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单元综合检测(十)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2015洛阳模拟)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图中: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全部消耗完B.图中:生成蓝色的烟C.图中:量筒中发生了加成反应D.图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将浓硫酸溶液滴入烧杯中,至溶液显酸性,结果有Cl2生成【解析】A项,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当盐酸浓度降低时反应停止,则盐酸不能完全消耗,错误;B项,氯气与铜反应生成棕黄色的烟,错误;C项,氯气和甲烷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错误;D项,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HClO,故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NaC
2、l和NaClO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正确。2.(2015江西五校联考)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用pH试纸测得氯水的pH为2用量筒、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蒸馏水和pH试纸,可鉴别pH相等的硫酸和醋酸在进行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5.00 mL溴水可用渗析的方法除去淀粉中混有的少量NaCl杂质在进行过滤操作时,为了加快速率,可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过滤器中的液体A.B.C.D.【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氯水有强氧化性,不能用pH试纸测氯水的pH;利用pH相等的硫酸和醋酸稀释相同的倍数(如100倍),pH变化不同进行鉴别,
3、正确;在进行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正确;溴水腐蚀橡胶管,不能用碱式滴定管量取溴水;渗析法可用于净化胶体,淀粉溶液属于胶体,正确;在进行过滤操作时不能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过滤器中的液体,防止滤纸破损。3.(2015江苏高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B)A.用玻璃棒蘸取CH3COOH溶液点在水湿润的pH试纸上,测定该溶液的pHB.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所盛装的反应液润洗23次C.用装置甲分液,放出水相后再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相D.用装置乙加热分解NaHCO3固体【解析】本题考查实验基本操作。测定pH时,不可将pH试纸润湿,A项错误;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
4、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C项错误;NaHCO3加热分解有H2O生成,会倒流到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爆裂,所以试管口应向下倾斜,D项错误。4.(2016银川一中月考)下列图示实验合理的是(A)A.图1为证明非金属性强弱:SSiB.图2为制备少量CO2气体C.图3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D.图4为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解析】本题考查实验设计。A项,由“强制弱”规律可知酸性:H2SO4H2SH2SiO3,故元素的非金属性:SSi,正确;B项,Na2CO3能溶于水,无法控制反应,错误;C项,容量瓶不能用于稀释,错误;D项,二氧化氮能跟水反应,收集时不能用排水法,错误。5.(2015重庆一中月考)下列
5、说法不正确的是(D)A.甲装置可以用于比较Fe3+、I2、Cl2的氧化性强弱B.乙装置中橡胶管的作用是使水能顺利流下C.丙装置中,若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溶液直至过量,灯光会由亮变暗至熄灭后又逐渐变亮D.丁装置用于吸收HCl气体能防倒吸【解析】本题考查实验设计。甲装置若先看到四氯化碳溶液变成紫红色,然后看到上层溶液变成黄色,则表明I2、Fe3+、Cl2的氧化性逐渐增强,A项正确;乙装置中橡胶管,使烧瓶中压强与漏斗中的相等,水能顺利流下,B项正确;Ba(OH)2与硫酸刚好完全反应时灯光会熄灭,然后硫酸过量,灯光又逐渐变亮,C项正确;水层在下面,不能防倒吸,D项错误。6.(2015江西
6、新余一中二模)利用海带制取单质碘需要经过灼烧、溶解、过滤、氧化、萃取、分液、蒸馏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装置合理、操作规范的是(C)【解析】A项,灼烧要在坩埚中进行,错误;B项,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错误;D项,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要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错误。二、非选择题(共64分)7.(15分)(2015云南玉溪一中月考).无水氯化铝是有机化工常用催化剂,其外观为白色固体,178 时升华,极易潮解,遇水后会发热并产生白雾。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备少量无水氯化铝,其反应原理为2Al+6HCl(g)2AlCl3+3H2。完成下列填空:其中A为浓硫酸,B为NaCl固体。(1)进行实验时应先点燃B(填
7、“B”或“D”)处酒精灯。(2)用粗短导管连接D、E的目的是a(填序号)。a.防堵塞b.防倒吸c.平衡气压d.冷凝回流(3)F中盛有碱石灰,其目的是ad(填序号)。a.吸收多余HClb.吸收Cl2c.吸收CO2d.防止空气中H2O进入E瓶(4)将D中固体改为氯化铝晶体(AlCl36H2O)也能进行无水氯化铝的制备,此时通入HCl气体的目的是抑制AlCl3水解。若实验条件控制不当,最终得到的物质是碱式氯化铝化学式为Al2(OH)nCl(6-n),且质量是原氯化铝晶体(AlCl36H2O)的40%,则可推算n的值为4。【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1)根据题意,应该先排除装置内的空气,所以应先
8、点燃B处酒精灯。(2)根据题意,氯化铝易升华,用粗短导管连接D、E可防堵塞。(3)F中盛有碱石灰,其目的是吸收多余HCl,防止污染空气,也能防止空气中的H2O进入E瓶。(4)将D中固体改为氯化铝晶体(AlCl36H2O)也能进行无水氯化铝的制备,此时通入HCl是为了抑制AlCl3水解。根据铝元素守恒知2 mol AlCl36H2O制得1 mol Al2(OH)nCl(6-n),100%=100%=40%,解得n=4。8.(17分)某小组以废铁屑、稀硫酸、饱和(NH4)2SO4溶液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和操作后,合成了浅蓝绿色晶体X。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结晶水的测定:称取7.84 g浅
9、蓝绿色晶体,加热至100 失去结晶水,冷却至室温后,称重,质量为5.68 g。.N的测定:将上述5.68 g固体置于如图所示的三颈瓶中,然后逐滴加入足量10%NaOH溶液,通入氮气,用40.00 mL 1 mol/L的硫酸溶液吸收产生氨气。蒸氨结束后取下接收瓶,用2 mol/L 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硫酸,到终点时消耗20.00 mL NaOH溶液。.铁元素的测定:将上述实验结束后三颈瓶中的溶液全部倒入锥形瓶中,向其中加入适量3% H2O2的溶液,充分振荡后滤出沉淀,洗净、干燥、灼烧后,测得其质量为1.6 g。回答下列问题:(1)在实验中,不可能用到的实验仪器是AD(填正确答案标号)。A.
10、烧杯B.铁架台(带铁圈)C.坩埚D.蒸发皿E.酒精灯F.干燥器G.托盘天平(2)在实验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氨全部蒸出。蒸氨结束后,为了减少实验误差,还需要对直形冷凝管进行“处理”,“处理”的操作方法是用蒸馏水冲洗冷凝管装置23次,洗涤液并入锥形瓶中。(3)在实验中,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硫酸时,应使用碱式滴定管;可使用的指示剂为酚酞(或甲基红)。(4)在实验中,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入12滴稀硝酸,再滴入硝酸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沉淀已经洗净。(5)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该浅蓝绿色晶体的化学式为(NH4)2Fe(SO4)26H2O或FeS
11、O4(NH4)2SO46H2O。三颈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Fe2+4OH-Fe(OH)2+2NH3+2H2O。【解析】(1)在实验中涉及称量、固体灼烧和干燥器中冷却,用不到烧杯蒸发皿。(2)通入氮气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氨气全部吹出,蒸氨结束后,有少量液氨留在直形冷凝管,为了减少实验误差,还应洗涤直形冷凝管。(3)NaOH标准溶液装在碱式滴定管中,使用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H2SO4。(4)检验沉淀是否洗净即检验洗涤液中有没有S。(5)根据题意,晶体中m(H2O)=7.84 g-5.68 g=2.16 g,为0.12 mol,实验灼烧后得Fe2O3,则晶体中n(Fe)=0.02 mol
12、,质量是1.12 g,实验中,起始加入硫酸的物质的量是0.04 mol,吸收氨气后过量0.02 mol(消耗氢氧化钠0.04 mol),即吸收氨气用去硫酸0.02 mol,则n(N)=0.04 mol,质量是0.72 g,因此晶体中m(S)=5.68 g-1.12 g-0.72 g=3.84 g,为0.04 mol,则晶体的化学式为(NH4)2Fe(SO4)26H2O,其中的铁为+2价,因此三颈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N+Fe2+4OH-Fe(OH)2+2NH3+2H2O。9.(16分)(2015厦门质检)为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及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探究铜和稀硝
13、酸反应的产物。实验装置如图,气密性已检查。已知:FeSO4+NOFe(NO)SO4,该反应较缓慢,待生成一定量Fe(NO)2+时突显明显棕色。(1)实验开始时先将Y形试管向盛有碳酸钙的支管倾斜,缓慢滴入稀硝酸,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利用生成的CO2将整个装置内的空气赶尽,避免NO和O2反应生成NO2而对气体产物的观察产生干扰。(2)铜片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3)本实验A生成的气体中,若有NO2,B的实验现象为B瓶溶液出现棕黄色;若只有NO生成,B的实验现象是B瓶溶液出现棕色。实验二探究铜和稀硝酸反应速率先慢后快的原因经过实验一,测
14、得硝酸的浓度6 molL-1时,只有NO生成。当铜片与5 molL-1硝酸反应时,开始时反应非常缓慢,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为探究此反应的反应速率先慢后快的原因,进行如下探究:探究一:研究反应过程的温度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所得曲线和现象记录如下图表。时间/min现象015铜表面出现气泡,但速度很慢25溶液有很浅的蓝色,气泡生成速度加快30气泡生成速度较快,均匀冒出45洗气瓶中可见少量淡棕色的物质50溶液中蓝色明显变深,洗气瓶中突显明显棕色 (4)获得图乙数据所需的测量仪器有温度计和秒表(或使用pH传感器)。(5)从上述图表分析可得到的结论是反应溶液温度升高不是使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因素
15、。探究二:研究化学反应产物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利用图甲装置测定溶液突显明显棕色的时间。序号温度铜片/g硝酸/mL硝酸铜/g125 225 5200.5325 5201.0(6)请将上表中实验1的实验条件填写完整:5,20,0。(7)通过实验发现实验1、2、3的反应速率并无明显变化,为达到实验目的还需要继续进行的实验是研究NO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解析】(1)实验开始时先将Y形试管向盛有碳酸钙的支管倾斜,缓慢滴入稀硝酸,碳酸钙与稀硝酸生成CO2,将整个装置内的空气赶尽,避免NO和O2反应生成NO2对气体产物的观察产生干扰。(2)常温下,铜片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3)
16、本实验A生成的气体中,若有NO2,NO2溶于水生成硝酸,把Fe2+氧化成Fe3+,B瓶溶液出现棕黄色;若只有NO生成,FeSO4+NOFe(NO)SO4,B瓶溶液出现棕色。(4)图乙是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需要测定温度与时间,故需秒表和温度计。(5)由图乙曲线和题给现象可知,反应溶液温度升高不是使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因素。(6)实验1作对照实验,铜片的质量、硝酸的体积应该与实验2、3完全一样,硝酸铜的质量是0。(7)硝酸铜对该反应速率无明显作用,故需要研究另一种产物NO对反应速率是否有影响。10.(16分)(2015安徽高考)某研究小组将纯净的SO2气体通入0.1 molL-1
17、的Ba(NO3)2溶液中,得到了BaSO4沉淀。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氧化通入的SO2,该小组提出了如下假设:假设一:溶液中的N。假设二:溶液中溶解的O2。(1)验证假设一该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了假设一。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实验1:在盛有不含O2的25 mL 0.1 molL-1 BaCl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2气体无明显现象假设一成立实验2:在盛有不含O2的25 mL 0.1 molL-1 Ba(NO3)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2气体有白色沉淀 (2)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pH随通入SO2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实验
18、1中溶液pH变小的原因是SO2溶于水生成H2SO3;V1时,实验2中溶液pH小于实验1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3SO2+2N+2H2O3S+2NO+4H+(或3H2SO3+2N3S+4H+2NO+H2O)。(3)验证假设二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实验1作为参照实验。实验3:将纯净的SO2气体缓慢通入未经脱O2处理的25 mL 0.1 mol/L BaCl2溶液中,若有白色沉淀,表明假设二成立,否则不成立 (4)若假设二成立,请预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足量的O2和KNO3氧化相同的H2SO3溶液(溶液体积变化忽略
19、不计),充分反应后两溶液的pH前者小于(填“大于”或“小于”)后者,理由是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明,足量的O2和N分别氧化相同的H2SO3,生成H+的物质的量前者多于后者。【解析】本题是实验探究题,考查实验设计、现象原因的分析等。(1)假设一的验证即验证N氧化了SO2,因此实验设计需排除装置中氧气的干扰。实验1:SO2与不含O2的氯化钡溶液不反应,因此无明显现象。实验2:结论是假设一成立,则实验2的现象是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2)分析题图知实验1、2随着二氧化硫的通入,溶液的pH都减小至不变,实验1的pH减小的原因是发生了反应:SO2+H2OH2SO3,实验2的pH小于实验1的原因是实验2生成了强
20、酸(H2SO4):3SO2+2N+2H2O3S+2NO+4H+。(3)假设二的验证即验证O2氧化了SO2,因此实验设计可向溶解了氧气的氯化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根据有无沉淀产生来判断。需实验1作为参照实验,再进行实验3:将纯净的二氧化硫气体缓缓通入未经脱氧处理的25 mL 0. 1 mol/L BaCl2溶液中,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假设二成立,否则不成立。(4)氧气与H2SO3反应的方程式为2H2SO3+O22H2SO4,KNO3与H2SO3反应的方程式是2KNO3+3H2SO32NO+2H2SO4+K2SO4+H2O,根据方程式可知等物质的量的H2SO3发生反应时生成H2SO4的量前者多,故前者的pH小。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