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高考导航考 纲 点 击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 向 预 测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注“汉语热”和考古发现。2重视我国民族文化成就,理解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3重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基础梳理 一脉相传马克思主义区域民族文化各自的民族特征考点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考 点 归 纳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
2、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特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3、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类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侧重点不同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 说 明 中 华 文 化 的 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区别见证不同汉字和史书典籍是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联系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特 别 提 醒1.注意中华文化发展的三个特殊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期。2古老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1)政治、经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融合、经济的发展繁荣。(2)文化: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在这些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的
5、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了充实。(4)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明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3从古至今,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因此,我们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4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从古至今,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帆风顺,始终辉煌的。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衰微和新时代的再创过程。5旗帜鲜明,导向正确,是中华文化之福,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前提;反之,则是中华文化之祸,将危及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理念体系,是发展
6、中华文化的根本准则;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一点绝不能动摇。6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载独特民族传统。文学艺术范围广泛,既包括文学,也包括书法、绘画、剪纸、舞蹈、武术、戏剧、篆刻等艺术。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7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仅仅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吗?不是。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8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7、。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们各地区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俗、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对生活在该区域的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9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 概念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遗存物构成
8、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经过一定的开发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的文化所谓民族文化,就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区别特征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具有地域性特征,即具有明确的地理范围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涵延性与主导性的统一、兼容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联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看,
9、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同一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区域,这样同一民族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同是汉族的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区域内,这样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就会呈现共同的区域性特征,比如滇黔文化就是由若干不同的民族文化组成的典 题 精 析例 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文化与经
10、济相互促进A BC D【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征,符合题意;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力量,符合题意;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答案】A我 来 试 试1.(2011天津卷)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 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 15 年收到了 15 张汇款单和 56 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D传统文化是维系
11、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解析:A 项表述错误,错在“完全适应”;B 项错在“亘古不变”;D 项错在“传统文化”,应将其改为“中华民族精神”。只有 C 项正确切题。答案:C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 点 归 纳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2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3文化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特 别 提 醒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我们的优秀文化能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
12、借鉴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前者指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后者指它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故包容性不只指向兼收并蓄,而且兼收并蓄指向的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是中华文化被其他文化所吸收。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侵蚀、冲击,面对侵蚀、冲击,中华文化要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既要“求同存异”,又要“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和睦相处,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这样中华文化就不会走向衰落,而会走向辉煌。3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又保持着各自的
13、特色。这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点。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4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并不是说应该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典 题 精 析例 2(2010福建卷)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
14、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解析】“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说明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D 切题,答案选 D。A、B、C 本身说法正确,但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A、B、C。【答案】D我 来 试 试2.(2011福建卷)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
15、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相关知识;然后依据此题所赋分值分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求同存异,二是兼收并蓄;最后结合材料与教材原理分析论述。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
16、存异和兼收并蓄。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考点三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 点 归 纳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
17、聚力。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1)内涵: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一方面,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对外域文化的理解。特 别 提 醒在中华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上,基本存在着两个思维误区:一是认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二是认为既然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各民族文化就是相同的。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
18、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典 题 精 析例 3 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 CCTV 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
19、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A BC D【解析】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表述错误。中“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不对应,说法不准确。材料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因此和正确。【答案】B我 来 试 试3.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
20、化的瑰宝A 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化的特点。题干“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体现了。“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说明了。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不符合题意。各民族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符合题意。答案:D透过现象抓本质 删繁就简抓主旨考 题 再 现(2012大连模拟)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重大节日来欢庆,但也有像羌、藏等民族有自己的“年”。这说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并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16 分)答 题 展
21、 示规 范 得 分(1)说明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都有一个“年”,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共性;像羌、藏等民族有自己的“年”,即使同样在春节过年,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各自文化的民族特性。(4 分)(2)原因在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形成了中华文化共性的一面;(7 分)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族文
22、化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5 分)阅卷老师真情寄语该生答卷之所以得分很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只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和说明上,二是没能抓住问题主旨。高考中不少考生所犯错误与该考生相同,导致非常严重的失分。该考生不能透过各民族文字、语言、风俗习惯等不同的现象,看出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在回答原因时,由于受前面的判断影响,导致抓住问题的主旨,来组织答案,尤其是最后“语言文字民族节日等发扬光大”内容更是答非所问。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干知识,一定结合材料理解到位。这样,就具备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学会删繁就简抓主旨,第一,从整体出发从大处着眼,善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比如本题,就是从总体上讲我国各民族文化既具有民族性特征的个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抓住了这一主旨,原因部分的分析就会有的放矢。第二,不要被细枝末节的东西蒙住双眼,不在细微之处作过多过细过深的思考分析,要将部分纳入整体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