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000平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据此完成12题。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镇江流域 D雅鲁藏布江流域解析:选B。从题干信息可知,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西安市附近,西安位于黄河流域。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B人口众多C矿产资源丰富D商品经济较发达解析:选A
2、。农村聚落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力密切相关,社会发展早期,乡村聚落多形成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以上史料,完成35题。3史料中的“市”属于()A村落 B城市C集市 D聚落解析:选C。正确理解古汉语的含义,可知史料中的“市”是货物的集散和交易的场所,因交易而退,常住人口并不多,应该是集市。4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D乡村是
3、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解析:选D。正确理解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的关系,从起源上看,人类历史上先有乡村聚落。 5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B为了繁衍后代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解析:选A。聚落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促进了乡村聚落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促进了城市聚落的形成。6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较,其主要差异是()人口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人口从事的职业、性别构成有很大差异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规模有很大差异人口从事的职业、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A BC D解析:选D。城市是
4、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活动,人口稠密,科技、信息发达,是区域的经济、文化等中心;乡村是农业人口的聚集地,主要从事农业活动;所以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文化素质、生活方式、从事的职业等有很大的差别。7古代城市多表现出数量不多、城市职能以军事和行政管理为主,其原因是()A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B发展历史较长C当时人们不愿居住在城市D社会制度的阻碍解析:选A。非农业人口是城市的主要居民,因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提供大量的农产品是城市迅速发展的前提。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城市迅速发展的重要刺激性因素。8下列民居最能反映人文环境特征的是()A BC D解析:选B。聚落特色的形成反映了当地的
5、自然和人文特征。广东、福建、广西、上海四省区地处我国南方,气候湿热,民居应该轻灵、透风;陕西、北京地处我国北方,气候寒冷,民居应该防风、保温,以上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从图中看出,广东开平民居和福建客家民居厚实、严谨、封闭,这主要是出于安全原因而修建的;北京民居修建的四合院,通常在南北向纵轴线上建正房,供长辈居住,在东西向横轴线上建对峙的厢房,供晚辈居住,形成主次分明的格局。这些都反映了当地的人文环境特征。读世界某两个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图,回答910题。9a城市可能是()A伦敦 B东京C纽约 D墨西哥10近几十年来,b城的城市化特点主要表现为()A城市中心人口增长迅速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
6、城市中心日益衰落 D城市化速度加快解析:读图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由图可知a城市的人口自1970年以来持续增长,分析选项中的四个城市可知伦敦、东京、纽约均为发达国家的城市,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化水平增长缓慢,墨西哥城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的代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化水平进入飞速增长阶段。b城市的人口持续下降可知应为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现象出现时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城市化速度减慢,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但随着再一轮的城市化,其中心区不可能永远衰落。答案:9.D10.B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图,回答1112题。11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A
7、中期阶段 B加速发展阶段C高级阶段 D衰落阶段12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A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方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B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城乡统一规划D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解析:第11题,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一般在70%以上,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后期成熟阶段,即高级阶段。第12题,城市道路网的规划要因地制宜,并非所有城市都可采用放射状交通干道,生态城市是目前城市发展的目标,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要保持一定比率的绿地面积,乡村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发展,经济进步。答案:11
8、.C12.C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化问题。据此回答1315题。13读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A.B.C.D.14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A城市建设速度过快B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滞后C城市间分工协作,导致城市整体发展快D城市规模急剧膨胀15珠江三角洲地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是()A严格控制中小城市的发展B促进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C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D加快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由于改革开放政
9、策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制约,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了产业升级困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采取许多积极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理,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等。答案:13.A14.B15.C二、综合题(共70分)16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筑”的研究性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的材料。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材料1: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一些原则,例如“攻位于汭”(汭:河流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
10、。材料2: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2)利用气候有关知识解释我国北方地区房屋为什么坐北朝南建筑?(3)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像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聚落产生的原因。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凸岸三面环水,有利于军事防御;凸岸水流速度小,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第(2)题,北方地区房屋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避寒。第(3)题,根据图示可知,凹岸河水流速快,流水侵蚀强烈,水域较凸岸深,利于港口建设
11、。答案:(1)安全:凸岸有河水三面围绕,有利于军事防御;农业:凸岸河水流速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2)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坐北朝南有利于采光(光照条件好);冬季盛行偏北风,利于避寒。(3)凹岸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利于修建港口。17根据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1: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城市飞速发展,城市数量猛增,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城市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08年的45.68%,并出现大都市带。材料2:中国两大都市带图。(1)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人口的比重一直在上升B新中国成立
12、以后我国曾出现过短暂的“逆城市化”现象C我国已完全实现城市化D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我国城市化的方向应该是()A大城市的人口向西部转移B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D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3)材料中,甲、乙两大城市带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两地区城市发展的共同有利区位因素有哪些?解析:本题以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为载体,重点考查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特征。第(1)题,通过读图及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可得出答案。第(2)题,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城市化水平不同,因此中国政府在城市化发展中制订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13、和城镇”的方针政策。第(3)题,甲、乙分别是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带,其有利区位因素的分析应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经济等方面入手。答案:(1)B(2)D(3)甲:长江三角洲,乙:珠江三角洲。位于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经济发达。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4分)材料1:下图为我国开放城市(地区)分布图。材料2:城市景观图。(1)依据材料1简要描述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的分布特点。(2)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材料1中乙城市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3)根据材料2,解释说明城市景观对大城市气
14、候可能造成的影响。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开放地区与开放城市可知,这些地区和城市主要沿海、沿江河、沿铁路干线、沿边境线分布。交通便利有利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第(2)题,图中乙城市是喀什,可从位置、政策、资源等方面分析其区位优势。第(3)题,城市景观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其对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答案:(1)沿海、沿江河、沿铁路干线、沿边境线分布。(2)(乙城市)喀什:边境贸易,民族政策优惠,独特的旅游资源。(3)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降水增加,湿度降低,日照因云量增多而降低,风速降低(风速在高大建筑物之间会减小)。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
15、料1:古文明区和最早出现的城市。材料2: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城市从193个发展到655个,建制镇从2173个发展到19369个,城镇人口达到5.9亿,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手段。材料3: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1)根据材料1,分析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地区的区位特征,并分析其最早出现城市的原因。(2)据材料2可知新增人口的主力又是什么?(3)结合上述材料判断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哪个阶
16、段?该阶段有哪些特征?解析:本题以世界最早出现的城市地区图和城市化进程图为背景,结合中国城市化现状,考查城市的形成区位、城市发展及特征。第(1)题,中纬度大河中下游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第(2)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促进了人口向城镇转移。第(3)题,我国目前处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答案:(1)大江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发达的农业为城市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剩余农产品。(2)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3)中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中,城市化推进速度很快。20读“我国某城市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1)图B与图A相比,城市用地规模明显_,城市人口数量_。(2)该城市建立了_城和_区,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保护、改善城市环境。(3)从图中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自来水厂位置出现什么变化:_;并分析其原因_。(4)请你比较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异:_;并分析原因_。答案:(1)扩大增多(2)卫星新(3)向河流上游城外迁移上游水质好(4)中心区气温较高中心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产生大量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