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81.21KB ,
资源ID:654419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5441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教材2022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31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教材2022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31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答案.docx

1、第31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热词聚焦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上计制、刺史制度、科举制度、唐宋的御史、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和考核监察制度(2)西方的文官制度:“政党分肥制”、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3)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科举制的废除、晚清的选官制度;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民国时期的考试与甄别;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考试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

2、、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秦汉至魏晋官员的选拔秦朝:官吏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汉代: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制有常科和特科两种形式,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魏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一方面,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2)秦汉至魏晋的官员考核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门阀士族势力强大,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3)秦汉的监察制度中央: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3、,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科举制度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内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发展:宋代“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考核: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3)监察中央: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宋朝划分路作为监察区。3.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元朝: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

4、统方式。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但科举出身的官员比例不高。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生和进士。(2)考核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清朝: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监察元朝: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清:主要机构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知识拓展士族制度春秋战国以来,贵族制度逐渐崩溃,以至到西汉初期形成了布衣将相的局面。但是,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世家大族世代为官,士

5、族逐渐成为新的贵族势力,一直到唐朝末年,士族势力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知识拓展明清科举制的特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考生基本上是各级官学的学生,私学考生几乎绝迹。命题范围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加强了对考生的思想控制。情境体验1.唐朝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记载: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有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故相扶之子;令狐滈,故相绹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材料说明唐朝科举制存在什么问题?情境体验2.范

6、文澜的中国通史记载: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变成了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什么特点?二、西方的文官制度1.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中古时期:国王往往挑选自己的亲信处理国家事务,官员只是为国王和显贵服务,类似于仆从。(2)“政党分肥制”: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出现了所谓的“政党分肥制”。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3)国家职能扩大: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

7、大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4)民众素养提高: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2.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官员与议员的脱离: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官员与政党的脱离:19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文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考试选拔的制度:克里米亚战争后,英国建立了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1870年,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8、,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2)其它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公开考试: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政治中立: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职务常任:文官一旦获得聘用,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2)评价积极: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局限: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三、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

9、选拔与管理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的瓦解洋务运动期间: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时对科举制进行改革,最后被慈禧太后下令废除。清末新政:1905年,清政府下诏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至此,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2)晚清的选官制度学堂选官: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留学生选官:清政府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指导: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评价: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

10、响。(2)北洋政府考试选官: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甄别选官: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甄别决定其能否留任。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3)南京国民政府背景: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措施: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评价: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但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

11、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2)干部制度的改革: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3)公务员制度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也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知识拓展西方选官制度上的局限性历史上,西方的选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相比有很大的缺陷。首先,官吏的选拔范围很小,基本上限制在了国王、权贵、政党的“亲信”内,这与中国古代全国范围内的选拔相比缺点是明显的。其次

12、,西方的官吏任命非常随意,缺乏制度性保障;中国古代选官一般有严格的程序。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对西方选官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影响。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关于中国选官制度的文献大量传入英国。此时,“政党分肥制”的缺点更加明显,人们更加认识到中国科举制的价值,英国率先建立了文官制度。情境体验3.1983年,美国卡特总统任内的人事署长艾伦坎贝尔来华讲学。他直言不讳地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向诸位讲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是深感惊讶的。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艾伦坎贝尔发此感慨的原因是什么?情境体验4.范文超的

13、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变迁初探指出,英国文官任用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结合所学简析上述观点。规律总结晚清选官制度的演变洋务运动以来,清政府内已经出现了一些没有科举功名的新学官员,但是,数量很少;新政开始后科举制废除前,科举选官和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并存;科举制废除后,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图示解史根据所学解读国民政府委任状的历史信息。解读中华民国二十九年是1940年,国民政府已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从“科员”信息可知,此时公务员已经建立相对完备的体系。情境体验5.1946年,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

14、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根据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探究1时空观念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材料二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探究(1)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

15、要依据。(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推行的积极意义。探究2史料印证科举制的历史影响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历史影响。【认知深

16、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的趋势1.选官标准:西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官职,汉代的察举制按照德才荐举官吏,科举制按照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反映出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从血缘转变为德才,从主观转变为相对客观。2.选官方式:从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到察举制的主观荐举,再到科举制的考试选拔,选拔方式越来越公正、客观,官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3.选官主体:科举制出现之前,官吏的选拔权基本上集中在地方豪绅手中,造成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科举制将官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央。4.选官基础:担任官吏是西周各级贵族的特权,两汉魏晋的官吏被世家大族垄断,科举制实施以后,普通平民获得了参加科举的权利,扩大了选官的社会基础。素养感悟把社

17、会下层精英招纳进政府,是关乎消除社会不安因素,促进社会公正,树立政府形象赢得民众拥护的要务。英才进入政府,有助于削弱、释放社会反叛力量的积蓄。自秦统一后,历代皇朝政府为此殚精竭虑,经过了对汉魏荐举制的反思和借鉴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历史教训,终于在隋唐创立了代表社会公正趋势的科举制。主题二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探究1史料实证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材料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

18、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等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探究2时空观念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材料从19世纪初英国文官任用制度的初步确立到20世纪中期的撒切尔夫人改革,英国文官任用制度经历了一系列进程。英国文官任用制度从产生之

19、日起,就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不同的时期,都有某些过时的旧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也有某些适应形势需要的新制度产生出来。但这些变化都是徐缓渐进式的,这样,旧制度在消失之前,总有一段逐步萎缩、蜕化期,新的文官任用制度在诞生之前,也基本上都有一段逐步孕育和成长时期。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变迁初探探究根据材料概括英国文官制度演变的特点。【认知深化】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1.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近代以来,关于中国选官制度的书籍大量传入欧洲,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大力推崇科举制,这些为英国创立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2.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从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要求政府的管

20、理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这成为推动文官制度改革的巨大原动力。3.政府管理职能扩大: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政府管理职能日益扩大,机构设置不断增加,文官队伍迅速膨胀,要求更多的优秀的、专业的人才进入政府,从而推动了政府改革文官选拔的范围和形式。4.政党政治的完善:政党的轮换造成了政局的混乱,“政党分肥制”容易引发党内矛盾,引发社会的不满。5.社会组织的改革经验:1702年,英国剑桥大学首先对学生进行考试。185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员任用方面也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素养感悟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间存在渊源关系,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兴盛了千年的科举制度在成为晚清衰

21、亡的“陪葬品”的同时,却又在西方近代投胎重生,演变为近代文官制度,并成为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仿效的典范。因此,对于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纵联横合思维升华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监察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以维护君主专制为根本目的,将监察的重点放在监督、制约各级官吏上,是皇帝的“耳目风纪之司”。2.监察官员秩轻权重:为了便于皇帝控制,中国古代监察官吏的级别一般较低。但是,监察官员“代天子巡按”,权力很重,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3.监察方式的不断多样化:中国古代的各朝都有制度化的监察机构,也有暗访、暗查的机构设置,明朝甚至出现了特务机关厂卫机构,

22、清朝设立了奏折制度,对官吏的监察多种多样。4.监察权与行政职权混淆:中国古代的监察权与行政权高度重叠,使很多监察机构演化成地方行政机关,如汉代刺史、唐代的道台。二、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1.中西合璧: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2.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进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完善。3.党治、军治的色彩浓厚: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党派斗争激烈。北洋军阀时期,文官制度军治色彩浓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治色彩浓厚。4.缺乏推广实践:北洋军阀时期,

23、令出多门,地方军阀各行其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虽然名义上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但是,地方势力往往将中央所派官员看成是蒋介石集团的人事渗透,而拒绝执行。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2019江苏卷,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2.(2019海南卷,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

24、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3.(2017海南卷,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命题研究社会流动性是近几年高考考查选官制度的主要切入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之所以被废除是因为两者缺乏流动性,固化了社会阶层;而科举制之所以经久不衰,远传欧美,也是因为其促进了社会流动,体现了社会的开放、公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实际上是一个高考常效热点。

25、模拟演练1.中国法学家张晋藩曾指出,在世卿世禄下考课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正如古人所说:“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这说明张晋藩认为()A.考课制是官僚政治的产物B.考课制诞生于汉代C.考课制是汉代主要选官制度D.周代没有考课制度2.(2020江苏徐州三模)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这反映出当时()A.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D.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3.(2020山东青岛期末)19世纪中期,(英国

26、)由于实行政党政治,政府的更迭经常导致工作人员大换班,往往引起周期性的政治动荡。材料意在说明()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B.英国文官制度的弊端C.文官制度建立的必要D.责任内阁制必须废除4.南京国民政府规定:简任官(高级文官)无须考试低级文官中考试及格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这说明()A.考试成绩是任用文官的唯一依据B.文官制度的开放性较小C.文官考试对知识分子吸引力大D.是对科举制的一种发展第31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识排查教材深化情境体验1提示存在门第取士的情况,进士科基本都被高门大族所垄断。情境体验2提示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以轻制重。情境体验3提示西方的文官制度深受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情境

27、体验4提示工业革命后,国家的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亟须建立高效的职业官僚体系。情境体验5提示公务员制度虽然制度规定严密,但是,这些制度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没有改变国民政府的腐败现状。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探究1提示(1)制度:世卿世禄(世官制)制、察举制、科举制。依据:血缘、德才、考试成绩。(2)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了徇私舞弊,相对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形成社会重学风气。探究2提示科举制推动文化教育和儒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变化,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科举制考试内容狭窄、

28、模式僵化、能力单一,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阻碍了古代科技的进步。主题二探究1提示背景:旧的选官制度(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导致政治腐败和效率低下;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东印度公司公开考试竞争原则的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观察家等)社会力量的推动。探究2提示特点:经历了长期发展演变,具有渐进性;紧跟时代变革,应时而变;新旧转换中注意了制度的稳定性。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D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唐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中屡屡碰壁,而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取士,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唐玄宗时期,唐朝开始以诗赋取士

29、,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科举制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故排除B项;中央剥夺宗室特权和材料所反映的主旨无关,故排除C项。2.C庶民或贵族都获得相对平等的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C项正确。王公子弟与百姓存在阶级差异,不可能实现平等,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科举制度的实际结果,B项错误;材料中评价阶级之间参加科举的相对公平,与团结阶层、国家统一无关,D项错误。3.B州郡掌握着推荐的权力,同时,地方对儒家经典熟悉的和拥有较高道德声望的往往是世家大族,底层百姓很难通过察举制进入官僚阶层,反映了社会阶层趋于固化,B项正

30、确,C项错误。“独尊儒学”出现是西汉,A项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官吏由中央任命,察举制没有改变这一局面,D项错误。模拟演练1.A材料中张晋藩认为考课制的目的在于赏罚官吏,世卿世禄制下的考课没有意义,说明考课制是官僚政治的产物,A项正确。2.D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官宦之家因为掌握着更多的教育、信息的资源,在科举考试中具有优势,寒门子弟除非特别优秀,入仕机会很少,D项正确。3.C材料中的现象是责任内阁的更替造成的,为保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英国建立了文官制度,避免了周期性的政治动荡,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民主政治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并不等于要废除责任内阁制,A、D两项错误。4.B从规定可以看出,依靠考试成绩进入文官队伍难度很大,对知识分子吸引力很小,大部分文官是凭个人喜好任命的,说明当时的文官制度开放性较小,B项正确。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