总体数目变动不大(或总体稳定,具有连续性);根据材料三“但县级行政却始终集赋税、司法、治安、教化于一体,全能而完签,并且县的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可知,中国古代县级地方行政的特点是:行政职能完整、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中国古代县级地方行政影响重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察举制实行之初,到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大致是以举荐为主的阶段。从阳嘉孝廉考试制度及晋代秀才对策制度的建立直到隋末,是举荐与考试相结

28、合的阶段。到了唐代,则无须举荐而自由投考了。其间考试程式也日益严密完备。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官僚科层制的程序化、规范化、非人格化、择优录用、考试取人等原则与方法的制约支配作用。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科举之法,至王安石而一变。案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然终必于其中取出若干人。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而亦人人有服官之权之所以兑现于实也。然其弊亦有不容讳者,一则学非所用,诗赋之浮华无实

29、,帖经墨义之孤陋寡闻是已;一则试之以一日之短长,可以侥幸而获,不知其果有学问与否也。欲祛第一弊,当变其所试之物;欲祛第二弊,则非以学校易科举不可,此宋时之改革所由起也。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三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顾炎武日知录材料四 1870年改革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和

30、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数学和自然等11门。从内容可以看出,高级文官的考试以人文科学为主,以基础理论为主,与担任文官职务具有实际价值的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作为选考科目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均为一般的基础知识,与担任高级文官几乎无直接关系。摘编自洪忠杰试析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因素。(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进步性及其弊端。(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4)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考试内容的特点

31、。【答案】(1)演变历程:经历了以举荐为主、举荐与考试相结合、自由投考的演变历程。影响因素:官僚制度。(2)进步性:限制选官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弊端:考生学非所用;存在一考而定,侥幸而获的情况。(3)历史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4)特点:分为选考与必考两类;文官知识结构失衡,重文轻理;忽视科技的地位。【解析】【详解】(1)据“从察举制实行之初,到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大致是以举荐为主的阶段”可得出举荐为主,据“从阳嘉孝廉考试制度及晋代秀才对策制度的建立直到隋末,是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阶段”可得出

32、举荐与考试相结合,据“到了唐代,则无须举荐而自由投考了”可得出自由投考;其影响因素据“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官僚科层制的程序化、规范化、非人格化、择优录用、考试取人等原则与方法的制约支配作用”可得出是官僚制度。(2)据“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可得出进步性是:限制选官过程中的徇私舞弊;据“然其弊亦有不容讳者,一则学非所用”、“一则试之以一日之短长,可以侥幸而获”可得出其弊端:考生学非所用;存在一考而定,侥幸而获的情况。(3)据“我们看到了官僚科层制的程序化、规范化、非人格化、择优录用、考试取人等原则与方法的制约支配作用”及所学知识,可总结出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吏

33、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中央集权角度看,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4)据“1870年改革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可得出分为选考与必考两类;据“从内容可以看出,高级文官的考试以人文科学为主,以基础理论为主”可得出文官知识结构失衡,重文轻理;据“作为选考科目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均为一般的基础知识,与担任高级文官几乎无直接关系”可得出忽视科技的地位。2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

34、动了社会转型。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材料二:对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观点一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观点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材料三: 为了解决当时的“积贫”问题,王安石的指导原则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

35、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摘编自姜锡东“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材料四:1902年,清廷颁布新学制,启动教育近代化改革。对历史教育在新学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主持制定奏定学堂章程的张之洞指出:“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授其知识,练其艺能”1904年,清政府在教育改革的分章程中将历史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确定为“尤宜多讲本朝仁政”,使学生知晓本朝“列圣德泽之深厚”。与清廷教育改革大略同步,梁启超、章太炎等知识分子掀起了“史界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梁说:“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

36、人一家之谱碟;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唯阐发“民族英雄”的光辉事迹,激发国人“民族情感”,实施“民族主义救中国”。于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抗元死节的文天祥,晚明反清志士史可法、郑成功都被纳入民族英雄的范畴。于是,晚清官方宣扬“本朝列圣德政”的历史教育被彻底淹没在民间“史界革命”的大潮中。据腾讯历史转型中国第39期:史界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3)根据材料三中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解决“积贫”问题的。(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

37、历史教育改革”进行评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1)措施: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2)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3)措施:发展农业和中小工商业以扩大税源;强迫地主、富商和特权阶层交税;

38、征收免役钱以扩大征税对象。(4)20世纪初,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和民间同步推进历史教育改革,但二者的目的和结果不同。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归于失败,民间的教育改革获得较大成功。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民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坚持历史教育要突出民主观念、民族情感教育,目的在于反对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宣传革命。在当时民主革命形势日益高涨的形势下,清政府的改革违背了历史潮流,知识分子们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成为二者改革成败的关键,历史教育应顺应时代的需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

39、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在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为: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2)根据材料二可知,史学界对孝文帝汉化问题既有肯定态度,也有否定的声音, 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汉化问题一方面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3)根据材料三“就是大力

40、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可得出,王安石变法为解决“积贫”问题,采取“发展农业和中小工商业以扩大税源”的措施;根据材料三“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可知,为解决“积贫”问题,王安石实行“强迫地主、富商和特权阶层交税和征收免役钱以扩大征税对象”等措施。(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可知,“晚清历史教育改革”是在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交织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当时清政府新政内容之一,虽然一定程度上有进步性,但未脱离“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仍有其局限性。评述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