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专题质量评估(四)(专题四) (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0佛山模拟)1949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关系的工作指示,暂行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等机关不予承认,其所属人员予以保护。但对美国武官,则应派兵监视。对苏联使领馆及所属人员,对待他们的态度亦应根本上不同。这反映了()A.国家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党处理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C.政府保持对外关系的延续性D.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国际局势【解析】选B。据材
2、料“1949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关系的工作指示,暂行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等机关不予承认,其所属人员予以保护。但对美国武官,则应派兵监视。对苏联使领馆及所属人员,对待他们的态度亦应根本上不同”,可知中国共产党对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故选B;“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排除A;材料只提到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且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排除C;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于1955年,排除D。2.(2020武汉模拟)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宣布“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同时指出“
3、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这反映出()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完全胜利B.党的工作重心实现全面转移C.外交策略受到国际环境影响D.和平共处成为国际关系准则【解析】选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当时美苏冷战已开始,材料中毛泽东“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就体现了冷战这一国际环境的影响,故选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解放战争尚未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完全胜利,排除A;材料描述的是外交政策,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无关,排除B;材料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两大阵营不同的策略,无法反映和平共处成为国际关系准则,排除D。3.毛泽东在回忆中苏关系时指
4、出:“1950年,(中苏)对于订立互助同盟条约时,我们的态度是: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这是因为顾全社会主义利益。”这反映了()A.“左”倾思想影响到外交领域B.社会主义阵营由此日益巩固C.中苏建交初期合作与分歧并存D.冷战格局决定中苏两国外交【解析】选C。“左”倾思想是冒进,脱离现实的激进思想,材料没有涉及,故A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中苏两国关系,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阵营由此巩固,故B错误;从“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可知中苏关系既有合作也有分歧,故C正确;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外交的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冷战格局,故D错误
5、。4.(2020威海模拟)1952年4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英国、法国、西德等11国签订了总值达22 400万美元的贸易协议,与日本工商界代表签订了总值达6 000万英镑的贸易协议。这表明当时我国()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B.摆脱了美国的经济封锁C.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解析】选A。1952年正值冷战时期,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材料中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贸易协议的做法,恰恰表明当时我国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故选A;1952年我国并未摆脱美国的经济封锁,排除B;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C;1952年我国并未调整外交原则
6、,排除D。5.吴建民谈外交一书在评价新中国初期的某项外交方针政策时,称它“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接受”,是“外交上的精彩华章”。下列关于该方针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A.因朝鲜战争结束和国内建设需要提出B.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阐述这一构想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D.推动我国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的到来【解析】选B。根据材料“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接受”“外交上的精彩华章”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不是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12月提出,此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国
7、内在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需要良好的外交环境,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1955年亚非会议制定并通过了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十项原则,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6.在某次国际会议期间,周恩来致电党中央:“根据三天会议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该会议上,中国()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推动着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C.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D.打
8、开与亚非国家交往的大门【解析】选C。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举行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与材料中“美国”“法国”“英国”“朝鲜问题”相符,故选C;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中“美国”“法国”“英国”不符,排除A;日内瓦会议主要是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与材料中“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不符,排除B;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但万隆会议又称第一
9、次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与材料中“美国”“法国”“英国”“朝鲜问题”不符,排除D。7.周恩来在参加某次重要国际会议前写道:“即便美国将以一切力量来破坏各种有利于和平事业的协议的达成,我们仍应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可以获得一致意见和解决办法的协议,甚至是临时性的或个别性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的道路。”据此推断,这次会议最终达成的一项协议是()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B.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C.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D.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解析】选B。美国从国家利益出发极力破
10、坏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则努力打开外交新局面,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来解决国际争端,所以材料是对日内瓦会议的描述,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故选B;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排除A;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排除C;1973年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的签订,表示美国的侵越战争遭到了最终失败,排除D。8.(2020天津模拟)20世纪50年代苏联外交部部长向苏共中央汇报“我们努力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
11、遇。”中国政府抓住这一“机遇”()A.打破美国外交遏制僵局B.步入世界外交舞台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发展同亚非友好关系【解析】选B。新中国于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该会议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故选B;打破美国外交遏制僵局是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不是日内瓦会议,排除C;发展同亚非友好关系是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不是日内瓦会议,排除D。9.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
12、力量的联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A.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C.试图去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D.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两大阵营均处于对抗状态,此时中国主要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交往,即“强调国际力量的联合”,故C正确;20世纪60年代外交仍然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A;B是在20世纪70年代,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不符合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史实,排除。10.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
13、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解析】选A。中英建立“半外交关系”,符合两国国家利益,是双方在两极格局下,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故A正确;中英建立“半外交关系”只是当时东西方关系的特殊现象,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是对抗,故B错误;据材料无法推断此外交活动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影响,故C错误;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国建交,就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故D错误。11.“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
14、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日邦交正常化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解析】选B。中美关系改善与联合国历史无关,故A错误;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正确;材料与日本没有关系,故C错误;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既不能表明联合国历史的转折,也不能说是“击败了美国”,故D错误。12.以下表格数据出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年份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1972年60321975年3041561980年3 7551 059对此解释不准
15、确的是()A.中美的和解带来了中美贸易的发展B.美国对华贸易增长迅速,处于出超地位C.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促进中美双边贸易发展D.中美重视国家利益,淡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解析】选C。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从而推动了中美贸易的发展,故A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题干中1980年美国对华出口额远远超过中国对美国出口额,说明美国对华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故B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1980年对外开放格局并未形成,故C解释错误,符合题意;1980年中美贸易迅速增长,说明中美重视国家利益,淡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故D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6、)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11年10月4日,大清颁布正式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把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定为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17、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对上表中国歌变迁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然后根据材料中三个不同时代的国歌具体分析体现的不同时代特色,“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是清政府的国歌,体现君权神授等思想,试图维护大清统治;“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歌,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歌曲,主要任务是抗日救亡,新中国成立后使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
18、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答案:变迁及解读: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2分)1911年,清政府为适应外交需要而定国歌。歌词中体现出君权神授等思想,试图继续维护大清统治。不久武昌起义爆发,这首国歌未能真正发挥作用。(3分)1926年,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革命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歌词表达了国民革命军将士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3分)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歌词呼吁全民族团结一致,不畏牺牲抵御外侮,激发国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新中国成立后,使用其作为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4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2分)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分析美国民主政治和新中国民主政治在组织方式上的主要区别,并指出材料中三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质。【解析】第一问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形式上可以归纳为从直接到间接,适用对象上可以归纳为从少数人到多数人;第二问区别,根据材料中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方面是立法权与行政权分开,中国方面是行政权和立法权可以交叉;第三问实质,结合所学知识,从各自的国体出发即可。答案:趋势: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由特权阶层的民主到人民民主。(3分)区别:美国:议行分离,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议员不能担任行政官员,行政官员也不能参与议员选举;新中国:议行合一,人大代表与行政官员可以互相兼任。(6分)实质:古希腊:奴隶制民主;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3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